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 “自我否定”的漩涡
作者: 周敏莹摘要:在高考前三个月,一名高三女生在课间讨论“女权主义”话题,被班里一群男生反驳甚至辱骂,事后这名女生出现明显而强烈的应激反应,并陷入“自我否定”漩涡之中。辅导教师采用接纳承诺疗法,对该生的应激反应进行疏导和帮助,使其走出“自我否定”的漩涡,重新建立积极的自我认识,恢复备考状态,顺利迎接高考。
关键词:自我否定;高三学生;接纳承诺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0-0056-04
一、案例概况
小T,女,18岁,高三学生。该生无器质性病变,家族无遗传病史,她是一个有礼貌、安静又温暖的学生。高三以来状态良好,在把学业安排得有条不紊的同时,人际关系也较为融洽。然而某一天,她和几个同学在课间讨论“女权主义”话题时,被班里一群男生反驳甚至辱骂,事后小T出现明显而强烈的应激反应,比如她会十分害怕见到那群男生;会不断闪现冲突时的场面;脑中会不断出现“我太差劲”“大家都讨厌我”“我做什么都是错的”等消极想法。这一冲突已经明显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学业表现:突发事件发生后,小T的学习状态被完全打乱,她在上课时害怕听到那几个男生的发言,在课间担心碰见他们,晚自习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天的情景。“一模”也考得很糟糕。
人际关系:小T是一个安静内敛,敏感细腻的女生,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融洽,有一两个比较要好的朋友。她恐惧人际冲突,会尽量避免发生冲突。
家庭背景:小T是独生女,与妈妈的关系较好,与爸爸的关系一般。爸爸对她十分严苛,且脾气暴躁,会在公共场合打骂小T,导致小T自尊心严重受损,对人际冲突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二、分析与评估
(一)人际冲突打破小T的稳定状态
人际冲突导致小T产生强烈而持续的应激反应,进而备考状态混乱,而学习状态不佳加深小T备考的焦虑和恐慌,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稳定的备考状态能给予她极大的安全感和力量感,所以前期咨询目标是帮助小T在应激状态下依然感受到在学习方面的把控感和有序感。
(二)“自我否定”想法唤醒小T内心的恐惧
恐惧是因为深陷“自我否定”中。“我不应该这样”“这样做太糟糕”“是不是又做错了什么”“我真的太差劲了”……小T“自我否定”的想法几乎要把她淹没,甚至导致她的自我认知偏差。但高三分秒必争,要在次数有限的咨询中帮助小T从这些想法中挣脱出来,尽快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认知。
前期目标: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接纳承诺疗法中的抛锚技术,帮助小T在应激状态下快速投入到学习生活中,重新获得控制自己行为的成功体验。
后期目标:面对“自我否定”想法,运用接纳承诺疗法中的认知解离技术,帮助小T与想法拉开距离,不再陷入其中。进而形成新的想法,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高自信心,以充满力量感和安定感的状态迎接高考。
三、辅导过程
本案例主要采用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它基于六个核心:价值、承诺行动、以己为景、认知解离、接纳、接触当下。ACT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发展心理灵活性,即一种专注投入正在做的事情,对想法和感受开放并为之腾出空间,从而在价值引领下有效行动的能力。
(一)第一阶段:接纳情绪,建立关系
“老师,打扰您了。”“老师对不起,我是不是声音太小了。”“老师不好意思,我会不会讲太多了。”“我有点想哭,很抱歉老师。”……这是小T第一次来咨询时重复最多的几句话,展现了她在面对人际关系时战战兢兢、害怕犯错的状态。因此,辅导老师的首要任务是与小T建立信任、稳定的咨访关系,辅导老师在第一次咨询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倾听和接纳小T的情绪,并对小T的情绪体验进行正常化的归因和反应,让这些情绪和状态自然地在咨询室里呈现出来。当小T感受到辅导老师对她所有情绪状态都欣然接纳时,她的身体更加放松,思想上也没有了那么多顾虑和担忧,能够更加流畅地表达自己。
(二)第二阶段:稳定状态,重获掌控
建立信任稳定的咨访关系后,小T敢于表述冲突的更多经过和细节,包括那天的人际冲突全过程、她当时被那群男生反驳时的应激反应、面对无序备考状态的焦躁等。人际冲突打乱了小T稳定有序的高三备考状态,而这又进一步加剧小T的焦虑和恐惧,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帮助小T改变现状,辅导老师采用接纳承诺疗法中的抛锚技术,让小T在应激状态下依然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的把控感和有序感,让她意识到她自己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
抛锚(dropping anchor)是一种让人接触当下的简单而有力的技术,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全然存在”,重新控制自己的行动,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事情上。抛锚练习通常遵循一个循环往复的“三步走”结构:A——承认自己的内心体验(目的是确认所有的想法、感受、情绪、记忆、感觉和欲望,观察并承认它们,而不是排斥和消除它们);C——回到身体中来(目的是重新获得自我控制感,迅速恢复对身体的控制,迈出行动的第一步);E——融入世界(将自己重新融入现实生活中,扩展觉察)。
小T在学校的多个场景碰到那群男生都会让她进入应激状态,无法继续学习。所以辅导老师就与小T一起进行抛锚体验。
以下为辅导片段。
小T:见到他们又让我回想起那天的场景,很可怕,很想逃离,但是整个人动弹不得。
师:那时的你肯定很害怕,很无助。
小T:是的,非常非常害怕……
师:现在的你有大量痛苦的感受,这太不容易了。下面,我们来确认这些痛苦的感受和情绪是否都还在。
小T:还存在。
师:好的,我们看看能否把脚用力踩在地板上。用力地踩下去,感受脚下地板的硬度。然后坐在椅子上,挺直你的背……感受椅子,你注意到背部的支撑力了吗?
小T:感受到了。
师:我们再次确认现在有很多痛苦的感受,不是你要求它们来的,但它们就在这里。
小T:是的。
师:注意,此时此刻有令你痛苦的情绪和感受,但还有其他,比如你的身体,你可以移动和控制你的身体。现在请知觉你的整个身体:你的手、脚、背部……轻轻地移动它们,感受它们……感受肌肉的伸展……双脚踩地,感受地板。
(小T与辅导教师一起做动作)
师:让我们再次确认这些痛苦的情绪和感受还在,但与此同时,我们能注意到更多的东西,注意到自己的身体感受。我们还能注意到心理咨询室,它的颜色,窗户和温度……还能注意到此时此刻的你和我。
小T:(笑了)是的。
师:现在注意到自己状态有什么不同吗?
小T:感觉虽然那些情绪还在,但我没有被它们控制了。
师:是被它们“控制”或“摆布”的程度少了一些吗?
小T:是的。
师:有没有一种拿回控制权的感觉?
小T:是的,这种感觉让我感到安心。
通过抛锚技术中的ACE循环往返“三步走”,小T意识到情绪和感受也许无法消除,但可以降低它们对自己行为的问题性支配程度,重获掌控感,投入到体验中,领悟自己才是行动的“主人”。咨询结束后,辅导教师给小T布置了家庭作业:把抛锚练习延伸并运用到曾让她出现应激反应的场景中,感受自己是行动的“主人”。
(三)第三阶段:想法脱钩,认知重构
经过两周的抛锚练习,小T的整体状态慢慢变得有序,学习也重拾控制感,但课间碰到那群男生时,她还是会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中。脑海中一直重复着“我是不是又做错了什么”“他们肯定看不起我”“我实在太惹人讨厌了”等想法。于是,辅导教师尝试用接纳承诺疗法当中的认知解离技术,希望能让小T与想法拉开安全距离,并重新建立新的自我认知和积极信念,帮助她以自信踏实的状态迎接高考。
认知解离技术能够帮助人与想法拉开距离,并灵活应对想法。它一般包括三个步骤:注意、命名与中和,也就是认知解离的三个N:注意(Notice):注意到某种认知的存在;命名(Name):给认知或认知过程命名;中和(Neutralizing):把想法放到一个新的语境中,降低其负面影响。
以下为辅导片段。
小T:每当那个时候,那些想法就会不断地涌出来,压也压不住……
师:就像洪水那样涌出来?
小T:是的,那些想法把我包围着,我逃不出去,也喘不过气。
师:太可怕了,感觉你好像陷进去了一样。
小T:就像陷进漩涡里一样……
师:小T,我们在现在这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中讨论这些想法,你觉得可以吗?
小T:应该可以。
师:你提到的“那些想法”具体是什么呢?
小T:那个时候我就会不自觉地想“我真差劲”“我又做错了什么”“我是不是很讨人厌”,越这么想就越觉得自己真的很糟糕。
师:那时候的你太艰难,太不容易了,一直被这些想法否定着……那么,这种糟糕的状态一般持续多长时间才能缓和?
小T:两三天吧。
师:那你曾留意过自己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想法“围攻”呢?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情后会开始有这些想法?
小T:被爸爸骂的时候,朋友不太高兴时,还有遇到那群男生时……
师:所以在人际关系不太和谐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出现这些想法。
小T:应该是这样。
师:小T你看,我们其实已经对它们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它们有哪些“经典语录”,它们“出没”的情景以及影响时长等,所以,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了解它们,了解越多,就越不害怕。现在我们先给这些想法起个名字,以后就那样叫它们,这是我们之间的默契。
小T:那就叫它们“自我否定”漩涡,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
讨论过程中,小T突然意识到此时此刻的自己不在漩涡里了,于是她眼里有光地笑着说:“原来从‘自我否定’漩涡里出来的感觉是这样的。”随后,师生一起探讨当“自我否定”漩涡再次出现将如何应对,通过情景模拟尝试不同方法。最终,她发现“把想法书写出来”的方法十分有效,每次把想法写到纸上后,小T发现,这时候再看纸上内容,她能够发现想法的不合理性甚至荒谬性,进而从漩涡中逃离出来。
(四)第四阶段:正向发掘,积极练习
经过多次的“把想法书写出来”练习后,小T的“自我否定”漩涡出现频率减少了,即使漩涡出现,小T也有信心和能力走出漩涡,调整状态,回归学习。于是辅导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希望小T能学会发现自己的美好,正向发掘自己的积极力量,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
辅导老师让小T准备一本小本子,每天记录3~5件“自己觉得还不错”的事情、瞬间或片段,她一开始表示要找到“自己觉得还不错”的事情有点难,于是,辅导老师就陪伴她一起找:“今天的物理课听进去了,还不错。”“我还有两个很棒的朋友陪着,还不错。”“我愿意主动来咨询,还不错。”……辅导老师问:“还觉得难找吗?”她害羞地点点头说:“还行。”师生相视而笑。
下一次咨询时,小T带上了小本子,她忐忑又期待地问:“老师,您要看吗?”辅导老师说:“当然。”小本子里面写满了过去一周她用心观察和感受到的美好瞬间。辅导老师知道小T的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创伤有多深,也明白她自我重构的路有多难,但相信她一定会好起来。因为她对世界充满善意和温暖,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三、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学生自评:碰见那群男生还是有些害怕,但不会像之前那样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自我否定”漩涡出现频率降低了很多,即使出现也有方法和能力调整好自己,继续专注备考。自我评价更积极,更有把控感。
他评:根据心理教师观察,学生情绪稳定,对自我状态有更深刻的了解。积极正向的自我认知正在建构。据教师和家长反馈,小T开朗积极了许多,与同学相处融洽,课间经常主动问老师问题,睡眠情况也得到改善。
(二) 辅导反思
该个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面对高考前的人际冲突事件,来访者出现明显而强烈的应激反应。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稳定状态,帮助她重新建立积极正向的自我认知,顺利迎接高考,本次个案辅导最终选择以有效性为核心的接纳承诺疗法作为主要疗法。
在认知解离阶段,辅导老师与小T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在咨询中模拟,在日常中练习,又在练习中汲取经验。师生在过程中迷茫过,但是从没怀疑过,因为辅导老师始终相信小T自身有着很强的向上成长、渴望变得更好的力量。辅导老师的信任也让小T有被支持的感受,一直没有放弃尝试,终于在三周的努力下,小T在某次陷入“自我否定”漩涡时发现了有效的方法,从“自我否定”漩涡中走出来,正式开始重构积极的自我认知。
参考文献
[1]路斯·哈里斯. ACT就这么简单!接纳承诺疗法简明实操手册[M]. 祝卓宏,张婍,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徐晓宇. 她因何一考试就肚子疼——认知领悟疗法运用于初三学生学业自我设限行为的个案辅导[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8):55-57.
[3]林秀苗. 认知解离技术在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2023(38):73-79.
[4]李其. 女孩的呼救——一次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20):49-51.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