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指导深入开展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
作者: 许斐摘要: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的基础,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作用和影响,并作出了诸多努力与探索。但在开展与推进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传播文明、传授知识、承担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实践层面对学校指导开展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持续性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指导;深入性;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0-0069-03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全方位的影响,涵盖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性格形成、价值观建立、社会行为习得等多个方面。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和影响。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随之建立的各种机制对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增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5月9日至15日,全国妇联、教育部开展了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面向广大家庭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展示和主题实践活动。
在家庭教育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如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针对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家教知识宣讲活动,引导家长创建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走进学校和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宣讲会,在线下宣传的同时,进行线上网络直播,帮助更多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进而营造关注、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上述举措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长对自身家庭教育理念的重视程度,促进家长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言行,形成了全社会关注家庭教育的良好风气。
在各地广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家庭教育宣讲活动呈现“一次性”特点,缺乏持续跟进和系统规划;部分家庭教育宣讲活动内容笼统,未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和家庭教育需求进行细化;如今不少家庭对多样化、参与式的教育方式的需求增大,而部分宣讲模式过于单一;部分家庭教育宣讲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差异较大,宣讲时可能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一些宣讲活动结束后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收集环节,无法准确衡量宣讲效果,也无法根据反馈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难以形成良性循环。上述问题引发了我们对如何深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思考。实践表明,在学校引领下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可以更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成为在社会层面开展各类宣讲活动的有力补充。
一、学校指导开展家庭教育让家长有更高的信任度和参与意愿
家长通常认为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权威机构,拥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对学校更有信任感,更容易相信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家校合作开展家庭教育,能让家长感受到自己正与学校站在同一阵线,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这种“我们在一起”的感觉增强了家长的归属感,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学校组织家庭教育活动,家长与老师、学校管理层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和深入,有助于双方增进理解和信任。在较高的信任感下,家长在结合实际情况了解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具体做法后,更容易和学校产生共鸣,从而更愿意配合和支持学校的工作。
二、学校指导开展家庭教育更容易建立专业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
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过程中,学校教师因其专业知识、经验、资源以及在学生生活中的独特地位,深得家长信任,教师能够更精准地对接家庭教育需求,其教育资源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经过教育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家庭教育的理念更先进,家庭教育知识更系统、丰富。
第二,相对于家长,教师能从相对客观的角度观察和评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行为,包括社交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导力等,这种第三方视角有助于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家庭教育策略。
第三,教师熟悉各类教育资源,包括书籍、网络平台、实践活动等,能够指导家长利用这些资源丰富家庭学习环境,协助孩子全面发展。
第四,教师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可以促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双方共同设定合适的教育目标,为孩子创造一致、连贯的教育环境。
在将学校教师纳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系统的过程中,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师资培训,成为家庭教育团队中的骨干力量,采取必要的、合理的奖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学校要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培训机会,让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国内外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教师而言,培训也是其职业成长的宝贵机会。学校可与知名家庭教育机构合作,引入权威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其次,合理调整参与家庭教育培训的教师的工作量,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家庭教育指导实践工作中。
再次,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教师职务评定和晋升考量,视其贡献大小,给予职务上的认可或晋升机会,增强其职业荣誉感。
最后,鉴于家庭教育指导往往安排在课后或节假日,学校可实行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建设家校合作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实践成果、分享经验的舞台,同时也便于家长反馈和互动,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生态。
三、学校指导开展家庭教育可提高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应提供具有实效性的系列化课程,这是确保家校共育质量的关键。实效性意味着课程内容贴近家庭实际需求,能解决家长的困惑,而系列化的课程设计,能循序渐进地为家长提供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方法指导。
学校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需求和期望。
首先,调研内容应覆盖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如学习习惯培养、情绪管理、社交技能提升、网络安全教育等,确保课程设计有的放矢。
其次,依据调研结果,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设计系统化、分层次的家庭教育课程。
再次,课程内容应涵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两部分,既包括青少年发展规律、家庭教育理念等理论知识,也包含亲子沟通技巧、行为引导策略等实用技能。
最后,在课程形式上,根据家长的学习习惯可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课程可以是直播讲座、录播课程、微课等,线下则可借助工作坊、讲座、沙龙等互动性强的形式,加深家长对家庭教育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此外,还需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微信群、在线论坛等方式,鼓励家长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定期收集反馈并予以解答,并在必要时调整课程内容,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四、学校指导开展家庭教育有助于有效评估体系的建立
评估家庭教育活动开展的好坏,是一项复杂且多维的工作,要从家长、学生、学校及社会多个层面进行考量,这需要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的评估方法,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确保家庭教育指导的持续改进与优化。
学校可通过家长填写的前后对比问卷和深度访谈,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知识、技能方面的提升,如是否更加重视情感沟通、是否掌握了更多科学的教育方法;还可鼓励家长记录自己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感悟、挑战与进步,作为评估其成长的依据;通过学生自我报告、教师观察及心理测评工具,评估学生在自信心、社交能力、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改善;记录并分析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学校或家庭组织的教育活动的频率与效果,如亲子阅读、家庭会议等;定期进行家长满意度调查,了解他们对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满意程度及改进建议等。
五、学校指导开展家庭教育能最大限度满足活动开展需求
学校的会议室、教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在经过设计与协调后,可以根据家庭教育的需要,成为开展活动的重要场地。一些学校还设有专门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这些地方专门为家校交流和家庭教育活动设计,提供讲座、研讨会、咨询等服务。
此外,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集中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多媒体工具等,这些资源可以直接用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学校凭借其固有的资源优势和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提供各类场所,支持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家长提供更多元、更专业的服务。
六、学校指导开展家庭教育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双向互动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能促进父母与孩子形成更加积极、有效的互动关系,双向奔赴,进而帮助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学校通常会通过组织开展家长会、工作坊或亲子教育活动参与到家庭教育中,为家长提供有关教育方法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父母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从而在家庭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沟通和教育策略。同时,孩子看到父母在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家长,会感到被爱和理解,这不仅能够促进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孩子的积极转变也能在无形中强化父母自身的正向改变,进一步加强亲子间的情感联结。学校还可以借此搭建一个平台,鼓励家长和孩子之间开放交流,倾听彼此的心声,表达对彼此期待和渴望。这种基于共同参与和理解的沟通,有助于消除隔阂,促进亲子关系更加紧密和谐。
参考文献
[1]宫美英.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问题与实施策略[J]. 教书育人,2023,(26):22-24.
[2]杨倩. 创新“家长主体”下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J]. 中小学班主任,2020,(3):59-60.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