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幸福盲盒” 打卡“幸福周历”

作者: 崔文倩

玩转“幸福盲盒” 打卡“幸福周历”0

摘要: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在真实的体验中能够感受到积极、幸福与快乐,为了进一步缓解高中生的心理压力,学校可利用一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季,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减少以比赛为形式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增加幸福感,实现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幸福感;完善人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5-0074-03

教育部于2023年提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指示。上海市光明中学(下文简称“我校”)为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促进该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以“五育并举”协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构建横向与纵向一体化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在2018年至2023年的五年间,以“塑美好人格 享幸福人生”为主题,进一步推进心理校本课程建设、“幸福光明”心理主题活动、心理明星社团,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2023年的心理季活动以“幸福光明 闪耀人生”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荣获了上海市黄浦区“十佳优秀组织奖”荣誉。

一、设计背景

在上海市黄浦区《关于落实2023年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季专项工作方案》的指导之下,我校为进一步落实“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重要部署,切实加强和推进育德与育心相结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依托积极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幸福感,提高学生在面临自身成长、家庭、学校压力之下的心理调节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当下,高中生面临着多重压力,每到考试季,学业压力常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心态紧绷,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心理困扰。2023年度心理季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幸福、感悟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生活品质。

二、设计思路与系列活动

(一)2月—3月推进“幸福导师”系列活动

1.“幸福生活”——严格落实“五项管理”规定,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依托劳动教育开展光明“劳动之星”评选和表彰活动。在五育并举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幸福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2.“幸福学习”——基于“双新课程改革”背景,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精准分析班情、学情、保证作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现“教考一致”。各教研组、备课组引导学生分享个性化的作业成果,在年级组进行展示与宣传,培养学生幸福学习的积极观念。

3.“幸福结对”——进一步推进“全员导师制”工作,全体导师为学生撰写明信片,通过亲手书写明信片的方式寄语全校800多名学生,通过幸运箱让每一位学生获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祝福。明信片由学校艺术老师设计,以校园风景为主题,传递校园文化精神。每一位教师结对8~10名学生,担任学生的“幸福导师”,从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四个方面关爱学生身心健康。

(二)3月—4月 启动“寻找幸福”系列活动

1.“幸福创意”——向学生收集幸福的创意,为后期“幸福盲盒”的设计提供内容依据。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将幸福的范围扩大,开拓学生对幸福的认知。

2.“幸福演绎”——依托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语文周、外语周、心理季开展各类学生展示活动,包括学生文学知识大赛、语文课本剧演绎、外语海报设计、心理演讲比赛等,促进学生的人际互动,提升班级凝聚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信、勇敢、有创意的积极心理品质。

3.“幸福课程”——基于2023年黄浦区“幸福课程”视频资源,在午休时间播放相关主题的内容。通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校本幸福课程,涵盖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生涯等各类主题,提升学生个体的幸福素养。

(三)4月—5月 启动“传递幸福”系列活动

1.“幸福盲盒”——聘请专业广告公司制作幸福盲盒和幸福日历,请学生根据盲盒中的“幸福提示”以及日历中的“幸福箴言”完成相应任务,并提交完成任务相关证据,优秀作品获得奖励。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感,从而传递校园幸福大概念。

2.“幸福宣讲”——邀请沪上心理名师进行全员幸福宣讲,辐射教师、家长、学生等各个层面。学校开展以“传递幸福”为主题的班会课,请学生进行幸福演讲等,打造幸福传递的平台。学校邀请专业团队,为班主任开展减压沙龙体验活动,增加教师的工作幸福感。

3.“幸福街采”——团委学生完成幸福街头采访,邀请学生表达最想感谢的人、最幸福的时刻、获得幸福生活的方法等,营造幸福氛围,培养学生表达幸福的能力,转换积极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四)5月—6月 活动总结阶段

总结宣传阶段:在心理季活动中,学校公众号不定期发送“心理健康知识”“师生幸福美文”“师生幸福摄影”“师生幸福祝愿”等相关推文。

表彰宣传阶段:对心理季活动中的参与者给予表彰,评选光明“幸福小使者”。总结本年度心理季活动精华,积极申报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

三、特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一)玩转“幸福盲盒”

幸福盲盒的灵感源自“戳戳乐”游戏——戳开一个小洞,可以获得一份奖品,如糖果等。学校心理教师在心理课堂中要求学生们以“幸福”为主题,每人设计两项可执行且有意义的任务,任务要求与家人、同学、老师有一定互动关联,也可以有一些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部分。在高一年级的心理课上总共收集了190条关于幸福的“任务挑战”,经过心理教师的修改和确认,打印裁成条状塞入盲盒(见表1)。

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在校会课上每位同学戳开一个小盲盒,获得其他同学撰写的任务要求,并根据任务提示按期完成,完成的过程中可以在钉钉作业本上提交照片和完成过程的描述。

以下为学生完成的任务。

例1,任务内容:选择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颜色,用不同的深浅度做一幅画,电子或手绘都可以。

完成情况:主题颜色选用红色是因为红色代表了开朗活泼,我的朋友经常说我的代表色是红色,而且我真的很爱夕阳和晚霞的那种红色。画面是傍晚泛粉的晚霞与橘红的夕阳,然后我还加了树林和河流(见图1)。我想画出来的是一幅森林落日图,因为每次烦躁时那些唯美的森林景象都能给我带来平静,能够有效缓解我的焦虑。

例2,任务内容:我抽到的任务是“选择一天,和遇到的所有人点头微笑,观察对方的反应”。

完成情况:刚看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困难,因为我不可能真的做到和所有人点头微笑,所以我采取的措施是:尽力和每一位遇到的同学或老师点头微笑。我发现大多数人面对我的点头微笑,都会以相同的方式回应我。一些朋友甚至看到我后,在我做出反应之前先与我打招呼,这让我十分感动!可见大部分人在面对别人的善意时,也会报以善意。所以和别人互动交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该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们学会发现在生活中提升“幸福感”的方法,通过游戏挑战让自己与自己、家人、朋友、老师发生联结,感受幸福瞬间。学生反响热烈,参与度高,不少学生发表了自己对该活动的感受。例如:“活动让我有勇气去联系一位很久没有联系的同学,让我们又找到了当年一起玩耍的感觉。非常感谢这个活动!”

(二)打卡“幸福周历”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PERMA模式认为,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人际关系、积极意义和积极成就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维度。在生活中,当我们的想法比较负面、不理性、以偏概全的时候就很难体会到积极的感受。通过幸福周历,帮助学生们在五一后的两周内寻找幸福。

心理教师原创设计了“幸福周历”(见表2)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们找到自己身上的特别之处,寻找与过去的联结以及探索现在与未来的期待。学生们通过周历打卡,完成了自我探索、职业生涯探索、正念练习等相关内容。

四、总结

2023心理季,上海市光明中学以“幸福”为主题,助力学生度过一个积极、乐观、松弛的考试季,以提升学生幸福感为目标,整合资源,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学校德育相关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

[2]曹欣,王修欣.做加法还是做减法:个体追求幸福的策略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4,12(2):104-114.

编辑/卫 虹 终校/黄潇潇 黄偲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