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资源视角下初中生涯心理校本课程的实施

作者: 徐思雨

摘要: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领下,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开发初中生生涯心理特色课程并进行校本化实施。课程基于优势资源视角理论,分为三章节:(1)I am“心”效能,关注内在优势;(2)I can“生”成新能力,培养生涯能力;(3)I have外部“树”能量,强调利用外部支持与资源。课程共涵盖性格探索、情绪管理等20个主题。课程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唤醒其生涯意识,提高其应对学业与职业挑战的心理复原力。

关键词:优势资源视角;校本课程;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8-0028-04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强调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组织编写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提高心理健康素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了初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阶段。因此,生涯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明确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从而应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初中生涯指导仍缺乏系统化和模块化的教育实践。很多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形成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从优势资源视角关注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外部支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因此,在开发和实施初中生涯心理校本课程时,结合优势资源视角理论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并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立足优势资源视角的课程目标探索

优势资源视角理论强调个体内在的优势资源对于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人们拥有一系列内在的能力、技能、特长和积极心理特质,这些资源可以被用于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个人目标并提高幸福感。

(一)内部资源的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在资源,如情绪调节能力、解决问题的技巧、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等。初中生可以通过发展这些内部资源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正向心理学理论强调积极心理资源的培养,例如乐观态度、自尊和希望,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效能或能力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和效能感。学生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如果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更能积极应对并保持心理健康。例如,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技巧、问题解决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处理情绪困扰和应对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外部资源的挖掘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个体内部资源的培养,还强调对外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外部资源。积极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协助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际帮助,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因此,本课程基于优势资源理论,利用外部资源来促进生涯探索和规划。培养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并塑造积极的心理状态,为未来的人生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心生树”理念的课程资源实施体系

(一)贴合学生需求的课程设计

“心生树”理念寓意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帮助学生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使其从内心深处孕育出如同参天大树般的成长力量,从而勇敢地迎接未来的生活困境和生涯挑战。“心生树”理念融入优势资源理论后,呈现为三大章节,分别是(1)I am“心”效能,关注内在优势;(2)I can“生”成新能力,培养生涯能力;(3)I have外部“树”能量,强调利用外部支持与资源。具体内容设计包含性格探索、人际沟通等20个主题的心理活动课。具体内容框架如表1所示。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课程实施从初一第一学期开始,每班每周上一次课,期末有总结课。心理教师在明确课程目标和主题后,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堂形式,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课程的实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启智者、陪伴者、引领者和组织者。通过各种活动和体验,重点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思考,每堂课都会设置思考、分享与交流的环节,留足时间给学生记录本堂课的体验。例如,在“探索生涯愿景”这一课堂中,先让学生思考“你的生涯愿景是什么?”然后教师通过邀请学生乘坐生涯列车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探索生涯的兴趣。接着,教师引入“乔哈里视窗”理论,并借助工具OH卡,带领学生探索15年后的生涯愿景,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在学生创编完故事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讲述自己的未来生涯愿景,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当下的生活中,以巩固和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知情意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评价:学生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

(一)使用“生涯教育课程满意度问卷”进行量化评价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在总结课上,教师会通过视频或PPT等形式带领学生回顾这学期所学的内容,并分发“生涯教育课程满意度问卷”,就各类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让学生对生涯心理课程进行评价,例如:“你对哪节课印象深刻?”有的学生说“关于情绪的那堂课,让我知道情绪具有感染性,不要将自己的坏情绪传递给别人。”有的学生说“关于‘青春期与脏话’那一堂课,第一次在课堂上探讨这个话题,让我对人际交往中听到的和使用的脏话有了新的认识。”又如,“你对下学期的心理课有哪些期待?”有的学生表示希望课堂活动能够再多一些,有的学生希望小组合作的机会能够再多一些等。

(二)运用课堂记录表评价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学生在生涯心理教育课程中的学习效果,我们采用课堂记录表进行评价。课堂记录表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次数、心得感悟及学习收获等方面。例如,每节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填写生涯心理课记录表,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课堂收获以及课后拓展作业等方面进行记录。以“我的生涯愿景”这节课为例,学生可以在课堂记录表中撰写在本堂课的生涯愿景探索过程中所发现的自身潜能及新认识。这样的记录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他们对未来发展的认识和规划能力。

通过采用课堂记录表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能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和自我认知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关注学生的个别需求

在实施生涯心理教育课程的过程中,除了关注整体课程设计和普及性教学外,还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别需求。对于有生涯咨询需求的学生,我们应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了解他们的特殊情况,协助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对于生涯自我认知发展缓慢的学生,我们应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四、融合生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践

挖掘学生内外部优势资源,以提升学生心理复原力为目标的生涯心理校本课程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激发学生的生涯意识,促进生涯应对机制的发展

1.课程选题,贴合学生生活实际需要

生涯心理教育课程在选题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生活特点,教师不能想当然设计课程或直接照搬现有教材。为了更贴近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以及课后时间,收集学生的生活事件,倾听他们的声音,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认识自我,遇见他人评价”课程设计为例,这一课题来源于一位七年级女生私下向心理教师求助有关宿舍关系的人际困扰。教师在小范围调查后,发现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进而设计了这堂旨在引导学生客观应对他人评价,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课。通过运用游戏法和情景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应对策略,帮助学生更从容地应对青春期人际交往中的各种评价,以便更好地适应初中集体生活。这种紧贴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设计能提升教学实效,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发展个性化生涯发展机制

通过系统地实施生涯教育课程,学生得以接触并深入了解生涯教育相关知识,从而唤醒他们的生涯意识。同时,借助心理剧社团的活动,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涯实践体验。学生通过探讨生涯作业,拓宽了自身视野,深化了对生命价值及意义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培养出优势资源视角下的积极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形成了有效的生涯应对机制。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如此一来,学生将更具自信地规划个人未来,顺利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在长远的人生道路上,这种生涯意识与应对机制的培养将助力学生充分发挥内外部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二)构建了“心生树”系列生涯心理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心生树”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生成了一系列教学设计、幻灯片演示、教学案例、学生任务清单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同时,还涵盖了多种类别学生的“心生树”生涯作品集以及“心生树”心理剧社团资源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这一课程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生涯意识,协助其顺利度过初中,为未来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持续优化课程内容,符合时代需求

生涯心理教育旨在探索如何培养具备适应力和发展潜力的人。鉴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各类职业需求的持续演变,我们应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应强调跨学科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与学生互动、收集反馈以及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可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压力的能量电池”这节课为例,该课题旨在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内外部优势资源,应对现在和未来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课程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更加从容地应对。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确保生涯心理教育课程与时代发展同步,为学生提供更实用、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支持。

2.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作网

生涯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不应仅限于课堂和校园环境,还需要紧密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强化家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视野。例如,可以邀请已经就业的校友现身说法,分享他们的职业经历;邀请生涯教育专家为家长开展讲座,传授引导孩子做出合适的生涯规划的方法;组织团体辅导和亲子活动,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与理解;邀请家长进入课堂,向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涯经历,从而启发学生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

此外,还可以积极与社区资源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观和实践体验的机会,例如,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在本次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团队与学校德育处联合,帮助学生挖掘社会资源,开展了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生涯体验机会。如参观中国海南地区软件园研究院,让学生了解软件开发行业;体验澄迈县地瓜文化馆讲解员的工作,帮助学生拓宽职业视野等。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学生将更好地了解社会与职业,从而为自己的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心生树”系列生涯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和细化的过程。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推出专题系列的心理读本,如自我认知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过多途径、多渠道丰富课程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通过持续的系统化生涯心理课程,我们可以引领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在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等方面建立坚实的基础,并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这种持续的关注和创新,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促进他们实现个性化的发展,走向成功和幸福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2023-04-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2021-07-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212/t20121211_145679.html,2012-12-18.

[4]潘彦蕊.初中生涯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5):62-64.

[5]王琦,尚平安.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7):19-21.

[6] Erik H,Erikson.Identity,youth and crisis[M].New York:W. W. Norton Company,1968.

编辑/卫 虹 终校/黄潇潇 黄偲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