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科支撑:应用心理学
作者: 俞国良 何妍俞国良教授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基础研究的属性,又具有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可能属于基础应用研究的范畴,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交叉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多学科融合研究及其研究范式的变革,将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从2024年1月起,“主编访谈”栏目邀请俞教授畅谈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与学科支撑,以期推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程序的完整性、研究结果的规范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以及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支撑;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0-0004-07
临床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何妍:在当前背景下,心身疾病、生活方式疾病及危机干预需求增加,临床心理学是如何应对这些重要临床问题的?临床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俞国良: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应激与压力在加重。同时,数字媒体使用这一文化潮流的出现,也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使心理行为异常和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心身疾病、生活方式疾病及危机干预需求成为重要的临床问题。临床心理学的工作就是运用心理评估工具和技术对此类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后果进行筛查和诊断,并分析其性质和原因,进而通过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精准而有效的干预。临床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评估工具的开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估计、心理疾患解释理论的构建,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临床干预。
何妍:在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开发过程中,临床心理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有哪些经典的临床心理测验是由临床心理学家主导或参与的?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它们在评估心理健康时主要侧重于哪些方面?
俞国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必须借标准化的测评工具和技术进行精准度量。临床心理学在心理健康工具的制作上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代的变迁编制和修订了大量的临床心理测验。就自评量表来看,与心理健康关系较为密切的包括病理性人格测验和精神障碍评定量表。
病理性人格测验用于测量个体的病理性人格特点。其中较为经典且常用的主要有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埃森克人格问卷、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和绘画测验等。以文字测验MMPI为例,它涵盖十个临床量表(疑病、抑郁、妄想、癔症、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精神病态、躁狂症、男子或女子气以及社会内向)和四个效度量表(疑问、掩饰、诈病和校正),包括566个项目,其中与临床心理健康有关的题目集中在前399题,用于施测十六岁以上的人。我国于1991年由张建新和宋维真主持对该版本进行了中文版修订并制定了我国正常人常模分数(60分)。该类客观测验可以提供来访者意识到的行为层面的信息,但却无法评估来访者可能意识不到的更深层次的行为信息。因此,临床心理学领域又开发出投射测验。以罗夏墨迹测验为例,它包括十张对称的、浓淡不均的墨迹图,可同时供孩子和成人使用。按照一套严格的程序来依次呈现墨迹图,每次呈现均要求来访者报告想到的内容。最后,会产生一份结构化的总结报告并从七个方面进行解释:信息处理、认知调节、构思能力、自控与承压能力、情感、自我知觉和人际知觉。由于该类非结构性测验使得测验的任务和目的相对分离,获得的资料更加客观真实,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和描述中具有独特价值。
精神障碍评定量表主要用于评定精神症状,这类量表数量很多、用途很广。且由于微型电子计算机的采用,使得量表在使用上更加简便,分析上迅速且准确。目前较为经典且常用的主要有90项症状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以SCL-90为例,它包含90个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项目,涵盖十个方面: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症状。中文版由王征宇在1984年修订,金华和吴文源于1986年主持建立了中国常模并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疾患的评定中以及应激和心身疾病的相关研究中。除了这些经典的量表之外,临床心理学领域还根据近年来出现的心理健康新问题陆续研制了相应的诊断工具。例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技术成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病”。为此,临床心理学领域编制了病理性网络使用、病理性手机使用、社交网站成瘾以及游戏成瘾等量表用来诊断该类问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又如,随着环境流动性的加强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虐待与忽视问题、线上与线下的欺负问题,生命意义感低下的问题开始凸显。为此,临床心理学领域又积极开发了心理虐待与忽视问卷,物质主义问卷,暗黑人格问卷,无聊综合征问卷等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又有益于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的有效工具。
总之,在当今心理健康领域,临床心理测验的应用价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疾患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中的心理社会因素都需要予以明确的量化指标,都需要使用相应的测验或评定方法。因此,临床心理量表的制作对于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何妍: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估计,临床心理学领域做了有哪些深入的研究?能否具体举例说明?
俞国良:临床心理学领域对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大心理疾患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和变化特点、演化路径以及亚群体间的差别做了详细研究,以便更好地认清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危害和转化规律。这些成果可主要归为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
第一类是内化问题,主要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等。首先是焦虑症,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成人群体中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最高,年患病率为5.0%,终生患病率为7.6%。其中特异性恐惧症的患病率最高,年患病率达2.0%,终生患病率达2.6%。就年患病率性别差异而言,男性(4.8%)与女性(5.2%)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特异性恐惧症上,男性(1.4%)显著低于女性(2.6%)。从不同年龄段来看,18~34岁、35~49岁、50~64岁以及65岁以上的人焦虑症的年患病率分别为4.3%、4.8%、6.5%和4.7%,并且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特异性恐惧症的患病率却存在显著的年龄段差异,其中50~64岁的人年患病率最高(3.0%),18~34岁的人年患病率(1.3%)最低。就城乡年患病率差异而言,城镇(5.1%)与农村(4.9%)差异不显著,但就特异性恐惧症而言,城市人群(1.7%)则显著低于农村人群(2.3%)。
其次是抑郁症,黄悦勤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群体中抑郁症的年患病率为3.6%,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重度抑郁症的年患病率为2.1%,终生患病率为3.4%。就年患病率性别差异而言,女性(4.2%)显著高于男性(3.0%),在重度抑郁症上,女性(2.5%)也显著高于男性(1.7%)。从不同年龄段来看,18~34岁、35~49岁、50~64岁以及65岁以上的人抑郁症的年患病率分别为3.6%、3.2%、4.1%和3.8%,且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重度抑郁症的患病率却存在显著的年龄段差异,其中50~64岁的人年患病率最高(3.2%),18~34岁的人年患病率(1.4%)最低。就年患病率城乡差异而言,城镇(3.4%)与农村(3.7%)差异不显著。
第二类是外化问题,主要包括自杀行为、成瘾行为和攻击行为等。首先是自杀行为。自杀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临床心理学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元分析显示中国青少年自杀未遂的检出率为2.94%,中国大陆普通人群自杀未遂的检出率为0.8%。就我国2015年公布的青年人自杀率数据来看,它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升的,且农村青年人的自杀率高于城市,男性的自杀率要高于女性。
其次是成瘾行为,其中行为成瘾与心理健康和卫生的关系更加密切。近年来临床心理学家对网络成瘾、手机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展开了系统调查和研究。以手机成瘾为例,调查结果发现,中国手机成瘾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检出率约为15%~33%。就性别差异而言,几乎所有的研究表明女性的成瘾程度显著高于男性,而青少年则是受上瘾影响最严重和风险最大的群体。
最后是攻击行为,常见的外显攻击形式包括身体攻击(如推搡、殴打)、言语攻击(如说一些恶毒的谣言或伤人的话)和关系攻击(如为损害人际关系取笑某人或当众让人感到难堪)等,甚至在网络盛行的当下还出现了网络攻击行为。
总之,对威胁身心健康的重大心理疾患和行为问题的基本估计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和心理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临床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治探明了重点把握的方向。
何妍:刚才您提到,临床心理学家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心理疾患解释理论的构建,用于解释心理疾患是如何发生又是如何发展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些经典的和新兴的心理疾患解释理论。
俞国良:有关心理疾患的解释理论比较经典的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行为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等;较为新颖的主要有生理-心理-社会理论、拓展建构理论、环境系统理论等。
首先,以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为例,其对于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的解释主要包括潜意识论、人格结构论和性心理发展说。潜意识论认为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里面承载的是对意识构成威胁的而被意识领域“拒之门外”的冲动、欲望以及个体成长中的痛苦经历等,个体的心理障碍就是潜意识的矛盾冲突所致,而这些矛盾冲突源于内心的冲动和欲望没有满足;人格结构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相互影响的成分构成,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如果三者失调甚至破裂,就会危及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病态行为和精神障碍;性心理发展说将人格的发展以性心理发展为主线分为口欲期至生殖器的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通过相应的器官获得快乐的感觉。性的需求未被充分满足或被过度满足,那么人格的发展就会出现畸形,表现出一系列的内化与外化问题。该理论特别重视人格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尤其是5岁以前的人格经验(早期经历、母子关系以及生活环境等),对其成年后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许多成人的心理冲突、变态心理都可追溯到人生早期,并找到早期创伤性的经历以及被压抑的情结。
其次,随着临床心理学领域的工作目标由“治病救人”转向“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新的指导理论——生理-心理-社会理论也随之诞生了。它明确地将心理和社会因素与健康联系起来,认为疾病是由许多因素在各个层面上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而非像生物医学模式所认为的“疾病因病原体所致”,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框架。
以生理-心理-社会框架为基础,从个体层面延伸出了拓展-建构理论,认为某些积极情绪能够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和健康,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进而有益于提升健康水平。如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有效地抑制条件性恐惧的泛化,增强被试对安全信号的学习,并对消退后的恐惧重建现象起到预防作用。这为心理健康工作通过诱发积极情绪来抑制条件性恐惧的泛化提供了重要启示。还有研究发现感恩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幸福感水平,增强生活满意度并减少消极情绪的积聚。这是因为感恩作为一种积极情绪一方面可以拓展人们的思维模式,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和社会支持,建构积极的心理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激发个体的个人成长主动性,进而积极寻求满足自身需要的积极策略,从而提升幸福感。总之,该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如何促进健康,即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获得幸福和达到康乐。
此外,以生理-心理-社会框架为基础,在社会系统层面还延伸出了环境系统理论,认为个体所表现出的症状,有可能是对其所在大环境的不适应,亦有可能是环境系统(家庭、大家族、交际圈、社会潮流、文化等)中问题的集中体现。例如,有研究基于此探讨了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累积生态风险不仅可以显著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水平,还可以通过降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提升积极结果预期的双重中介作用进而增加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水平。还有研究关注了家庭功能与不良同伴交往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家庭功能不良很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结交更多的不良同伴,从而增加反社会行为和冲动行为出现的概率。因此,该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评估个体的症状、促进健康时,应从多个层级去考虑其行为被其所处的家庭背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所赋予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