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程的新诠释:活动理论视角
作者: 俞国良 何妍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动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5-0004-08
推进与深化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心理健康课程入手;提高与促进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能,则需要从加强心理健康课程活动入手。本期访谈,俞国良教授以列昂节夫提出的活动理论为学理支撑点,深刻剖析了心理健康课程的多元属性:它既是综合素质提升的综合课程,也是塑造正确“三观”的德育课程;既是助力学生成长的成长课程,也是促进“健康与幸福”的辅导课程;更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着眼于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健全人格发展的实践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各学科之基,呼唤系统规划与持续创新,以共同构建学生心灵的坚固防线,引领其健康成长之路。
心理健康课程的学理依据
何妍:俞教授好!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课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内容与教学活动更是核心要素。为了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聚焦于心理健康课程的优化与创新。您认为心理健康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其学理依据又是什么,我们应如何认识与定位心理健康课程?
俞国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应对“不确定性”为现实生活底色的时代需要,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毫无疑问,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主渠道,课程内容、教学活动是关键;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需要从心理健康课程入手。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的心理健康课程,完全不同于主导知识教学与文化传承的传统学科课程,而是以“教学活动”为主线,旨在实现“健康与幸福”的基础课程。其学理依据是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提出的“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1975年,列昂节夫在《活动·意识·个性》一书中对活动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该理论认为,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功能的动作的总和,人类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列昂节夫指出,“活动不论其形式如何,乃是心理科学的对象,也是心理健康的对象。”活动在最初阶段具有外部过程的形式即外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对象现实日益联系起来而内化为内部活动。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过程是在人与人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由开始的人与人心理之间的过程转变为个人心理之内的过程。即个体的心理内部活动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并由外部活动内化而成的。显然,心理健康作为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社会文化历史产物,同样也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而心理健康课程就是这种外部活动,换言之,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课程等外部活动内化形成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因此,从活动理论的视角重新诠释心理健康课程,能使我们对其有一个新的认识:心理健康课程不但是一种综合课程、德育课程,也是一种成长课程、辅导课程和实践课程,它应该是所有学科课程的基础和支撑。
心理健康课程是一种综合课程
何妍:心理健康课程本质上是一种多领域知识融合的综合性教育课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心理健康课程的这种综合性?
俞国良:就心理健康课程的性质而言,它是一种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即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以形成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心理健康课程首先把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了整合,建构了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体现了课程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其次以学生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为根本目的,融合学生自我发展、学会学习、情绪调适、健全人格、社会适应、健康生活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更高层次的综合。显然,综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是心理健康课程开发的主要手段,从学生认识、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和健全人格的活动出发,强调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性,才是心理健康课程开发的目的。后者体现了课程目标、内容、形式、过程和评价的综合性。
心理健康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强调通过活动,从正面、反面或积极、消极的角度统整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获得全面意义上的体验;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要求把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社会文化和社会要求以及学生内发的成长需求融合起来,通过这种内容的创生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活动兴趣与积极性;心理健康课程形式的综合性:聚焦各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把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灵活多样而又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如心理剧、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成长和发展;心理健康课程过程的综合性:突出这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安排与实施的活动,其活动主题的展开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这个活动过程是有时间和目标限制的,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心理健康课程评价的综合性:明确要求既要重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更要重视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体验深度,特别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表现以及师生互动的状况。当然,心理健康课程的综合性,还意味着需要将多种课程资源、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求突破学科化教学的局限,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获得和技能掌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程的整体功能。
何妍: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心理健康课程如何通过综合活动设计,促进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内化,提升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心理健康的自主管理?
俞国良:心理健康课程作为综合课程,必须围绕综合活动展开。活动理论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综合活动),它派生出人类所有的其他活动方式,包括创造性的、文化性的和交往性的。人类通过各种活动与外部环境和社会现实相互作用。人的智力是外部活动的内化,人的个性也是在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程要从学生的生活现实等外部环境出发,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中心,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力求实现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能力的内化。通过知识传授的学习环节、探究体验的思考环节、成长和训练的实践环节等综合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调适,使他们逐步具备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其在学习、生活、成长、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知”到“信”,由“信”到“用”,由“知识”到“能力”,由“外部”到“内部”,由“外化”到“内化”的根本性转变,最终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何妍:开展综合活动的关键是什么,如何通过综合活动的设计促进各学段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衔接与纵向递进发展?
俞国良:开展综合活动的关键是实现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在遵循各个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准确规范各层级心理健康课程的属性、目标、内容与方法等,使各学段之间心理健康活动能够有效衔接,分层递进。从幼儿的游戏活动逐步过渡到青少年的学习活动和大学生的社会活动,使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能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第一,把握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明确心理健康课程发展的综合化趋势。要站在“心理育人”“活动育人”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使心理健康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保健方法,发挥心理健康素质的综合作用。各个学段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应着重体现乐观、自信、进取、友善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课程内容要具有新颖性、实效性,要从学生的身心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且课程活动形式要丰富、多样,突出课堂教学的引导性与参与性。第二,统筹谋划各学段心理健康课程,推进心理健康课程的纵向衔接。首先,不同学段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应如出一辙,而是要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解决该学段学生的主要矛盾,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为指向。其次,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水平,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择心理健康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原理、技能、价值观等,使它们保持适当的比例,且整体具备活动性、多样性和实用性。最后,要遵循课程组织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原则,将不同阶段精心选择的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螺旋式”组织起来,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各种课堂活动中将外部信息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课程是一种德育课程
何妍:在心理健康课程被视为德育课程的视角下,我们应如何理解并实践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辩证关系,如何通过德育的价值导向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德育的内涵,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俞国良:就心理健康课程的理念而言,它是一种德育课程。这是由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德育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基础,按照特定的社会要求和规范,对学生施以思想道德、思想政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其目标是“育德”,发展学生良好的“德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的内容与范围,把认识自我、处理各类人际冲突、调控负面情绪等学生的内部发展问题,纳入外部的学校德育与思想教育工作中。在尊重、平等、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帮助其建立自我认同、人际认同和社会认同,激发亲社会动机和成就动机,其目标是“育心”,发展学生良好的“心性”。从德育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塑造、思想政治的浸润和价值观念的引导来看,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价值导向。但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对教育规律的一种把握和诠释。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理念上,一是坚持育人为本,突出思想性。紧密联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现状和特点,强调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达到价值引领、铸魂育人的目的。二是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性。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萃取他们关心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日常生活事件和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把教学内容融入反映时代生活的主题模块中。三是重视健全人格,突出活动性。在确定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时,强化主题活动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感悟、成长。一句话,育德与育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交叉融合的辩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何妍:从活动理论的视角,作为德育活动载体的心理健康课程应如何通过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俞国良: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德育课程,必须围绕德育活动展开。活动理论认为,活动具有目的性、对象性和社会性等特征。活动总要实现一定的目的,并受这种完整的目的和动机系统的制约;同时指向一定的活动对象,它可能是制约活动的客观事物,也可能是调节活动的客观事物的心理映象。任何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人的心理与意识就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的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各种各样的特点,但它总是要包含在社会关系的系统之中,否则它就根本不能存在。从本质上说,人的个性的现实基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由其多种活动的总合所实现的。作为德育活动载体的心理健康课程,首先强调“三观”教育为先,德育要走在心理健康教育前面;承认学生是活动主体,也是成长和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来展开心理健康课程。其次,强调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同时还意味着关照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宗旨。再次,强调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心理冲突,帮助学生分析心理困扰的成因,将“他助”和“互助”中学到的经验内化为个人技能,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特别是强调以积极的人生观为指导,以社会共同准则为规范,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碰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并通过各种活动创造出学生新的心理发展基础,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
何妍:在德育框架下,如何有效设计并实施心理健康课程的活动,以确保其符合课程标准并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和成长?
俞国良: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抓手是认真落实德育课程标准。这里以道德与法治课标修订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置为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教学路径有两种:一是专门集中在一个年级段的专门课程中进行;二是根据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分散在整个课程中,现在的主要做法是后者。毫无疑问,其中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路径通过活动实现。同样,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形式,通过开展游戏、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各种具体活动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让全体学生充分地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