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像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引导路径
作者: 王玉慧 雷雳摘要:近年来,青少年体像烦恼、体像不满意情况普遍,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等。因此,青少年体像教育成为一个必要且紧迫的课题。然而,青少年体像教育却面临颜值崇拜的社会文化和歪曲单一的审美观念、家庭养育的体像忽视和外貌焦虑的亲子传递、体像教育的课程缺失和同伴交往的消极导向等现实困境。为了应对青少年体像教育面临的问题,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协同合作,对青少年进行体像教育和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积极的体像观和多元的自我价值观。
关键词:体像教育;颜值;审美观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9-0012-08
2021年2月,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063名高校学生中,59.03%的大学生存在容貌焦虑[1]。
近年来,“容貌焦虑”现象日趋扩散,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这一社会问题也折射出体像研究和体像教育的必要性。
体像是身体映像(body image)的简称,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心理图画,包括对自己身体生理、心理功能的认知、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调控等[2]。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身体外形发生显著变化,导致青少年更容易产生体像烦恼、体像不满意等消极体验,进而影响其自我发展。由于体像审美上的歪曲,许多青少年为了节食减肥,出现营养不良或进食失调。青少年整容失败的案例也频频发生,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自尊和心理健康[3]。这些消极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少年正确体像观念的缺失。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体像教育成为一个必要且紧迫的研究课题。
一、青少年体像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青少年体像现状不容乐观,体像烦恼、体像不满意成为困扰青少年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整容之风在青少年群体中十分普遍。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成为亚太市场整容手术最多的国家[4],而青少年则是中国整容市场的主力军[5]。医美市场火热的背后,显现出当前青少年对于自己身体形象的烦恼和不满意。骆伯巍、高亚兵、叶丽红等[6]对3121名青少年进行的调查发现,有22.3%的青少年存在体像烦恼。另一项研究调查了3841名11~16岁的青少年,结果发现有41.2%的女生和27.9%的男生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意[7]。由此可见,青少年消极体像感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
第二,消极体像给青少年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相比体像满意度高的个体,体像不满意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7]。纵向研究发现,体像不满意能显著预测青少年5年之后的抑郁情绪[8]。
对自己体像不满意的个体会采取身体外貌控制行为,如不健康的体重控制策略,包括过度节食、强迫性运动、类固醇使用等[9],这些行为进而导致进食障碍、物质滥用等生理、心理问题。
此外,体像烦恼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发展。一项研究对2981名大、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体像烦恼与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10];追踪研究的结果也表明,体像不满意会导致后期自尊水平的降低[8]。体像烦恼和体像不满意还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11-12],降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3]。
第三,体像教育干预有助于青少年积极体像和自我发展。
鉴于消极体像带来的严重后果,研究者致力于开发干预项目,降低青少年体像不满意。例如,研究者通过训练年轻女性关注自己的身体功能而非外貌,降低其自我客体化水平,进而提高其体像水平[13]。
考虑到社交媒体是导致青少年体像不满意的重要因素,研究者开发了社交媒体素养干预项目,通过提高青少年的社交媒体素养,提高其身体自尊,减少进食失调[14]。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研究者基于手机APP设计干预项目,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我同情水平,提高外貌自尊[15]。类似地,另一项研究通过正念训练和感激训练来提高被干预者的身体满意度[16]。
这些干预项目所取得的成效表明,开展青少年体像教育将有助于青少年体像水平的提高,减少消极体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青少年体像现状并不乐观,体像困扰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对青少年进行良好的体像教育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青少年体像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对这些困境进行分析是开展体像教育的前提。
二、青少年体像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颜值崇拜的社会文化和歪曲单一的审美观念
“颜值”,作为曾经的网络流行词,如今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已经变得司空见惯。近几年,“服美役”一词在社交媒体上流行起来。该词来源于“服役”一词,是指为了追求身体美,形成了被美丽支配或奴役的态势,将为了变美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看作是服役。
这些网络流行词的出现反映出当前社会文化对于颜值的崇拜[17]。例如,各种影视剧、偶像明星宣传活动和综艺节目中都充斥着对于高颜值的赞赏和追求。在青少年群体中,身体外貌谈论和追求理想外貌变得十分普遍[18]。
这一颜值崇拜的社会文化导致颜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例如,在择偶、就业等领域颜值和外貌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19]。换句话说,颜值和外貌在人们进行自评和他评时所占的权重越来越高,对正确体像观念的形成提出了挑战。
此外,当前社会审美观单一甚至畸形也是体像教育面临的难题之一。根据中青校媒的调查,有51.68%的被调查者认为普遍流行的单调审美是导致容貌焦虑的主要原因[1]。以女性审美为例,“A4腰”“铅笔腿”“直角肩”等都在强调女性以“瘦”为美的标准。
受到这种审美标准的影响,青少年儿童越来越尊崇以瘦为美,调查显示,即使没有超重的青少年,也希望通过节食等行为来降低自身体重,以达到理想体重[20]。网络媒体的发展在这种审美畸形的传播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1]。例如,明星工作室发布的照片,几乎都经过后期美化处理,给大众制造了一种理想的完美外貌形象。
此外,人们日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照片,也大都经过编辑美化[22]。各种修图软件、美颜相机等的盛行使得出现在大众面前的人物形象越来越趋于同一种审美,有的甚至不切实际,导致人们的审美变得单一和歪曲。
(二)家庭养育的体像忽视和外貌焦虑的亲子传递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在子女的体像教育引导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家庭体像教育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父母在教养过程中缺乏对于孩子体像的重视和关注。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日趋凸显,成为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23]。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报告,截至2020年12月,中国6岁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达到10%[24]。
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身体活动。对于儿童而言,其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研究表明,父母喂养方式会影响子女的饮食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体重状态[25]。例如,快餐、外卖等饮食行为会导致碳水和脂肪的过多摄入;另外,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等不健康的饮食行为都会成为超重肥胖的风险因素[24]。
此外,电子产品的普及导致青少年静态生活时间普遍增加,身体活动量减少,能量消耗的减少也是导致肥胖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26]。同时,父母的手机使用行为也会导致青少年子女的电子设备依赖[27]。
因此,父母在教养过程中,应注重孩子的合理膳食和规律运动,保证孩子身体的健康发育成长,以避免超重肥胖问题和体像烦恼的产生。
另一方面,父母对于身体外貌的过度重视也是家庭体像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父母在体像观念方面未能给子女提供良好榜样,他们对于自身的身体外貌也存在烦恼和不满意。这种外貌焦虑的亲子传递会导致青少年子女消极体像的产生。例如,父母对于自身身体外貌的消极谈论和抱怨会导致子女更加关注身体外貌,而忽略身体的内在机能,进而导致身体不满意、进食失调的出现[28]。
有些父母为了保持体型和身材会采取节食行为,父母的这种节食行为进而会影响青少年子女的体像观念,导致其产生身体不满意及节食行为[29]。此外,父母也会以他们内化的社会审美标准去要求子女,严格控制他们的饮食以限制热量摄入。这种喂养方式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30],进而影响其身体映像。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社会审美标准影响的年轻群体已为人父母,这就使得家庭体像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体像教育的课程缺失和同伴交往的消极导向
如前所述,体像教育干预项目的开展确实能够促进青少年积极体像的发展和形成。然而,综观目前学校体像教育,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青少年体像教育未得到应有重视,相关教育教学实践相对缺乏。体像发展是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五育融合”教育背景下体育和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像教育应该成为青少年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其次,青少年体像教育课程定位不准确。对于少数涉及体像教育的教育教学,也多是渗入式课程。例如,在生理课、青春期性教育课、心理课、体育课等课程中,或多或少涉及一些体像相关知识,但并不系统。
再次,青少年体像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如前所述,研究者开始关注青少年消极体像的干预,并开发出一些项目来提高青少年体像水平。但这些研究只是聚焦某个干预项目,而未形成系统的课程方案和课程体系。此外,这些干预项目也没有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普遍开展。
对青少年而言,学校同伴在其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青少年体像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青少年群体中,对身体外貌的谈论是其日常交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外貌谈论潜移默化中会导致青少年内化社会文化关于“美”的标准,并以这种标准要求和评价自己。当自身无法达到这种标准时,就会产生体像不满意[31]。
为了改善自身外貌形象,许多青少年会采取一些外貌改变行为(如节食、整容等),这些行为也会产生同伴间的消极影响,导致青少年产生身体不满意[32]。
在青少年群体中,同伴比较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以此作为进行自我评价的标准[33]。因此,青少年会与同伴进行外貌比较,而这种比较会进一步影响其身体满意度。
近年来,社交媒体为同伴外貌比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青少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进行积极自我呈现,发布的照片大都经过美化处理,使自己看起来更美、更具吸引力。当青少年与同伴这些美化的照片进行比较时,会产生对自身体像的不满意[34]。
此外,同伴嘲笑和欺凌也给青少年的体像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导致青少年体像烦恼甚至体像障碍的产生[35]。
三、青少年体像教育的引导路径
(一)营造多元审美社会文化,建立多维自我价值体系
社会应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引领青少年健康审美。
首先,政府文化宣传以及媒体宣传要纠正目前社会所推崇的单一审美和畸形审美,提倡健康美和自然美。在如今网络媒体普及的时代,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宣传积极体像观念。例如,身体积极性(body positivity)是近几年日益增长一种的社交媒体趋势,旨在挑战主流的社会文化所界定的理想外貌,促进人们对所有身体和外表的接受和欣赏[36]。
实证研究也表明,社交媒体上的身体积极性内容有助于提高浏览者的积极情绪、身体满意度和身体欣赏水平[37]。
其次,通过科普宣传,加强对身体功能观(body functionality)的倡导[38]。让大众意识到外貌只是身体的一种属性,而更重要的是其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