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应对“小焦”

作者: 王治鑫

关键词:焦虑情绪;接纳与承诺疗法;正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8-0036-07

【活动背景】

高中生正处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中的青少年期,面临着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心理冲突,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而产生多种心理问题。

最新研究显示,2010~2020年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中,焦虑占第二位,且在十年中不断增加[1]。可见,焦虑情绪的调节仍然是高中生要面对的主要心理课题之一。

因此,本课以焦虑情绪调节为主要内容,以接纳与承诺疗法为理论依据,设计相关活动内容。

【理论依据】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是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其治疗目标是提高个体心理灵活性,让来访者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此刻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接纳无法回避的痛苦,澄清价值观,并付诸行动,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ACT 理论认为,导致各种心理病理问题的原因是心理僵化,而心理僵化是由经验性回避、认知融合、概念化自我、脱离当下等六个方面共同导致的,可以借助接纳、认知解离、以己为景、关注当下等六种方法使僵化的心理更加灵活[2]。

已有研究表明,ACT可以广泛应用于包括焦虑障碍在内的一系列身心疾病治疗中。

本课以ACT理念与方法为基础,针对学生面对焦虑常采用的“回避”“概念性自我”“脱离当下”等僵化的应对方式,提出更为灵活的“接纳”“观察性自我”“此时此刻”等应对策略[3-4]。期望学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焦虑,以“观察性自我”的视角看待焦虑时产生的负性思维,通过正念练习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应该做的有效行动上,不被无关思绪打扰。

【活动目标】

1.认识焦虑情绪的表现形式和可能的积极影响。

2.能够客观地观察焦虑时自己的情绪感受,并尝试不回避、不压抑、接纳焦虑情绪的到来,觉察影响,思考与之共处的方式。

3.能够以“观察性自我”的视角看待焦虑时产生的负性思维,将负性思维与自我分开。

4.能够尝试使用正念呼吸法关注当下,排除意识上的无关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需要做的有效行动上。

【活动重难点】

理解并尝试应用灵活应对焦虑的策略。

【活动方法】

教师讲授、小组讨论、绘画表达。

【活动准备】

课程PPT、白纸若干、活动任务单。

【活动对象】

初三学生、高中阶段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阶段——外化焦虑

(一)看图猜词:引入“小焦”

师:有这样的一个“人物”,老师认为它有特异功能,可以变幻莫测,又可以无孔不入,它是谁呢?(PPT呈现关于考试、工作,学生、成人等不同情况、不同个体焦虑状态的漫画图片)

生:焦虑。

师: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焦虑,我们给它取一个拟人化的名字——“小焦”,我们这节课来聊一聊,如何灵活应对“小焦”。

(二)看词画图:外化“小焦”

师:老师想先了解你心里的“小焦”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画一画你心里“小焦”的样子,可以是你对“小焦”的感受,或是“小焦”对你的影响,不要求画功,只希望同学们用图画表达清楚“模样”“感受”或“影响”。

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分享图片见表2 )

设计意图:根据ACT认知解离技术,外化焦虑,即通过学生绘画,给“焦虑”或是对于“焦虑的感受”赋予具体的形状、大小、颜色,使它成为客观的事物,初步帮助学生客观看待焦虑,与“焦虑”保持距离,将“自我”与“焦虑”情绪分开。同时,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让其他同学认识到,焦虑几乎存在于所有人身边,以此弱化对焦虑的恐惧与厌烦。

二、展开阶段——认识“小焦”

以活动中学生画出的“小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于“小焦”的感受,或是“小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行为、生理哪一个层面?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一)焦虑的表现形式

1.心理层面:感受到烦躁、担心、恐惧、紧张、不安等;常出现负性思维,如对自我的否定、与他人的比较、过去不成功的经历,或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过度思虑等。

2.行为层面:坐立不安、身体发抖、无目的活动增多等。

3.生理层面:疲惫、失眠、心跳加速、注意力不集中;肠胃系统、泌尿系统问题;不明原因的胸闷、心悸、腹痛、头痛等。

(二)焦虑的积极影响

焦虑是把双刃剑。

师:如图1所示,这是Z同学的“双刃剑小焦”,剑右边杂乱无章的部分代表焦虑的“弊”,左边有序整齐的部分代表焦虑的“利”。小Z说:“焦虑会让我知道一件事的重要性,会让我付出更多努力,更加细心谨慎,做事效率更高。”同学们,你们有同感吗?

生1:有的。

生2:有时候有,但焦虑最好还是不要太多。

师小结:耶克斯-多德森曲线显示:焦虑适度时学习效率最高。如果“小焦”是一个人,那正常情况下我们已经全方位地把他了解清楚了,“小焦”所有“本事”都在这里了,其实,也不过如此嘛!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通过学生表达对焦虑已有的认识和感受,旨在引导他们全面认识和了解焦虑的表现形式及可能的积极影响,让学生们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深入阶段——与“小焦”共处

师:如果此刻,“小焦”正从走廊走来,来到了教室里,你打算如何与他相处呢?你以往是通过什么办法缓解你的焦虑情绪呢?

生3:听音乐、跑步、踢球等。

师:很好,这些方法对同学们一定都是有效的。现在同学们步入高中阶段,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些更加灵活、内在的策略,这些策略源自接纳与承诺疗法。虽然这个名词听上去有点深奥,但并不难理解,老师将通过同学们画的“小焦”来聊一聊“小焦”的影响,我们共同探讨更为灵活的应对策略。

(一)策略一:接纳

“我想把焦虑挡在外面,但好像无济于事,反而越挡越多,最后我被焦虑包围了。”——C同学

师:大家看图2,C同学是以怎样的方式应对焦虑的呢?

生4:抵抗。

生5:压抑。

生6:想逃避。

师:是的,C同学应对焦虑的态度是逃避、压抑。然而,我们发现,越对抗,越焦虑。当有限的认知资源被消耗在压抑、控制某想法上时,其出现的频率可能更高。例如:请同学们尽量不去想今天的晚餐吃什么。你会发现,当越克制自己不去想时,反而想法出现得越多。

隐喻:溺水

当人溺水时,本能反应是抵抗水、挣扎,然而越挣扎下沉得越快,并且迅速力竭。正确做法是,不抵抗水,深吸一口气,抬头后仰漂浮在水面,等待救援。

师小结:所以,与其回避、压抑与抵抗,不如接纳。接纳并不代表认输和投降,而是允许和承认它的存在,觉察它以及它对你的影响,这样才有可能与它共处。

(二)策略二:观察性自我(重难点)

“遇到不会答的题时我很焦虑,我觉得我很笨,我很没用,我很失败……”——L同学

师:大家看到L同学们画的“小焦”(见图3)有何感受呢?

生7:我觉得简直画到了我的心里,当焦虑袭来时,我也会这样自我否定。

生8:有同感。焦虑的时候,我仿佛会掉进一个很消极、很负面的思维旋涡里。

师:“自我否定”“负面的思维旋涡”,是的,同学们说得都很真实,很多同学可能和L同学一样,在应对焦虑时会出现一些关于自我的负性思维。用ACT理论解释,L同学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自己贴了个标签叫“我很笨”,给自己下了个定义叫“我很失败”,他把自己“概念化”了,因此出现了强烈的焦虑感。

怎样调整与改变呢?——我们不要用一个或几个词来“概念化”自己,我们要做“观察性自我”,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让我们通过三个隐喻来体会“概念性自我”与“观察性自我”的区别(见图4)。

隐喻1:天空与云朵

师:“概念性自我”就像“白云”,而“观察性自我”则是“天空”。“我很笨”“我很失败”“我很棒”“我独一无二”等这些都是用词语定义的“概念性自我”。如果我们以某个“概念”来看待自己,那么我们可能有时候信心满满,有时候又垂头丧气。因此,我们不要成为“概念”,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一朵朵“云”,我们要做“天空”,做观察者。

做始终存在并觉察所有云朵的“我”;

做不被任何词汇和形式定义的“我”;

做不被任何概念束缚的“我”;

做全部的天空、全部的我!

尽管有的时候乌云密布,但所有人都知道乌云不可能挡住所有的天空。

隐喻2:电影与观众

师:有的同学说,有时候有一些“云朵”确实让我不舒服,就像L同学说的,遇到不会答的题目时,我感觉“我很笨”,当我复习了很久的科目却还是没有考好的时候,我感觉“我很失败”……是的,这些“概念”确实让我们不舒服,那我们能不能试着换一种“观众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呢?

师:假如,你是一个观众,正在看着一部以一个中学生为主角的电影,这个中学生经常遇到不会答的题目,偶尔也会考试失利,那么你会怎样看待他呢?

生9:我会很同情他,觉得他很可怜。

生10:我想看看有没有可能帮到他的地方。

生11:我觉得他一定很难过,我想安慰他。

师:是的,当你看到了这样一个中学生时,你可能会同情他,共情他,想跟他做朋友,想安慰他,你可能还会打开电影弹幕看一看其他观众的态度。总之,当你以观众的身份来看待问题时,你会发现视角是那么多样、丰富且灵活。

隐喻3:棋盘与棋子

师:课程进行到这里,同学们心里对于“小焦”的感受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呢?让我们继续探讨。

师:同学们的活动单上有一个小棋盘,请同学们随意在棋盘上画上黑子和白子,它们正在对抗。

学生绘制棋盘图。

师:画好后,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正在对抗的黑子与白子。假如,黑子是你的负面思维、情感、记忆和感觉,白子是你的正面思维、情感、记忆和感觉。你希望哪一方能赢呢?

生12:我当然希望白子赢。

生13:对于我来说,可能黑子会赢。

生14:可能有赢有输吧。

师:是的,无论哪一方赢,都有一方会输,而这两方都属于你,都是你的一部分,而且越是大的战斗,损伤就越大。所以如果你一直以黑子、白子这样的“玩家”身份参与这场内战,你就总会有输赢,长此以往,你会感觉疲惫和无望,这就是精神内耗的原因之一。那么,你还能是谁呢?

生:棋盘!

师:是的!同学们领悟得很快,在这张棋盘上(见图5),除了有黑子与白子,还有棋盘呀!若你是“棋盘”,那面对这场战斗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战斗本就有输有赢,你不会因哪一方会输而战战兢兢,战斗可以继续也可以停止。如果战斗偶尔太过焦灼,你还可以通过一些调整来控制“战斗”的强弱。这种调整会是什么呢?

生15:调整棋盘的大小?

师:是的!你是棋盘,棋盘的大小可以由你来自由控制,如果棋盘扩大了,那么原本看似焦灼的战斗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扩展你的棋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