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缚与抗拒:家长“为你好”式教育的心理学审思
作者: 牛雪梅摘要:为促进儿童发展最优化,家长把“为你好”作为其行动的逻辑起点,这一满含“善意”的说教在家庭生活中频频失效,正在于家长认为这是出于爱的教导,而子女却将其理解为以爱之名的束缚,并不认可。采用半结构个案访谈法,通过一个多次与家长发生激烈冲突的个体的述说,将受访者的碎片式冲突经验还原为“面对以爱之名的束缚—引发内心极度反感—最终挣脱束缚”的不满与反抗的成长历程,并揭示“为你好”式教育造成的个性单一、情感功利、选择困难等负面影响。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通过对话了解孩子真实的诉求,交流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而判断是否达到“为你好”的预期理想效果。
关键词:亲子冲突;家庭教育;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0-0011-06
一、问题提出
在独子化、少子化时代里,儿童的学习、生活、行为规范等成为全家人关注的焦点,家长认为子女教育没有实验期,“优秀、优越、出众成了很多家庭的教育价值追求。在优越的前提下,付出的代价可以接受,最不能接受的是子女‘沦为’普通人[1]。”
为了促进儿童发展最优化,很多家长把“为你好”作为其行动的逻辑起点,将子女带入各种规训机构。如此充满善意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很多时候,“还不都是为你好”无形之中却成了子女的精神枷锁。如留美北大生因父母令人窒息的“爱”——从穿衣服到读书留学,所有事都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进行,最终选择与父母决裂[2]。同时,最近几年发生在戒网瘾学校中的命案、暴力致残事件屡见不鲜[3]。
此外,在一项关于“父母说为你好是一种枷锁吗”的投票调查中,选择“是,他们虽是为我好但也是束缚”的人数为355人,占77.85%。家庭生活中“为你好”式规训机制无所不在且迷惑性极强,家长不遗余力为子女打造完美童年,殊不知,正是父母的过度“为你好”,使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
鉴于此,本文从个案角度深入探究源于“为你好”式束缚下真实亲子冲突历程及其引发的消极影响,提出化解策略,以期为有效构建和谐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提供参考。
二、“为你好”式束缚的现实表征
家长常就诸多事情提前做出价值判断:应不应该、好不好等,其所以在现实中仍然生效则有赖于“还不都是为你好”机制,“为你好”为家长所提的意见赋予无可置疑的道德合理性[4],促使子女在良心上难以拒绝。在对受访者G进行访谈的过程中,G多次表示对“还不都是为你好”这句话的厌烦,尤其是聊到学习、专业选择、就业这三方面时,情绪波动较大。
(一)“要你好好学习,还不都是为你好”
现代家长在学业指导方面仍有传统家长制的嫌疑,社会上“虎妈”“狼爸”的称谓形象地说明了问题[5]。
上学那么多年,我妈说得最多的就是“我跟你爸那么累还不都是为了你,你考上大学以后享福的是你自己,我跟你爸也只是有个名声。你现在想着舒服,以后咋办……我也不是啰嗦的人,只要你好好读书,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管”,每次考试我都很担心结果不好,我害怕看到他们失望的表情。听到他们说这话,我觉得好累,但我不想多嘴,怕自讨苦吃罢了。
可见,在家长看来控制G的学习及娱乐时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方面,家长尽最大努力对孩子的学业负责;另一方面,家长下意识地认为G学习自觉性低,必须时刻监督和督促。一旦给子女自由时间,他们不会主动去学习的,反而趁机“放飞自我”,因此,在家长看来,孩子就应该“管得严”“盯得紧”,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不代表其对子女的负责、关爱。当然,不乏以此提高子女学习成绩的美好愿望。
然而,父母在明明可以与子女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时候,却总是使出“杀手锏”——“那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反观这句话,其背后隐藏着“学习不好就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的含义。换言之,家长这种以道德压制的言论在潜意识里已经将“学习好”视为子女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很多家长认为子女只有好好读书,在考试中考取好成绩才是“优秀”的孩子,只有符合他们设定的“标准”才是对他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家长自己全心全意付出但得不到回报时,便会陷入自我怀疑、焦虑不安的状态,进而用“道德善的名义”攻击子女。这种做法相对来说是符合一定道德要求的,有些甚至可以说是道德的、向善的。所以实施者们大多不惮于公开自己的“绑架”行为,甚至捆绑得理直气壮[6]。
(二)“选这个专业,还不都是为你好”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理由去干涉孩子的选择,尤其涉及子女大学专业的选择,往往忽略了孩子真实的兴趣和想法,一味地把他们认为对的选择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爸是一个很传统的小学老师,不管我干什么都要管,小到朋友圈内容,大到高考填志愿,真的很崩溃!当初报考时,很多同学选金融专业,我想跟别人一样,但家里人就说:“女孩子找个安稳的工作就好了,报考师范专业才是最好的,学什么金融,我们又不会害你。”有时候我会被压得喘不过来气,一旦和他们说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我嘴硬,不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就知道教育我,显示自己知道得多,有尊重过我的意见吗?和他们真的说不通,太累了!想叛逆,但我又不知道何去何从,每天都在麻木地生活,我也不知道真的热爱什么,反正只要是他们安排的,我下意识就很抗拒,厌恶……
像赶鸭子上架一样,G的人生重要节点似乎早已被妥善安排好,留给她的通常只有两个选择:服从或者抗拒。一旦不服从父母的安排,就会被贴上“不听话”,甚至是“不孝顺”的标签。
在部分家长看来,你是我的孩子,你就必须听我的安排,况且我的安排都是为了你好。这种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亲子互动的道德情景实际上主要是依家长的预期和偏好生成,究其本质,这不过是家长的一种自我满足而已。
一方面,这种行为具有“弱强制性”,看似符合良知的要求,却有着极强烈的主观色彩,家长凭借自身经验向子女传递自己的生存理念,忽略、批判与打击子女的价值观、择业观,产生一种具有一定强制力的道德要求和使其被动接受的行为。
另一方面,家长以一种关怀的方式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梦想背后的价值进行形塑、规范[7],家长试图通过多次重复“都是为你好”,引发子女的内疚心理,进而用内疚来控制孩子,对个体而言,确实是一种束缚。
然而,社会没有确定不变的“共同价值”[8],G表面象征性地接受父母的决定,象征遵从最大化恰是为了使实际遵从最小化[9],这里的遵从只是一种姿态,一种暂时维持既定象征秩序的策略,并不代表真正的认同与妥协。同时,G的家人主张“女生就要学师范”,这代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观念和文化,整个社会就业体系中仍存在“主流—边缘”的性别分布差异[10]。
若父母长期忽略子女对于选择权的诉求,将会给家庭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危险”——可能导致盲从的产生,可能让孩子们无法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自由平等的亲子关系理念。
(三)“要你考编,还不都是为你好”
个体不仅仅是制度环境或规则的顺应者,更是能动的、自由的人[11],他们会根据生存环境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当G面临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就业选择时,羽翼日益丰满的她则敢于公开背离家长规划好的路线。换言之,G一改往日对家长规则的顺从,选择积极地建构自我的生活风格。
毕业之后,我慢慢理解他们的想法,可能因为他们经历得多。但是时代不同了,他们一直局限在以前传统的思维中,他们觉得我学了师范,一定要去当老师,如果我不这样做,就是不听话,就是违背了他们“我对你好”的思想,于是用传统思维束缚我,谴责我。我就是不想听他们的,不管怎么施压,我最终选择进入外企工作。即使他们不看好我,但我觉得松了口气!现在他们开始push我弟了,他才大二,我爸一直劝着让他去当兵……
每一种矛盾都既是价值的冲突,也是利益的冲突;每一种“需求”在它成为“应然”的过程中,都含有情感和“要求”[9]。子女长期被置于一种“不做就是恶”的选择困境中,面对说教的免疫力逐渐增强,直至充耳不闻。面对过度的爱,最佳选择也会变得不适宜,G在长时间的隐忍后彻底爆发,这是一种信号,表明家长设定的常规程序功能失效。
围绕亲子关系而形成的信条和实践绝非固定不变的,如同任何形式的规范一样,是持续不断碰撞、交流与协商的产物。正如规范性情景仅是一个情景,而非确定无疑的定义[9]。对父母“考编”命令的公然违抗,意味着G在某种程度上挣脱了一直以来强加在她身上的束缚,同时这股抗拒的力量反作用于父母的已有认知,推动其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亲子关系中本身具有天然的相互依赖的共生性,彼此密不可分,然而,被父母掌控的孩子并非永远处于从属地位,它可经由策略的使用,结合反抗的力量,并通过文化吸纳改造而增强反抗力量,进而经由意识形态的转换,更新原有社会的生活方式、习俗、概念、文明和文化的形式和层次[12]。随着子女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加之高等教育的影响,个体对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追求愈发强烈,这也为其抵抗来自父母的高压提供了动力。
三、“为你好”式说教的消极影响
反问句“还不是……?”传达出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怀疑,“还”加深这种怀疑的程度。有时,“还不是”同时隐含着强调、辩解、反驳、抱怨等语气[13]。当家长的“都是为你好”演变为单向度的施予,这实际上是非爱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即家长借助身份权威、日常伦理秩序或舆论压力等手段无形中给个体施压,这种做法只强调了目的,过程中手段的适用性往往被忽略,最终对子女将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因此,不能因为处于隐蔽状态而被忽视[14]。
(一)“权威”入侵,家庭成员情绪化
在秉持传统教育观念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教育子女不是出于对社会负责,而是把子女当成私有财产[15]。这一类型的家长视自己的观点为正确答案,在教育子女时更关注的是如何维护自身权威,“权威,一旦没有自由的合理平衡,就会变成专制[16]”。若不服从,“你就是不听话的孩子”,一旦被贴上这一标签,那孩子迎来的极有可能是挨打或言语说服教育,“你必须给我这样做,我还不都是为了你,还敢犟嘴,信不信我揍你,你这长大还得了”,这种指令性言语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不可违背性,同时,对身体的规训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充满权威与强制,充满对秩序的迷恋与维护。
在强制中,儿童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天真烂漫的童心被规训般的纪律泯灭了[17]。如此,家庭中孩子的话语权遭到父母的剥夺,在家长的“假性权威”之下,孩子真的会言听计从吗?
权力与反抗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存在,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18]。当家长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自作主张,甚至是以强权逼迫的方式来输出所谓的善意,要求子女必须做出某些行动给予回应时,亲子关系便开始变得剑拔弩张,原本最亲密的关系,一方却要想方设法对付另一方。这些美其名曰的“为你好”在孩子内心就像不定时炸弹,家庭中的过度管控并非是对儿童天性的尊重,而是对儿童成长的压抑。一旦情感的底线突破,孩子不再需要家长的“好”,家庭教育将如何开展?
这种爱是如此错位、扭曲,它让家长感到焦虑不安,让子女感到沉重无奈。等到孩子忍无可忍、情绪崩溃的时候,家庭环境表面的井然有序将会被打破,甚至出现严重的亲子冲突。为此,一定要深刻认识“绝对权威”的弊端,重新审视那些“为你好”的教育,为家庭教育松绑,实现儿童的身体、思想与观念的解放。
(二)“理性”入侵,情感领域功利化
孩子身体和思想上的缺陷可以追溯到一个相同的缘由——希望提前把他们培养成人[19]。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一般默认为大学之前,孩子们的发展尚处于未成熟状态,他们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还难以进行完整的判断和认知,这正是家长以成人的理性视角来评判儿童所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