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入学不适应:积极认知疗法在个案辅导中的应用

作者: 杜学敏

摘要:一位初一女生因不适应初中生活而出现一系列情绪问题,心理教师运用积极认知疗法帮助她觉察和改变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引导其以积极视角看待自己和他人,提升自尊自信。经过多次心理辅导,来访学生的情绪困扰得到有效缓解,人际关系得到一定改善,自我效能感显著提升,达到预期辅导目标。

关键词:入学适应;情绪困扰;积极认知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9-0043-05

一、个案概况

丽丽(化名),女,13岁,初一,独生子女。身高1.60米左右,偏胖。丽丽以前没有接受过心理辅导。在第一次辅导时,丽丽时不时地流眼泪,自诉进入初中之后不适应,感觉周围同学对自己不友好,很孤单。最近一个月不开心,经常流泪,也会担心害怕,不想上课,于是决定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

家庭情况: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没有寄养经历,家庭成员无精神病史,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父母婚姻状况一般。丽丽认为父亲是一个乐观的人,什么事情都不会放在心上,甚至有点没心没肺;母亲是一个非常悲观的人,没有什么朋友。她感觉自己很像母亲,但是又不喜欢像她。

丽丽自述不擅长人际关系,与父母关系一般,不愿意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班主任反映该生不太喜欢和其他学生交往,内向,笑容少。

二、分析评估

(一)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是生活变化。丽丽小学期间一直住在家中,初中开学后,她开始了集体住宿的生活,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使来访学生感觉难过和孤独。

深层原因是不合理认知和消极行为。丽丽成长中没有寄养经历和重大的创伤经历,但受到母亲的悲观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影响,丽丽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不合理的核心信念,其中既包括自我感觉无能的核心信念,如我不够好,我不能胜任初中的学习任务;也包括自我感觉不可爱的核心信念;还包括负面看待他人的核心信念,如其他同学是不可信任的。此外,丽丽对世界的核心信念充满了不安与戒备,如世界是不安全的,要随时小心。这造成丽丽的自尊程度比较低,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依赖他人,情绪化,羞怯,不敢主动与同学交往。同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系列不合理的自动化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非黑即白:遇到的事情不是好的就是坏的;遇到的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

(2)灾难化:一点事情没有做好就很糟糕,会有完蛋了的想法;好事情发生时,总想好事情不长久。

(3)妄下结论:同学不理我,就代表不喜欢我。

(4)否定正面思考:如果别人夸奖我可爱,我会觉得不是真实的。

(5)以偏概全:如果我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流畅地发言,就说明我能力比他们差;回答不对老师一个问题,就说明我很笨。

(6)应该:我应该能讨好所有人;我应该比其他人都出色。

(二)初步评估

丽丽主动来接受辅导,寻求帮助,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疾病的症状,知情意统一。丽丽的情绪问题由入学适应不良引起,情绪低落产生的时间在一个月左右,未泛化,基本没有影响社会功能,饮食、睡眠、学习、交往正常,因此属于新生适应问题。

三、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1~2次):聚焦于了解和理解,建立良好辅导关系。

辅导理念:以开放、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倾听丽丽的故事,及时共情。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收集丽丽的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资料,了解丽丽的生活状况,做出评估,确立辅导目标。

心理教师向丽丽介绍了辅导设置,包括辅导时间、辅导注意事项,辅导在哪些方面可以帮助丽丽及丽丽的权利和义务等。丽丽讲述了来心理辅导是因为情绪低落,有时流眼泪。自从上了这所重点中学之后,感到学习有压力,学习的优势也没有了,很难过,感觉自己很失败。另外,觉得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很困难,认为同学不那么友好,没有朋友,很孤独。心理教师发现,在丽丽的叙述过程中有许多极端化的、扭曲的认知模式呈现,适合应用认知疗法。双方商定辅导频率为每周一次。

倾听了丽丽的叙述后,心理教师和丽丽协商确立了辅导目标:缓解丽丽的情绪困扰,使其更加接纳自我,适应中学的生活。

前两次辅导中,心理教师以倾听、共情为主,帮助丽丽把问题一般化。

丽丽:你说我是不是适应力特别差?

心理教师:最近一段时间来接受辅导的很多都是新生,很多同学和你一样有一段时间不适应。

丽丽听到心理教师这样说,突然抬起头来,停止流泪,瞪大眼睛说:“真的吗?我以为只有我自己是这样的呢。”

随后心理教师进行测量和评估。测试包括三个目的,首先,排除丽丽的危机风险;其次,丽丽通过测试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状态,了解自己;最后,确立辅导目标和辅导方案,并在结束辅导前作辅导效果的评估。

一是自我评估。心理教师让丽丽为自己的心情指数打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丽丽说目前自己的心情指数大概是60分。

二是测量评估。第一次辅导时,丽丽进行了抑郁和焦虑量表测试。丽丽的抑郁测试结果是17分,属于轻微抑郁。丽丽否认有轻生的念头、自杀计划和自残的行为。心理教师通过测量排除了危机。焦虑测试结果为26分,表明丽丽焦虑程度较高。测试显示丽丽不自信,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是个失败者,情绪波动较大。

第二次辅导结束时,心理教师布置了家庭作业:请丽丽记录未来一周中发生的一件让她感觉难过的小事。下次辅导时,心理教师借此呈现丽丽的认知模式。

第二阶段(3~6次):聚焦于觉察和反驳,让来访学生觉察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并学会反驳。

辅导理念:心理教师了解了丽丽的成长史和家庭关系后,认为可以更多地聚焦于丽丽目前的认知模式及她的生活事件,所以每次以丽丽带来的问题为切入点呈现丽丽的认知模式,包括讨论“当难过的事情发生时,我想到了什么?我的想法、信念是什么?如何改变自己的信念,让自己有不同的感受?”

每一次辅导时,心理教师都请丽丽评估自己的心情指数。评估结果有起伏,有时达到85分,有时70分左右,但是分数都显著高于第1次和第2次来访时的评估分数。

心理教师从丽丽生活中的小事切入,帮助丽丽寻找不合理信念。事件举例:丽丽给同班级的一位男生发微信,但是过了三个小时他也没回。

心理教师:你给同学发微信,但是他过了三个小时都没有回复你,当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丽丽:很伤心。

心理教师:你很难过。我们一起来看看“难过”是怎么发生的。你给同学发微信,他过了三个小时没有回你,这是一个事件。我们中间桌子上的纸巾代表这个事件。“很伤心”是你的情绪反应,桌子上的塑料花代表你的“伤心”。但是真正让你伤心的不是这个事件,而是它们之间的信念,我们可以用桌子上的闹钟代表这个想法,这个想法是什么呢?你想想,当时你想到了什么?

丽丽:我想到,我不被人喜欢,他可能讨厌我才不理我。

心理教师:是的,这才是让你伤心的真正原因。你的一个消极想法出来了:他没回我的微信,就代表不喜欢我。

丽丽:我是这样想的。

心理教师:所以你感觉伤心难过,这就是一个不合理信念带来的情绪波动。

丽丽:老师,你是说我当时的想法不合理?我怎么知道自己的信念是不合理的呢?

心理教师: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你想想,当同样的事件发生时,是不是有的同学和你的反应不一样,是不是有人在这种情况下不伤心?

丽丽:嗯,有人不那么在意。

心理教师:你想一下,不在意的同学可能怎么想呢?

丽丽:我想起来了一件事。上周我与宿舍同学商量好晚上6点一起去食堂吃饭,但是我和一个同学洗澡洗得慢,6点还没有洗完,另外两个人就先走了。我洗完出来,看到他们没有等我们就很生气。我的想法是:他们不重视我们,不把我们当朋友。但是另一位同学就不生气,她说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洗完澡,不怪他们。我们两人一起去食堂不也挺好吗?下次再和他们一起去。听她这样说,我感觉好些了,似乎她就不像我那样想。

心理教师:嗯,你理解得很快。你觉察到了自己的想法:同学不等我吃饭,就是不把我当朋友。

丽丽:我同学更体谅他人的状况和心情,她认为一次不等我们吃饭也不代表什么。好像想法不一样情绪就不一样了。那个同学是挺开朗的,整天乐呵呵的。

心理教师:是的,我们每个人的信念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尤其是一些非常重要的信念,我们叫核心信念。

丽丽:什么是核心信念?

心理教师:简单说,就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综合的、深刻的、根深蒂固的看法。比如自己是不是重要的,他人是不是可以信任的,世界是不是安全的等。有时候虽然我们很相信这些看法,但它们不一定是合理的,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比如如果我认为自己不重要,就会经常认为别人不重视我们。

丽丽:我就经常认为自己不重要。包括我给同学发微信这件事情,他过了三个小时没有回复,我就会觉得他不重视我。

心理教师:后来这个事情有结果吗?

丽丽:嗯,过了四个小时他给我回复了,他说自己上课,没有带手机,所以没有看到。

心理教师: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他讨厌你,不重视你?

丽丽:不是的……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

心理教师:你在自己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用几个形容词形容一下自己的特点。

丽丽:我是一个敏感的、多疑的、有想法的、惰性强的、有理想的、依赖性强的、胆小的人。

心理教师:你喜欢自己吗?

丽丽:不喜欢。

心理教师:当我们用一种视角看待周围的人的时候,经常会认为别人也这样。比如如果你认为自己不重要,你觉得周围的人怎么看你?

丽丽:我觉得他们也认为我不重要,可有可无。

心理教师:当你不喜欢自己的时候,也会经常觉得周围的人不喜欢你,是吗?

丽丽:我以前经常这样认为,可能别人想的和我不一样,这些只是我自己的想法。

心理教师: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一种模式看世界,看他人,也包括看自己。

丽丽:我们的模式可以改变吗?

心理教师:当然能。我们就是在学习如何发现自己的模式及如何改变自己的模式,当我们的模式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了,我们的情绪也会跟着变化。

随后进行了“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测试。测试结果共7项得分,丽丽都是负分,属于认知功能失调的状态。对丽丽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如“如果别人不认同我,我没法开心”等展开具体的讨论。本次辅导结束时,丽丽说没想到这些想法是不合理的,回去要好好思考自己这些想法。

布置家庭作业:每周记录一件让自己不高兴的事情,并填写消极思维日记。在第一阶段家庭作业的基础上,引导丽丽主动寻找不合理信念。日志的模式为:事件—不合理信念—心情—反驳—合理信念—感受。请丽丽下次辅导带来自己的消极思维日志。

日志举例:

事件:周三课上老师让大家回答问题,没有人举手回答,我想举手但是不敢。最后老师讲出了答案,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我恨自己为什么不举手。心情:很沮丧。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的不合理思维是什么。

心理教师:你为什么没举手?

丽丽:我怕答错。

心理教师:答错了会怎样呢?

丽丽:会很丢脸。

心理教师:丢脸会怎样呢?

丽丽:别的同学会看不起我。

心理教师:如果别的同学看不起你,你感觉如何?

丽丽:感觉很害怕。

心理教师:害怕什么呢?

丽丽:害怕他们不喜欢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