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何以助力思政课堂:价值、模式及策略 

作者: 邱细荣

摘要:把心理游戏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暖身游戏—主体游戏—游戏改编—游戏提升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内容的“活动化”,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建构。适切的设问可以契合游戏体验的层次和梯度,把游戏活动与文本知识有效融合。依据教学目标设置游戏问题层次;依据游戏层次设置隐喻问题,回归现实事件;依据“4F”逐层设置问题。教师回应是促进课堂能量流动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共情中、团体中、积极语言中、自我开放中支持学生。

关键词:心理游戏;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5-0077-04

根据2022年课标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实施“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内在体验,加强体验式学习,利用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价值辨析能力。心理游戏通过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卷入课堂的体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触动心灵,表达感受。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心理游戏,可以打破学生心理防御,使其以开放的心态感受和理解课程知识,促进德性成长。

一、心理游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体验模式

(一)实践价值

初中生正处青春期,心理防御较强,而心理游戏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卷入课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性,助力学生调整认知,以开放的心态感受和理解课程知识。相较之下没有活动体验的学科知识传授,缺少情绪感受,学生隔离、机械地接受知识和观点,很难理解内在的深层逻辑。

(二)具体模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心理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但如果设计不合理,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的收获有限,认知建构不系统,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因此,学科是活动的内容,活动是学科的形式,活动设计服务于知识建构与素养培育[1]。把心理游戏引入课堂,通过暖身游戏—主体游戏—游戏改编—游戏提升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内容的“活动化”,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建构。

“暖身游戏”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主题情景,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情绪和状态,时间设置在5分钟之内。“主体游戏”是为了帮助学生辨析与主题相关的知识与观点。辨析是核心的认知能力,深化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提升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游戏改编”是为了帮助学生认同主题内容,认同过程伴随着情绪情感,情感越强烈、越愉悦,认同越深刻。“游戏提升”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构主题内容,把新经验、知识和过去的经验知识、符号联系在一起。

二、载体一致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游戏设计策略

(一)意象:贯穿课堂的知识形象

心理游戏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方式,通过意象把游戏和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在游戏隐喻、象征的相似情景中建构知识,是感性认知过程,为学科知识的理性认知铺垫基础。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不仅仅反映一个人心理能量的状态,本身就是心理能量的载体,携带着心理能量[2]。它是一种视觉化、具体化、概括性的符号与图形,可以是视觉意象(道路、桥、指南针等),听觉意象(绘本、歌曲、故事等),味觉意象(调味瓶等),触觉意象(船、绳子、水果等),嗅觉意象(气味等)。

知识以意象形式呈现,能够唤起学生的心理经验,感受意象后面的关联情绪。因此,意象的设计要与课堂主题相关,选择的意象应是积极的、健康的、有能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和能够改变的。还可以充分利用谐音梗,比如咸鱼翻身,焦虑(“蕉绿”)等。意象确定后,板书设计和课堂游戏都与它有关。例如,七年级下册中“青春的邀约”要求学生了解自我的生理变化,在发展的差异性中学会调节心理矛盾。这阶段的学生心理防御性强,对自我、性充满好奇但又内心封闭。课堂上学生表面上云淡风轻,内心却波涛汹涌、跃跃欲试。因此,以“青春列车”为意象,暂时隔离学生的羞涩情绪,让学生勇敢地表达。第一框“悄悄变化的我”是青春列车的火车头,邀请学生设计理想的火车头外形,谈谈理想的样子和现实变化有何差距,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体相烦恼;接下来是心理车厢,里面有烦恼、开心等各类座位,邀请学生写出困扰自己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青春期矛盾心理的表现;如果可以邀请一些人到你的心理车厢,你会邀请谁呢?她们会提供什么方法?请尝试体验一种方法。第二框“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继续请学生添加车厢,青春列车要持续前进,除了生理发展还需要认知提升,比如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创造力等。总之,通过“列车”这一意象,可以把生理、心理、认知方面的成长具象化,也隐喻学生是行驶中的列车,充满活力和希望。类似的,“在集体中成长”可以船为意象,个体团结协作,集体的大船才能行稳致远。

(二)感知主题:暖身游戏的设计策略

由于课堂时空条件和资源限制,考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选取了一些操作性、体验性较强的心理游戏作为暖身活动,主要包括语言类、身体动作类游戏。

1.语言类游戏

语言类游戏主要通过口头语言方式进行。

(1)“大风吹”游戏。老师说大风吹,学生说吹什么,老师说一个特征,符合特征的学生拍桌子。

(2)“谁和我一样”游戏。老师根据课堂主题,设计一些困惑情况,请有同样情况的学生起立。如“我想对朋友好一点,但不知道怎么做”“和同学相处一段时间就有矛盾”等。

(3)添词游戏。老师出一个字,学生轮流添加一个字成为词语;或出一个词语,学生依次在后面加上各种词语,连成一个长句子。比如“生”字,学生回答生命、生活、生存、生死等。

2.身体动作类游戏

动作类游戏让学生调动身体各个部位参与活动。

(1)抓手指游戏。小组围成一个圈,每个人左手掌心向下,右手食指顶住旁边同学的掌心,听到某个特定关键词时,左手抓,右手逃。

(2)反口令动作游戏。老师说一个口令,学生做出相反动作,比如老师说“举起左手”,学生则举起右手。

(3)闭眼投票。青春期话题、交友话题等可以邀请全体学生趴在桌面上,闭上眼睛,符合某个特点便举手。

(4)默剧。根据情景,学生不能说话,只能通过表情、肢体动作表达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加旁白。

暖身游戏是课堂导入环节,规则和口令可以根据主题进行改编,用与主题相关的词语替换游戏内容。例如,“情绪管理”一课,把“动物园里有什么”游戏改编成“情绪王国有什么”,学生采用接龙方式回答脑海里浮现的内容,唤起各种情绪事件。

(三)辨析知识:主体游戏的设计策略

选择情绪投射类游戏,调动五官感觉(五感)。投射类游戏通过表达性艺术载体唤起学生的内心感受,比如抽卡牌、绘画、拼树叶、捏黏土、剪纸、拼俄罗斯方块和七巧板等。例如,“情绪的管理”一课可以邀请学生画出情绪来临的样子、大小、颜色,调适情绪需要添加什么元素和资源;可以通过捏黏土的方式,根据自己的主导情绪,选择喜欢的颜色,捏出愤怒情绪的表情、动作,然后小组赋能,分别给组员寻找积极资源对话愤怒;可以带领学生去户外现场选树叶、摘树叶、拼树叶然后嵌入背景,形成树叶画,隐喻情绪表达和管理。除了视觉、触觉方式,还有听觉方式,比如绘本、视频、音频、故事、情景剧等游戏。还有一类特殊的感觉方式就是默剧,即只用动作、表情来演绎,全程不许出声。

契合课程内容设计游戏,动静结合。根据内容选游戏,唤起课堂关联情绪,唤醒学生对这个主题的情绪和以往经验,感知课堂。选择指向主题内容的心理游戏,教师可以减少繁琐的解释和吃力的引申。如,情绪的管理包括“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两方面内容。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所以要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情绪不会自己离开。没有表达的情绪依然在身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以不恰当的方式爆发出来,比如愤怒时的情绪失控。因此,要学会改变认知评价、转移注意等调节方式。

教师可以按下列示例设计游戏的。

(1)主体游戏——尝情绪“五味豆”

把网红食品“五味豆”装在调味罐里,邀请部分学生品尝并说出相应的情绪。各种味道的“五味豆”放在一起会串味,不同情绪的人在一起会相互感染。

(2)主体游戏——画情绪“五味豆”

用不同的颜色画出自己的情绪“滋味豆”,标上情绪配料和比例,了解自己情绪的主要味道。

(3)游戏改编——调情绪“五味豆”

当我们的情绪豆一直处于某种味道并让你感觉不舒服时,怎么办?请在调味罐旁边写下属于自己的调味方法。

(4)游戏提升——分享情绪“五味豆”

呈现案例:小刚说自己的情绪豆是魔鬼辣,主导情绪是愤怒,尝试了很多方法却收效甚微。我们可以怎么帮助他?这个环节是实践友善观,利用朋辈力量,学会帮助他人改善情绪。

情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如果停留在情感隔离的教授认知层面上,学生的收获会大打折扣。借味觉感悟情绪,以调味罐为意象,以酸、甜、苦、辣象征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学生不必压抑和歪曲内心感受和体验,去迎合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虽然心理游戏象征的经验无法和学科知识一一对应,但是能触动学生的内在感受,强化知识的迁移。

(四)认同知识:游戏改编的设计策略

游戏改编阶段的设计更加注重体验的层次与梯度,厘清学科知识主线和游戏活动支线。游戏围绕意象展开,意象串联所有游戏情景。一堂课只用一个意象、一个游戏,游戏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深入,帮助学生从情感体验过渡到认知思辨再到行为迁移,层层递进,挖掘积极资源。“情绪的管理”主线是课本中提供的方法,支线是情绪五味豆。游戏改编部分设计了“调制情绪豆”,引导学生认同情绪无好坏之分,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有存在价值,比如愤怒可以保护自我边界,但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调节情绪的方法是个性化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验,老师将学生的众多方法总结提升为成体系的调节方法。游戏改编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以直接经验融合学科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建构知识:游戏提升的设计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内容有“心理味”很浓的知识模块,比如发现自己、友谊的天空、青春时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等,这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调适、挫折应对等内容不谋而合。两个学科在这些内容上有所重叠,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个体内在自由与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则把立足点放在“关系”“集体”中,比如学生在学会调节自己情绪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

因此,心理游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运用,不是停留在“好玩”层面,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构德性知识,建构其学科逻辑知识。“游戏提升”阶段的设计要回归学科,回归原点、社会关系,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情绪的管理”最后的游戏提升环节,是引导学生学会安慰他人,乐他人之乐,忧他人之忧,融入社会和集体。

此外,“游戏提升”也可以设计连续性、体验式的口头和身体动作类作业,比如倾听一个朋友的心声,练习安慰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书写情绪日记等,进一步拓展延伸课堂上的心理游戏。

三、设问层次性:心理游戏问题设置策略

心理游戏触动学生的内部语言,提问与互动能帮助其“看见”自己的内在资源,把隐形的实践知识显性化。适切的设问可以契合游戏体验的层次和梯度,把游戏活动与教材知识有效融合。

依据教学目标设置游戏问题层次。把情感目标、认知目标、行为目标分解为问题,避免游戏流于形式,脱离教材。认知目标可以分解为评量问句:“如果用0表示完全不了解,10表示完全了解,你的数值是几分?为什么是这个数值,而不是更低或更高?”行为目标可以分解为应对问句:“如果只做一小步改变,你会做什么?到目前为止,你尝试了什么行为让事情变得更好?”情感目标可以分解为奇迹问句:“五年后,你担心的问题都解决了,那时候跟现在有什么不同?你的心情会发生什么变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