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作者: 庄妍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培育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支持特殊学生获得幸福人生,可以助力特殊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可以促进特殊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各具特点。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路径包括:完善测评工具,挖掘特殊学生优势力量;开发干预项目,发展特殊学生积极品质;营造积极生态,构建特殊学生多维支持系统。
关键词: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0-0013-05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1]。教育部颁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努力使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2]。积极心理品质,又称为优势力量,是个体在先天潜能与后天环境教育交互作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3]。与普通学生一样,特殊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与潜能,培育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价值。
一、培育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价值
第一,发掘美德力量,支持特殊学生获得幸福人生。
特殊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其幸福感水平密切关联。21世纪初,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塞里格曼与人格心理学家彼得森共同开展积极心理研究,提炼出人类的6大美德力量(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超越)与24种积极心理品质(好奇心、公正、希望、勇敢、真诚、宽容等)[3]。与此同时,国内学者构建了中国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立体化结构,包括认知力量、情感力量、意志力量、利群力量、律己力量、超越力量等六大维度[4]。具体来说,培育勇敢、善良和幽默等品质可以提升肢体障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其身心康复[5]。善良、社交智力、团队合作等品质与孤独症学生的幸福感呈正相关[6-7]。培育审美、卓越和爱学习等品质有助于缓解情绪障碍学生的负向情绪。此外,识别特殊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还有助于科学制定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支持特殊学生拥有幸福生活[8]。
第二,以积极应对消极,助力特殊学生预防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品质作为个体内在的保护性资源,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是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力武器。由于身体或器官的损伤、活动能力受限、社会融入度较低,特殊学生容易产生敏感、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存在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9]。早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但忽视对心理疾病的预防。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我国学者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正心”“扶正祛邪”“治未病”等思想精髓,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即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正面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显著降低特殊学生的压力水平,有效预测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帮助特殊学生缓解抑郁、焦虑等症状,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探寻生命的意义[10-11]。
第三,消解歧视与偏见,促进特殊学生融入社会生活。
长久以来,“残疾”一直被视为疾病与缺陷,社会对特殊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轻视特殊学生的内在力量,这种趋势阻碍了特殊学生融入普通学校,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12-13]。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残疾”的认知发生了转变,从基于缺陷的医学模式转向重视人类功能的社会—生态模式,残疾只是个体功能上的受限状态,不能定义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伴随着理念的革新,学者们开始关注特殊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从微观层面来看,发掘特殊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同龄的普通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正向影响力或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摆脱单向受助的“弱势”状态,与周围人建立平等互惠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其课堂参与度、学校适应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14-15]。从宏观层面来看,发掘特殊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残疾群体融入社会生活,有助于从根本上降低社会歧视与排斥,营造文明、友善、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16]。
二、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实状况
第一,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存在差异。
在国际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工具是优势力量问卷—青少年版(VIA-Youth)。该问卷是一种自评问卷,由帕克与彼得森共同编制,依据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设计,具有良好的信度。但该问卷收集的样本主要是欧美青少年。为此,国内学者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研发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受到学界广泛认可与使用。依托以上测评工具,国内外学者陆续对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特殊学生最具优势的积极心理品质是爱学习、真诚、审美、善良等,相对薄弱的积极心理品质是自制、坚持、热情和心灵触动等。特殊学生在正义这一美德维度上的自评分数显著低于普通学生,在谦虚、领导力与热情等三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自评分数显著低于普通学生。国内学者聚焦听障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现听障学生在人际维度上显著低于普通学生。由此可见,与普通学生相比,特殊学生对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评价偏低。
第二,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各具特点。
特殊学生的残疾类型主要包括:感觉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感觉障碍群体的优势积极心理品质是真诚、爱学习、公平、审美和善良等。其中,听障学生在感恩、乐观和心灵触动等方面表现出相对优势。视障学生在韧性等方面显著高于听障学生[17-18]。智力障碍者的优势品质是真诚、公正、审美等,弱势积极心理品质是自制、毅力、心灵触动和领导力等[19-20]。孤独症学生的优势力量包括爱学习、创造力、开放思维、真诚等。在对孤独症青少年家庭的测评中发现,父母认为子女具备多项积极心理品质,但孤独症青少年的父母的评价低于智力障碍青少年父母的评价[21-23]。学习障碍群体最具优势的积极心理品质是真诚、公正、判断力和审美。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最常见的一类亚型。阅读障碍者得分较高的积极心理品质分别是好奇心、公正、善良、洞察力等[24-2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生在逻辑思维与创造力等方面表现突出。
以上研究表明,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其独特规律。在某些特定维度上,特殊学生倾向于低估自身优势。因此,挖掘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探索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路径非常必要。
三、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路径
第一,完善测评工具,识别特殊学生优势潜能。
帮助特殊学生识别自身优势,是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在国际范围内,关爱特殊学生已经形成普遍共识。但如果仅仅将特殊学生视为被保护的弱势群体,忽视其独特优势潜能,则不利于特殊学生积极成长。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工具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用以识别与发掘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优势潜能。但现有测评工具对特殊学生还不够友好。目前广泛使用的问卷多是基于普通学生设计的,题量特别大、语言表述过于书面化,无形中提高了测评的门槛,一定程度上导致特殊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测评上的得分低于普通学生。这种测评结果又加深了社会对特殊学生的偏见,潜移默化影响着特殊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因此,要努力完善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工具,科学精减题量,开发适合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音频版、盲文版问卷[26-28]。面对一部分无法参与测评的特殊学生,可以引入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同伴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全方位发掘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引导特殊学生重新认识自我的价值,增强自尊、自我决定力与幸福感[29-31]。
第二,开发干预项目,发展特殊学生积极品质。
基于特殊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充分考虑特殊学生的内在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干预项目,助力特殊学生活出精彩人生。美国发布的《残疾人教育方案》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优势与兴趣[32-33]。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特殊教育要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与需要,为其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34-36]。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干预方案,将积极心理品质干预项目以课程的形式融入特殊教育体系之中[37]。干预项目面向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情绪障碍学生等,包含“认识—探索—运用”三个阶段,逐步引导特殊学生充分识别自己的优势积极心理品质,并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灵活运用积极心理品质。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干预项目的实施方式与侧重点也应不同[38-39]。例如,通过正念训练,提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生的专注度;通过引导孤独症学生撰写感恩日记、记录有趣的事,发展孤独症学生感恩、幽默等积极心理品质;通过角色扮演与叙事表演并录制视频,使智力障碍学生发现自身闪光点,增强成就感[40-43]。通过开发一系列个性化的干预项目,帮助特殊学生在逆境中发展乐观向上、平和包容的情绪底色,自强自立、勇于拼搏的理想信念,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44-47]。
第三,营造积极生态,构建特殊学生多维支持系统。
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有赖于健康向上的社会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支持、人际支持与文化支持等多个维度[48-49]。
(1)以开放便捷的物质支持为基础。在学校、社区为特殊学生提供无障碍设施,为听障、视障学生提供学习辅助工具,让特殊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被关爱,进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50]。
(2)以协同合作的人际支持为核心。仅仅依靠临床手段对特殊学生进行干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特殊学生的生活质量,反而可能滋生一些心理问题[51-52]。基于生态学理念推进“家—校—医—社”四方协同,汇聚父母、学校、临床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者等各方力量,全员、全域、全程协同,发掘特殊学生的优势潜能[53-55]。此外,家庭与学校教育应重视朋辈支持,充分发挥朋辈支持的作用[56-58]。
(3)以平等包容的文化支持为根基。社会公众普遍具备友善、公正等积极心理品质,对残疾的污名化也会随之减少[59-60]。社区可组织活动,增加特殊学生的社会融入度,提升公众反歧视意识[61-62]。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营造平等包容的文化氛围,减少社会歧视与偏见,提升学校、社区对特殊学生的包容度,促进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63-65]。
参考文献
[1]朱基钗,高蕾. “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残疾人事业纪实[N]. 人民日报,2022-03-02.
[2]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5/content_5670341.htm.2022-1-25.
[3] Park N,Peterson C,Seligman M E P. 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well-being.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4(23):603-619.
[4]孟万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规律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5]郭文斌,潘中多. 肢残者自我效能感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效应[J]. 中国特殊教育,2023(12):46-53.
[6]曹漱芹. 关键能力导向的孤独症学生融合教育新范式及课堂教学实践[J]. 中国特殊教育,2023(8):85-96.
[7]孙蕴轩,胡晓毅. 同胞介入式干预促进孤独症儿童发展的研究述评[J]. 中国特殊教育,2023(4):41-50.
[8]周姊毓. 残疾学生参与职业探索活动的质性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23(3):88-96.
[9]刘琴,胡瑞馨,向松柏. 听障青少年人际信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J]. 中国特殊教育,2023(9):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