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加快建设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作者: 孟万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这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是建设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亟需重视、其研究亟需加强,尤其近年来,孤独症儿童的发现率持续升高,患者数量巨大,该群体心理健康成为研究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议题。为特殊儿童群体提供适宜的教育,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是建设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义务教育体系、提高人民教育满意度、促进教育公平的迫切需求。为此,本刊特推出《再论加快建设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孤独症学生的心理健康支持策略研究》三篇文章,从不同视角讨论了深化优化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特殊儿童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等议题,深入剖析了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孤独症学生的心理健康支持策略等问题,并为建设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提出了建议。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些为深化优化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特殊儿童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未来,要进一步深化对《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认识领悟和贯彻落实,以科研为抓手,加快建设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特殊儿童心理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0-0004-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系统空前重视。为此,笔者针对特教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而特殊儿童更需要积极心理支撑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年第36期发表了《加快建设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文,呼吁重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尤其是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1]。
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为进一步推进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下面结合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的深入领悟和贯彻执行,以特殊教育界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特殊教育》发文为例,就加快建设高质量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再谈点思考和建议。
一、《行动计划》为新时代“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树起新的里程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为此,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行动计划》,站位高、原则强、目标实、任务细、保障硬。为新时代“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树起新的里程碑。
第一,站位高,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
《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开宗明义,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将心理健康工作与教育的根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要求“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主导方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干预补救,追求“无病”,而是要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需要的一系列积极心理品质,并将之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有机结合。站在了历史和时代的新高度。
第二,原则强,确立了强有力的行动准则,为贯彻落实提供了基本规范和遵循。
一是坚持全面发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局观、整体观,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机统一。二是坚持健康第一,进一步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地位。三是坚持提升能力,心理健康工作者提升工作实效需要能力支撑,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需要能力作保障,管理者建设心理健康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能力作后盾。总之,提升能力是破解心理健康工作难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金钥匙”。四是坚持系统治理,心理健康是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度、多方面地形成合力,这也是十七部门联合发文的根本原因。
第三,目标实,四大工作目标实实在在。
一是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健康教育重点面向全体,开设课程,预防为主,开发潜能;监测预警重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对问题苗头实时监测,根据严重程度及时发出预警;咨询服务重点是针对预警问题和个体开展咨询辅导,化解问题;干预处置重点是针对严重问题或高危个体进行干预矫治矫正,需要时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门诊。四项工作形成一条龙的内在逻辑程序,故称“四位一体”。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重点是三者联动协同育人,邯郸学生暴力犯罪,暴露出校家社联动还有盲区,亟需严加排查,落实到位。三是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据笔者各地巡讲调研,这条落实比较好,不少地区提前达标,在数量上不成问题,但是质量亟需提升。四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这是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要举措,切中要害,对从源头遏住心理问题甚至恶性事件发生尤为重要。
第四,任务细,主要任务分八方面二十二项。
一是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这是首次将心理健康纳入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新视野,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对五育并举也有积极促进作用。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要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作用,不仅发挥心理课堂主渠道作用,还要发挥所有学科课堂主阵地作用,不仅在形式上、内容上渗透,还要在功能上渗透,让每节课成为减负增效、寓教于乐的幸福课堂,进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一切力量,开展“三全育人”。三是规范心理健康监测,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确实积极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工作,定期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但问题是监测和测评工具亟需科学化和规范化。四是完善心理预警干预。重点是健全预警体系和优化协作机制。预警要全员、全方位捕捉问题,必须在所有方面无缝衔接,密切配合,不留漏洞。五是建强心理人才队伍,重点是配齐、建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畅通教师发展渠道,确保心理工作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六是支持心理健康科研,重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推动研究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应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七是优化社会心理服务,重点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补齐心理健康工作的家庭和社会短板,形成校家社立体服务网络。八是营造健康成长环境,重点规范开展科普宣传、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目前,亟需清查和处理问题较多的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等,不留隐患。
第五,保障硬,保障是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的硬道理。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体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为《行动计划》上了保险锁。二是落实经费投入,确保了各项工作的专项经费保障。三是培育推广经验,通过“树点”,以点带面,确保《行动计划》走深走实。
另外,《行动计划》还彰显了合力强、观点新、靶向准、机制全、前景好诸多优势。为新时代“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树立新的里程碑。
二、落实《行动计划》亟需补齐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短板
《行动计划》明确强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从“全面”来看,作为国民教育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而言还是短板,亟需补齐。下面从中国知网总库分别搜索:(1)中国知网总库1949年以来所有篇名含有“心理健康”的文章,研判其总体趋势,提供背景和参考坐标;(2)《中国特殊教育》所有篇名含有“心理健康”的文章,研判其总体趋势。通过二者对比,管窥特殊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发力点。
在中国知网发现1949年以来篇名含有“心理健康”的文章总计共111236篇,从2000年开始呈现总体快速上升趋势,2019年峰值为5978篇(见图1)。
《中国特殊教育》发表篇名含有“心理健康”的文章总计178篇。2010年峰值为26篇,然后快速下降,2018年后在两三篇之间徘徊。这与图1显示的“心理健康”整体背景和趋势形成严重反差,说明特殊教育系统亟需补齐心理健康短板。
进一步,从近两年发文来看,篇名含有“心理健康”的文章仅有1篇,涉及“听障青少年人际信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篇名含有“心理”的文章也只有4篇,分别涉及“工作记忆在听障大学生推理他人心理状态中的作用”[3]“心理授权和职业认同”[4]“心理弹性”[5] “内隐心理”[6]。图2所示2023和2024曲线几乎触底,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背景、大趋势形成强烈反差,说明加强特殊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的迫
切性。
从近两年分类主题发文分析可见,篇名含有“智障”共发表1篇,涉及“智障儿童家庭德育探微”[7],在一定程度上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遗憾的是再无其他文章。
篇名含有“视障”共发表3篇,其中有2篇涉及心理主题,分别是“社会排斥”[8]“自我概念”[9]。另外1篇则是“辅助技术在视障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0],与心理无关。
篇名含有“听障”共10篇,其中篇名含有“心理健康”的文章有1篇(前有述及),即《听障青少年人际信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11];篇名含有“心理”的文章1篇(前有述及),即《工作记忆在听障大学生推理他人心理状态中的作用》[12];主题涉及心理健康的有“主观幸福感”[13]“生活满意度”[14]“社会适应”[15]“抑郁与社交焦虑”[16]“学业情绪”[17]“网络成瘾”[18];其余涉及的主题则有“唇读能力”[19] “听觉口语”[20]等,该部分涉及心理健康下位概念的文章相对较多。
篇名含有“孤独症”(自闭症)共发表近30篇,没有直接与心理和心理健康有关的文章,略有涉及的文章有几篇,主题包括“健全兄弟姐妹亲职化”[21]“同伴支持”[22]“情绪记忆”[23]“社会奖赏”[24]“表情识别能力”[25]“同胞介入式干预”[26]“个体赞赏”[27]。孤独症(自闭症)群体本身就存在社交共情障碍,因此加强其心理健康研究十分迫切。
篇名含有“超常”的文章共发表6篇,其中篇名含有“心理”的只有1篇,涉及“基本心理需求与自尊”[28],对心理略有涉及的主题有1篇,是针对超常儿童创造力的[29]。其余涉及的主题分别是:“超常儿童的课程”[30]“美国和韩国经验及启示”[31-32]“超常儿童鉴别体系”[33],基本都与心理健康无关。可见,在超常教育中,对心理尤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亟待加强。
篇名含有“教师”的文章共发表23篇,近一半与心理或心理健康下位概念有关,比如“组织支持感”[34]“职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35-36]“道德认同”和“利他行为”[37]“心理授权”[38]“情绪智力”[39]“工作”与“角色压力”[40-41]“忧虑”与“职业倦怠”[42-43],说明教师领域对心理和心理健康下位概念关注较多,但没有一篇直接上升到“心理”或“心理健康”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