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于良好帮助关系建立的高中心理教师心理品质
作者: 殷琅琅摘要:在高中心理辅导中,需要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来促进良好的帮助关系的建立,而心理教师的心理品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从良好的自我觉察力、稳定平和的心态、接纳和包容的态度、充满好奇心、足够的耐心和伦理决策力等六个方面来论述和探讨了有助于促进良好帮助关系建立的心理教师心理品质。
关键词:帮助关系;伦理决策;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9-0040-03
高中阶段的学生一般处于青春期的末期,他们理性增强,有更高的自主性,渴望平等、尊重与认同,同时由于青春期的闭锁心理,不容易向成人敞开心扉。因此在心理辅导中,要遵循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降低他们的心理防御,选择适合高中生心理特点的策略,促进良好的帮助关系的建立。
心理辅导技术中,有许多能促进良好帮助关系建立的技术,例如倾听、共情、尊重、真诚等。灵活运用各种辅导技术来促进关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心理教师的心理品质也是影响帮助关系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心理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心理品质呢?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良好的自我觉察力
心理教师需要有良好的自我觉察力,这是一名心理教师必备的能力。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心理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心理辅导的进程,心理教师的反应也会受到来访学生的影响。例如,一些被德育处或者班主任转介来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学生,他们的主动求助愿望不是很强烈,因此开始可能会表现出很多的不合作行为。他们可能会有很多掩饰,抗拒谈论自己的问题,或者以沉默的态度去应对。这时,心理教师很有可能会产生挫折感、不耐烦甚至生气的情绪。心理教师应该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并对当下的情绪进行调节,以免妨碍帮助关系的进一步建立。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必须全程保持自我监控,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调控。
二、稳定平和的心态
心理教师需要有稳定平和的心态。在心理辅导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情况的来访学生,甚至有些来访学生的反应可能超出心理教师的预料。例如有些来访学生会突然情绪失控,对心理教师进行语言攻击等。面对这样的来访学生,心理教师稳定平和的心态尤其重要。一方面,心理教师稳定平和的心态能够增强来访学生对心理教师的信任,帮助来访学生稳定情绪;另一方面,心理教师平和的心态能让自身的思路更清晰,作出更恰当的应对。
有一次,一位情绪比较激动的女生来访。该生与心理教师见面的时候,充满了不信任,在心理教师简单问了一些问题之后,该生突然双手抱在胸前,充满愤怒,非常大声地质问:“你觉得你能给我提供什么帮助?我看过很多心理学的书,可是都没用,我还是那么痛苦。你凭什么觉得你能给我提供帮助?”突然的质问让心理教师一瞬间有些诧异,但他马上调整了情绪,让自己的情绪平稳下来,面带微笑,平和地对该生说:“我现在还不知道我能给你提供什么帮助,因为我还不是很了解你。而且,心理辅导也不是老师单方面为学生带来什么,而是我们一起合作,一起去发现和寻找那些对你有帮助的东西,我很愿意和你一起寻找,可以给我这个机会吗?”听到心理教师的回答之后,该生的情绪稍微平稳了一些,愿意和心理教师进一步交流了。
这位学生是学校德育处转介的,主任后来说,这位学生在德育处同样表现得非常激动和愤怒。来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后,心理教师始终以一种稳定平和的心态和她对话,她的愤怒情绪才渐渐缓和下来,也愿意接受心理教师的帮助。
三、接纳和包容的态度
(一)心理教师的自我接纳
心理教师的自我接纳在帮助关系的建立中非常重要。心理教师的自我接纳能够帮助心理教师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足,面对来访学生的质疑和挑战时,不容易产生对抗的情绪;面对来访学生的阻抗或者辅导过程中的不顺利时,不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避免让心理教师的个人情绪破坏帮助关系。
有一次,有一位来访学生因之前的心理教师休产假而被转介过来,见面聊了一会儿后,该生对现在的心理教师说:“我更喜欢以前那个老师,她比你更好看,声音更好听。”
心理教师回应:“看来你很喜欢之前的那个老师,她的确是一位很优秀的老师。如果不是因为要休产假,我想她是很希望继续为你提供帮助的。但是,也是因为想为你提供帮助,所以她让我来接手,这也是因为她对我的信任。可能我的确有些地方比不上她,不过,我也和她一样非常愿意帮助你,你愿意给我机会试试吗?”
之后,来访学生同意接受现在的心理教师的帮助,并逐渐建立了良好的帮助关系。
(二)对来访学生的接纳
对来访学生的接纳能让来访学生感受到来自心理教师的理解、尊重和认同,降低来访学生的病耻感,从而对帮助关系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来访学生的接纳也更能让我们发现来访学生的正向力量,从而做到积极关注。
有一次,心理教师接待了一位充满敌对情绪的学生。该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去控制和报复他人,并向心理教师沾沾自喜地讲述了自己在初中如何有心计,如何设计让她讨厌的人一步一步地掉进陷阱的故事。
心理教师:“虽然你看起来很有心计地对付了一些人,但是我也关注到,你不是对所有的人都那样。你刚才谈到一位很单纯的男孩子,你很真诚地和他成为朋友。那位男孩子那么单纯,应该是最容易被欺负的对象,但你却没有欺负他,所以我感到你其实也挺善良的。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会那样做吗?”
心理教师对她的不当行为并没有直接去批评,而是愿意接纳和包容她的不足,愿意倾听她那样做的原因并发现她的善良,让该生感受到心理教师的接纳和包容,放下了对心理教师的敌对情绪,对良好帮助关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充满好奇心
心理教师需要带着一种好奇心,始终对来访学生的话题保持着热情、关注、兴趣、求知的态度,而且这样的好奇心是平等的、放松的、不冒犯的,充满着惊喜。心理教师陪伴着来访学生一起去探索他的生命历程,以好奇宝宝的姿态发现生命中每一个闪光的瞬间,并为这样的发现而感到惊喜。心理教师带着这样积极的好奇心,能促进来访学生的表达动机,激发来访学生更深入地自我探索的欲望。
例如,有一次心理教师接待了班主任转介来的一位女生。开始和该生交谈的时候,她一直在掩饰自己的困扰,并不愿意谈论自己的问题。心理教师发现该生喜欢哲学,于是便把话题引向该生的兴趣爱好。她开始侃侃而谈自己看过的哲学书,接着谈论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明星、动漫。虽然心理教师对该生谈论的有些话题并不是非常了解,但是依然以一种充满好奇心的态度倾听,同时对一些不了解的内容向该生进行请教。谈话的气氛非常轻松,该生放下了对心理教师的戒备心理,并表示心理教师是她交谈过的最让她感觉舒服的心理教师。在当次谈话结束的时候,心理教师对她说:“这次在你这里了解到很多哲学方面的知识,也了解了很多年轻人的潮流和喜好,真的好开心。希望下次来的时候你可以告诉我更多有趣的事情,但是,除了说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你也可以和我说说。”该生听了之后,终于向心理教师坦白,原来她担心自己如果说了不开心的事,学校知道后会不让自己留在学校。心理教师向该生解释了辅导的保密原则,并且说明学校不会因此拒绝学生。通过这次面谈,该生放下了顾虑,在之后的面谈里都能比较坦诚地和心理教师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
五、足够的耐心
有些来访学生的防御心理比较强,可能在开始几次的辅导中都不能涉及很深入的问题,总是在表面的问题上绕圈圈;或者来访学生产生了阻抗,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很多感悟,但始终没有真正产生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变。
面对辅导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情况,心理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允许和接纳来访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慢慢领悟,慢慢改变。心理教师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慢下来,如同缓缓流动的溪流一样,从容而坚定地去陪伴来访学生探访生命河流中的每一处转弯、每一处风景。心理教师的耐心也为来访学生传递一种接纳和尊重,因为来访学生有时面对自己的停滞不前也容易感到气馁、挫败及焦虑。心理教师的耐心陪伴会让来访学生感受到力量和希望。
例如有一名比较内向的学生,刚开始到学校心理辅导室求助的时候,交流的过程非常被动,总是在心理教师问的时候才回答问题,而且回答非常简短,声音细小。心理教师尽量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他多讲述他的经历和故事,总会很耐心、很专注地听他说话,甚至为了听清楚他的话而尽量把耳朵更靠近他。一开始的时候进展非常缓慢,有时为了弄清楚一个很小的问题,会花费一次到两次的辅导时间。直至辅导到第八次的时候,才明显感到该生愿意用更长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声音也渐渐变得清晰。
六、伦理决策力
学校的心理课大部分是由心理教师担任,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一定的监控和管理责任,因此在帮助关系中心理教师存在双重关系,这会涉及到咨询伦理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良好的帮助关系的建立。而高中生属于未成年人,因此,在进行伦理决策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差异,在法律与辅导伦理的范围内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在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理教师应该尽量平衡好心理辅导师和心理教师的角色,视来访学生的情况而定,以来访学生的利益为最重要的考量,做出恰当的伦理决策。如果来访学生问题比较轻微,在心理教师的帮助下能很快得到解决,应尽量遵守保密的原则。如果来访学生问题比较严重,需要家校合作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但又不属于保密例外的情况,心理教师应真诚地和来访学生协商,在来访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在限定的范围内让有关人员对来访学生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要求有关人员遵守保密的原则。但如果涉及保密例外,应真诚地告知来访学生保密例外的原则,在限定范围内向有关人员透露来访学生的情况,要求有关人员遵守保密的原则,以对来访学生的安全问题进行监管及提供更多的帮助。
良好的帮助关系是心理辅导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因此,作为学校的心理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除了运用恰当的辅导技术策略之外,也要关注个人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以促进良好帮助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陈香,甘瑜. 论高校心理咨询的多重咨访关系[J]. 广西教育, 2021(7):128-129,139.
[2]林洁瀛,钱铭怡. 与未成年人相关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保密原则[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3):409-412,416.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