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作者: 俞国良 何妍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风险与日俱增的现代社会,“不确定性”挑战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威胁已不容忽视,尤其影响儿童、青少年及高敏感人群。本期访谈,俞国良教授将基于不确定管理理论与生命史理论,探讨“不确定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访谈中,俞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倡导个体应首先学会“准确识变”,通过调整内在认知框架,减少不合理预期与担忧;进而“科学应变”,通过提升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及问题解决能力,增强个体在不确定环境中的适应力与韧性。同时,俞教授还强调了“家校社”联动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共同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搭建起坚实的防护网,构建一个充满支持与温暖的“确定性”环境,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风雨中稳健前行,享受真正的心理健康与幸福人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不确定性;环境风险;不确定管理理论;生命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8-0004-07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
何妍:俞教授好!在当前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时代背景下,您认为新时代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应当如何调整策略,以有效应对环境变化对个体心理健康带来的挑战和潜在影响?
俞国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气候变化、地缘武装冲突、智能技术挑战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知愈发强烈。变化不定的世界局势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挑战,而且影响着每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及其置身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人之本性即厌恶风险,当人们无法预知和掌控未来的变化时,难免会更多地思虑未来,出现担忧与焦虑情绪,诱发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新时代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应重视心理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以时代特色为基础,着眼于高度“不确定”的时代背景,读懂时代大势,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对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
心理学对“不确定性”的理解
何妍:人类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在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领域,如何界定“不确定性”这一概念?“不确定性”如何具体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俞国良:关于“不确定性”研究的历史溯源已很难确定,从古代哲学对世事无常的思考,到数学和物理学等学科对“不确定性”概念的引入,再到“不确定性”如何影响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中人类的认知与行为,与此相关的研究领域异常精彩、丰富且复杂,使得对“不确定性”的定义通常带有不同的学科色彩。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不确定性”对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独特作用,因此将侧重谈谈社会科学,尤其是心理学对“不确定性”的理解。
从社会科学领域来看,“不确定性”通常被定义为人们基于现有知识无法预知或预测结果时的一种状态,具有未来取向性。
在概念分类上,“不确定性”与“风险”“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等概念有较高的相似性且经常互换使用,但严格来说,不同概念之间仍存在细微差别。
例如,“风险”可以作为一种相对具体的情景以表征“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仅是形容风险大小的维度之一。除了“不确定性”外,“风险”的维度还包括可能性、严重性以及时间跨度的长短等方面。并且,在可能性维度上,“风险”中结果的预测概率分布是已知的,说明“风险”通常预示结果具有较为明确的负面影响。与之相比,“不确定性”所描述的结果以及结果的分布均未知。
“不可预测性”侧重从量化角度刻画环境的某个方面或某种风险刺激的具体特点(发生时间、地点、强度以及可能性大小)的无法预知程度。在生命史理论中,“不可预测性”常用以形容环境风险的严峻性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程度,指代居住环境、父母关系等具体事件时常变动的客观事实。相较之下,“不确定性”则更为强调人们内在世界的主观体验。
相比“不确定性”,“不可控性”的关注点不在于未来结果的可预知与否,而是强调个体的任何行动都无法改变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可控性”被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换言之,当未来事件可控时,则代表其确定性较高;反之,未来事件的确定性虽然可以增加个体的控制感,但并不一定代表事件是可控的。因此,“不可控性”更为强调个体内在对自身掌控力大小的觉知。
总的来说,“不确定性”与上述相似概念之间的重叠远大于区别。从概念的指代范围来看,“不确定性”所囊括的风险种类广泛且多样,以至于可以认为“不确定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通常,从风险来源上看,“不确定性”可以分为经济动荡、社会转型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导致的“外部不确定性”,以及个体在选择职业、面对疾病和死亡时出现的“内部不确定性”。前者来自外部社会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线索,是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普遍理解;而后者源自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更接近于“不可控性”的概念范畴。因此,我们对“不确定性”的讨论主要是基于来自社会生态环境的“外部不确定性”来展开。
何妍:心理学对“不确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或方向,其研究的发展揭示了哪些关于个体心理与行为的重要机制,特别是“不确定性”作为潜在心理健康风险因素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俞国良:心理学对“不确定性”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决策心理学,分析个体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信息加工过程以及风险决策行为。例如,期望效用理论认为,在不确定的风险情景下,人们的决策行为会在风险规避的基础上权衡收益与损失的权重大小,以获得最大收益。
之后,随着心理学对“不确定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除认知与行为外,个体面对不确定性环境时会表现出特定的情绪特征。对“不确定性”的研究逐渐扩展到情绪与健康领域,包括“不确定性”对个体压力感知和焦虑情绪的影响,以及近年来对不确定性容忍度与个体适应性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探索等方面。总体而言,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已受到管理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多个心理学子领域的重点关注。
除决策理论外,其他领域的心理学理论也会在不同程度上考虑“不确定性”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并以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作为前提条件。例如,不确定管理理论和生命史理论的基本假设都是基于人们渴望确定与安全,对“不确定性”的厌恶促使人们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以减少其可能造成的威胁。其中,不确定管理理论更强调人们在不确定情景下,通过搜寻信息,尤其是与个体自身观念相似的信息支持,甚至包括虚假信息,以维持自身世界观的稳定。而生命史理论则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关注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对个体生存决策和资源分配的影响。“不确定性”会迫使人们追求即时满足和短期利益,放大人类的繁衍本能,促使个体表现出更多的冒险行为,甚至以损害长期健康为代价。
此外,还有很多理论以“风险”“模糊性”等相似概念作为重要理论前提。这说明“不确定性”是事物发展的普遍特性,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综上,尽管未来情景的可预测与否会对个体当下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不可忽视的是,上述研究与理论的前提假设均为:“不确定性”与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通常都是以对风险的厌恶为基础。因此,在面对风险时,人们的负性情绪和压力感知几乎是难以避免的情绪和认知过程,说明“不确定性”很可能是威胁个体心理健康的潜在风险因素。
“不确定性”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
何妍:为什么要研究“不确定性”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从以往研究来看,“不确定性”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理解“不确定性”作为心理健康潜在威胁的复杂性?
俞国良:重视心理健康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快乐、幸福且体面、有尊严生活的基础,更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心理问题。提升人类的心理健康水平,既需要直接有效的干预措施,也需要对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追本溯源。从心理健康的决定因素来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取决于基因与大脑结构等先天因素,更与稳定、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等外部决定因素有关。
从心理学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历史来看,关于“不确定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源于焦虑。“焦虑”通常指个体对可能会带来威胁的情景而产生的生理、情绪及行为上的紧张、不安及忧虑等消极反应。焦虑的两个核心特征包括对厌恶事件的预期以及威胁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其中,威胁事件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是导致焦虑出现的前提条件。同时,威胁的模糊性或确定性大小常被作为区分焦虑和恐惧情绪的重要依据。
可见,自焦虑情绪研究出现以来,对此的讨论就无法绕开“不确定性”。并且,除了一般性焦虑特质外,特定领域的“不确定性”线索也可能引发状态性焦虑。例如,当下全球气候变化危机造成的地球未来宜居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人们的生态焦虑情绪。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焦虑情绪本身并不等同于心理健康问题。从进化意义上,面对无法预知的风险环境,焦虑反映了个体面对威胁时的适应性。但是,当这种焦虑情绪长期存在或无法得到有效缓解时,就可能引发病理性的焦虑症状。
除焦虑问题外,“不确定性”还可能引发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众多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对于无法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个体来说,他们患有强迫症、饮食障碍等心理问题的风险更高。此外,在新冠疫情期间,社会关系、教育机会以及工作保障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均大幅增加,个体对“不确定性”的压力反应不仅影响其焦虑、抑郁情绪,还导致睡眠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出现。除消极的心理健康结果外,“不确定性”的环境威胁还可能损害个体的心理幸福感,使个体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由此可见,已有众多研究证实了“不确定性”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正向预测关系。但是,从定义上看,“不确定性”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消极倾向。因此,随着对“不确定性”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开展,不少学者开始反对仅仅关注“不确定性”的消极面。
例如,有研究者提出,“不确定性”对个体心理与行为是否造成威胁可能受到其所处环境的严峻性的影响。对于当下正处于逆境或疾病中的个体来说,未来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仍有变好的可能性。由此说明,“不确定性”既可能是威胁个体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也可能预示着新的希望和机遇,增强个体面对逆境时的乐观态度。虽然这一观点为“不确定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目前已验证“不确定性”与积极心理健康结果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仍相对较少,并且通常有较为明确的条件限制。从心理健康层面来看,有希望并不代表不焦虑。尽管变化可能会给不满意当下处境的个体带来改变的机会,但“不确定性”与焦虑等负性情绪之间的关联性,短时恐难以消除。
因此,虽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认为“不确定性”一定会增加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我们仍需警醒:个体在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心理威胁。尤其在当前社会生态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水平较高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无论是来自个体、家庭还是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各种微观和宏观因素中的环境风险,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应重点关注“不确定性”可能对个体和社会心理健康引发的潜在危机。
何妍:请您具体谈一谈“不确定性”引发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机制,这些机制是如何相互作用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俞国良:除了本能上的进化意义外,关于“不确定性”引发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机制可以从生理、认知和行为三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不确定性”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不确定性”的熵模型认为,“不确定性”对于任何有机体的完整性来说都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适应性挑战。人类在有机体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内部的自我调整,以保持有机体内部熵的有序性和可控性。
因此,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过程中,有机体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已经在神经生理层面发展出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机制。例如,有研究发现,“不确定性”线索在引发焦虑情绪时,会伴随前扣带回皮层和肾上腺素的激活,并且可能会激活行为抑制系统,通过抑制冲动性行为以增加对环境新特征的注意,提高唤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