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学生共情
作者: 赵芙蓉“老师,小刚和小瑞在大声吵闹,墨水洒了一地。”大课间,班干部小雨匆忙向我报告。我很意外,小刚和小瑞是两个守纪的学生,很少出现这种情况,这次是因为什么?想到此我立即向教室走去。只见他俩面红耳赤,小瑞脸上还挂着泪珠。看到我进来,他们彼此又对望了一眼。我静静地站在那里,先是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小刚原本有5元钱,两节课后却不见了,这时他刚好看见同桌小瑞文具盒里有5元钱,和他丢失的一模一样。5元钱到哪儿去了?眼前的5元钱的主人究竟是谁?他们为此发生了争执,推推搡搡中,将一瓶墨水撞掉在地上打碎了。
小刚耿耿于怀,小瑞委屈万分。他俩望着我,期待着我的答复。我不否认,小刚的想法有一点点道理,可我也不能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断定小瑞拿了这5元钱。身边有学生建议打电话问问小瑞的家长,或许事情的真相会水落石出。看着小瑞的眼神,我知道,这时候拨打电话无疑默认了不信任他。我静静地清理了地上的墨迹,让他们坐下来,平复一下心情。我对小刚说:“5元钱丢了,看到同桌有一样的5元钱,难免产生这样的想法。”听完我的话,小刚得意地看了小瑞一眼。我替小瑞擦拭了一下泪水,告诉他:“被人误解的滋味不好受,尤其是拿钱这样的事情。”小瑞不住点头。
5元钱到哪儿去了呢?我掏出口袋里的5元钱纸币,询问小刚他丢失的钱是不是这样的,小刚说是的。我笑着说,5元钱找到了。小刚连连摇头,他说老师不可能拿他的钱。我拍拍他的肩膀,微笑着感谢他对我的信任。小刚若有所思,带着歉意看了小瑞一眼。小刚的微妙变化我看在眼里,他这时不再那么执意地认为小瑞拿了他的5元钱。我庆幸在处理两人矛盾时没有武断地下结论。放学时,小刚举着5元钱,一脸欢喜地告诉我钱在书包底下,小瑞拿着5元钱也走过来了。“让这两个兄弟合张影吧。”我指着两张5元钱说,他俩笑了起来,小刚主动地对小瑞说了声“对不起”,两人冰释前嫌,商定一起赔偿墨水。
回顾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我先是静静倾听,让他们宣泄情绪,讲述事情的经过,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给予适当回应;接着,掏出自己口袋里的5元钱纸币,询问小刚“这是不是你的”,营造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同时促使学生冷静下来,思考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学会自我反思;最终,和平解决了两人的矛盾。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产生各种矛盾。这时候,老师用一颗同理心和学生共情、与学生交流很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思与想法,才能顺利帮助他们调整不当的行为与观念。如果一味地讲大道理,就可能会与学生产生隔阂,失去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更谈不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了。
看着和好如初的他们,看着眼前新买的墨水,我无比欣慰。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耐心倾听,学会与他们共情,成为引领他们成长的那束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让他们成长为美好的模样。
编辑/卫 虹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