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童趣,陶冶心灵
作者: 何祖熙摘要: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小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将游戏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能优化教学形式并提升教学效果。心理教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应用游戏,使其发挥激活课堂氛围、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内心感悟和促进自主表达的作用。教师设计游戏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选择游戏场地,精心安排游戏环节,并促进游戏与分享的结合。
关键词:游戏;心理健康活动课;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5-0023-0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游戏是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保障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指依托具体的主题,关注小学生心理成长的需求,以集体教学形式开展的课程。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适切的教育方式。本文拟结合实践经验,探讨游戏在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开展游戏的价值
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的是要影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生活态度,并掌握一些处理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如果课堂中仅仅是枯燥地宣讲知识则难以引发学生的认同,无法真正达到润泽心灵的目的。开展游戏活动可以为课堂带来亮点,令心理健康活动课化静为动,令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是在小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
小学生天性活泼,开展游戏有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参与,让认识和体验抵达学生的情感层面。与此同时,游戏具有具象化、直观化的特征,往往可以传递关乎心灵成长的哲理。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将在不知不觉中达成认同与内化,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成长。因此,教师要注重对游戏的设计与实施,以游戏作为开展教育的重要支撑,保障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施质量[1]。
二、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应用游戏的方式
游戏是趣味化的教育形式,能够为心理健康活动课增添活力,具有隐性的教育作用,其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式。根据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开展游戏。
(一)以游戏激活课堂氛围
营造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氛围至关重要,良好的氛围可以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创造条件。教师可在课堂开端创设热身小游戏,以此激活课堂氛围,让学生进入活跃的状态中。为便于后续教学,热身小游戏要与活动主题存在一定的联系,让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准备。
例如,开展“面对挫折”主题活动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引入了一个“我说你做”的小游戏。教师给出描述语:“天边积聚起了乌云,风声越来越大,慢慢下起小雨,小雨越下越大,变成了中雨。中雨越下越大,变成了大雨。突然一阵惊雷,下起了暴雨。不一会儿,暴雨又变成了大雨,大雨又变成了中雨。中雨又变成了小雨,雨越来越小。最后雨停了,天晴了。”
游戏方式为,让学生根据“风声”“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晴”分别做不同的动作,包括摩擦、敲击、拍腿、鼓掌等。
开展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从孤立的状态变成一个整体,各种肢体表达可以让学生振奋精神。而且,游戏中包含“雨过天晴”的隐喻,有助于学生领悟本节课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可以为后续活动打好基础。
(二)以游戏引发认知冲突
引发认知冲突是常用的教育教学策略,也适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既往经验的影响,小学生对生活、对自我可能存在一些习惯性的认识。教师如果先以游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则可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令学生对后续的活动产生期待感。当教师再正式引入教育主题时,学生在大脑内会自发进行对比,此时产生的认知也更为深刻。
例如,开展“绽放自信的笑脸”主题活动课时,教师在课堂中开展了一个名为“吸管穿土豆”的游戏。开展本次游戏之前,教师说明完成任务的秘诀是用大拇指堵住吸管的另一端,然后再穿过土豆。但是,许多学生仍然感到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带着半信半疑的神情。教师则鼓励学生放松心态,只要按提示操作即可。两次尝试之后,大多数学生完成了这个看似艰难的任务。
当学生正处于惊讶的状态中时,教师引入了本课“自信”的主题,指出“生活中许多挑战并没有那么难,是缺乏自信困住了你”。
本次教学中,教师以一个游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新的认识。亲身体验将会被学生内化,令学生在生活中更为积极地看待自身,发展健康的心理模式。
(三)以游戏唤起内心感悟
游戏是学生根据一定的规则完成的活动,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游戏,能够唤起学生的内心感悟。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只能体验而难以言传。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实践性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逐渐领悟其中积极的含义,内化为新的经验,实现心灵上的蜕变。
例如,在“感受集体的温暖”主题活动课中,教师在课堂中开展了一个名为“松鼠搬家”的游戏。学生首先随机地组成三人一组的组合。其中两名学生扮演大树,伸出双手搭成圆圈,一名学生扮演松鼠待在“大树”下。学生形成初始组合之后,根据教师的指令做动作。老师喊“松鼠”时,演松鼠的同学离开大树,在其他大树下寻找荫庇;老师喊“大树”时,演大树的同学从原来的组合中分散开,再尽快去形成新的组合,并圈住一只松鼠;老师喊“森林大火”时,所有组合全部分散开,而且“松鼠”和“大树”可以互换,再形成“松鼠的家”。
本次游戏中当“松鼠”成功找到了“大树”,便会感到心安;当“大树”成功庇护了“松鼠”,也会感到快乐。这个游戏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爱意,有助于他们更融洽地与同学相处[2]。
(四)以游戏促进自主表达
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中完成了心理上的转变,会产生自主表达的需求。自主表达是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常见的一部分,既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也是教师评估活动效果的环节。表达活动也可以与游戏结合起来,教师可基于主题对表达活动进行游戏化设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
例如,“认识我自己”的主题活动课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多从闪光之处看待自己为主要目标。其中开展了一个“戴高帽”游戏,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帽,学生戴上这顶高帽。然后由其他学生说说“戴高帽”学生的优点。
这个游戏的巧妙之处在于优点由他人表达,可以增强说服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戴高帽”的同学表达自己的感想。学生大多表达以往过多地关注自己的缺点,却忽略了自己的优点,在今后应多从正面看待自己。
整个游戏过程轻松有趣,氛围很好,学生在说出优点和表达自我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生活态度。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了情感的支持,有助于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三、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应用游戏的注意事项
将游戏应用于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符合小学生的天性,可以增加教育过程的趣味性、互动性,是提升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也应把握一些注意事项,让游戏的价值最大化。
(一)结合年龄特点设计游戏
设计游戏时,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体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游戏应与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
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段设计游戏。低年段小学生更为活跃,可以设计一些躯体活动游戏。如开展“两人三足”游戏,让学生互相配合向前跳跃;开展“快乐传球”游戏,让学生排成一列,在不看后方的情况下单脚向后传球,直至传到最后一名同学。这些生动有趣的游戏,能够让学生发展积极情感情绪,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形成喜爱与人交往的态度。
(二)合理配置游戏场地资源
作为一项心理教育活动,心理游戏常常对场地和资源有着较高的要求。常规的教室摆满课桌,学生能自主活动的空间十分有限,可能并不适合开展某些心理健康游戏。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定游戏之后,要合理配置游戏场地资源,为学生的活动预留空间。如“松鼠搬家”心理游戏所需场地大,而且每名学生都要不断变换位置,个体之间持续产生互动。游戏方式由“松鼠”和“大树”们自主选择,学生的活动轨迹无法预期。普通教室的条件无法开展游戏,难以满足集体参与的需求。这种情况,师生可在游戏开展前改变课桌位置,为大家创造一个可以自如活动的环境。
为了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也可使用由学校专门提供的功能教室。教师提前布置好场地,才能让游戏落地实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游戏体验,并取得预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游戏与分享活动相结合
游戏与分享活动相结合,是在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实施游戏的基本原则。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了新的体验,认知发生了改变,情感受到了触动,会有许多个性化的经验想要表达。
教师在游戏结束后,要不失时机地创设分享活动,让学生共同交流游戏中产生的经验。如“两人三足”游戏结束后,学生说道:“在这次游戏中,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不能只顾自己。要与同伴默契合作,根据对方来调整自己,才能尽快达到终点。”也有的学生说道:“我的感受是不能心急,越急就越不协调,反而耽误时间。生活中做许多事也是如此,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取得成功。”
教师要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有价值的内容,予以回应、认可。对部分发言可以发起再讨论,引导学生表达相似经验,以此丰富积极的经验,令游戏体验内化为学生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游戏与分享的相互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感悟的机会,可以保障教育的效果。
四、结束语
游戏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能够唤醒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注重结合活动主题有效设计和实施游戏,以便使游戏发挥不同的教育功能。
与此同时,要把握游戏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并将其与分享活动相结合,切实体现游戏的教育价值,进而让游戏与学生的心灵感悟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镜艳. 游戏教学模式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探究[J]. 试题与研究,2021(25):127-128.
[2]胡晓艳. 心理游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 教师,2023(11):78-80.
编辑/卫 虹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