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小学生社会自我的地域文化曼陀罗图卡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阶段和重要阶段。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关注较多,但对其社会自我的关注不足。很多小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文化并不熟悉,并且没有使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文化形成联结,导致文化归属感不强,更谈不上发挥优良文化的作用。采用曼陀罗图卡的辅导方式,以四川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文化为例,开发地域文化曼陀罗图卡,并对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辅导,旨在提升小学生社会自我水平,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育人的效能感。
关键词:曼陀罗图卡;社会自我;文化自信;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4-0069-05
一、小学生社会自我现状
(一)社会自我的内涵
学生的自我发展包含了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较少被提及,但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部分。人们对于社会自我内涵的理解并不统一,心理学家黄希庭认为,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并在其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逐渐产生了社会自我[1]。
社会自我是个人对自己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意识,也是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2]。
本研究将社会自我定义为能够清楚识别自己与外界环境和文化的角色与关系,并对所处环境中积极的文化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能够形成责任意识与价值感,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具体内容如下。
1.角色与关系
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及文化特点,环境一般指的是家乡、学校、家庭、社区等与自身联结较为紧密的环境,并且能够知晓自己在当前环境及文化中所承担的角色。此维度是认知层面。
2.认同与归属
学生能够认同当前所处环境中的文化,并且能够找到自己与环境的相似、相近之处,从而产生归属感。此维度从认知转向情感层面。
3.责任与价值
学生在认同所处环境文化、有归属感的同时,产生一定的责任意识,能够在意识、行动上对所处环境的文化进行传承、推广和发扬。此维度包含了情感,并且进入行动层面。
4.自我效能感
学生对自己认知、认同、发扬环境文化具有信心,认为自己有能力且会不断付诸行动。此维度包含了情感和意志。
(二)学生调查结果
根据课题组自编的社会自我调查问卷,对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展开调查,结果表明:52.1%的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文化感知不强,理解不够,无法形成归属感。31%的学生不了解自己学校及家乡的文化内容及内涵。42%的学生难以对自己学校、家乡文化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67%的学生认为学校、家乡文化与自我发展有关,但是关系不大,仅对文旅部门的宣传口号有一些印象。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学校、政府重视文化氛围的建设,也开展了相关的学生文化熏陶工作,但是多数活动集中在诗词、艺术等领域,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将地域文化与自我相联系的路径紧密度不够,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产生自我与文化的联结,更无法进一步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意识。
二、地域文化曼陀罗图卡的设计
(一)地域文化曼陀罗图卡设计原则
1.地域代表文化贴近学生生活
本课题以四川地域文化为例,由于四川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实践中不胜枚举。因此,课题组选择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文化作为代表,以三星堆文化、川剧文化、客家文化、航天文化为主题进行图卡设计。
其中,三星堆文化和川剧文化是四川省小学生在生活中、在各种媒体宣传中能够接触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本课题具体实施的地区为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是四川客家家风文化集群所在地,其中洛带古镇作为客家文化展示的主要区域,拥有客家土楼、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西部客家博物馆等诸多文化场景,因此客家文化也是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文化代表之一。
航天文化虽然不是四川独有的文化,但却是成都市龙泉驿区的重要文化代表,课题组的实践基地成都市龙泉驿区航天小学更是明确提出的航天文化,旨在培养学生的航天精神。这些文化贴近学生生活,其易接触的特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认同和实践,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自我引导的起点。
2.挖掘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文化曼陀罗图卡辅导应当指向学生的社会自我发展,同时也需要关注积极的文化精神传承。因此,在设计文化曼陀罗图卡的时候要注重文化精神内涵的体现,要深入挖掘该文化表达的核心精神内涵(见表1)。
3.基于小学生身心特点
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都还十分局限。另外,由于新时代媒体信息的冲击,学生很容易对单一的绘画形式产生厌倦,失去绘画兴趣和动力[3]。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远远不及成人,如果选取内容单一、复杂、过于抽象或意象化的绘画形式,学生可能会失去兴趣,也可能产生大量多元的、与社会自我及地域文化无关的联想,这些都会通过地域文化曼陀罗图卡辅导发展影响学生社会自我的效果。因此在设计图卡时,应尽量关注具象与抽象的结合,降低线条难度,减少复杂纹饰。
(二)地域文化曼陀罗图卡辅导与探索社会自我的关系
想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自我,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感知,形成一定的积极感受,从而产生认知层面的意愿,最终才能落实为行动。根据“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本课题形成了文化曼陀罗图卡辅导促进社会自我发展的关系结构,如图1所示:
1.以形状与图案促进了解
地域文化曼陀罗图卡需要选择与其精神内涵高度相关的形状与图案,加深学生对该文化内容和文化特征的了解,文化图卡的绘画内容一定要连接社会角色:角色故事、角色责任、角色期待、角色体验、角色价值、角色互动,从而形成角色示范和引领。从知识层面加强个人与文化角色及关系的定位。
2.以情绪与感受促进情感认同
在辅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沉浸于曼陀罗涂色的创作中,图卡指导语强化学生对文化感知中的积极感受,从积极情感上拉近自己与地域文化的距离,以认同产生归属。
3.以联想产生共通从而对地域文化有归属感
在学生产生积极感受后,最重要的一步是引导学生看到地域文化内容能进行充分的社会自我联想和理解。这个联想可以包含自己与传承文化相关的经验、曾经做出的符合所处环境文化相关的行为,让自己对文化有一定的归属感。例如:选择“客家”文化进行辅导时,引导学生认知客家文化的特征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的奋斗拼搏故事,其目的就是以联想产生共通,从而让学生产生归属感。
4.以行动计划推动学生的文化实践
文化曼陀罗图卡辅导应当注重鼓励学生产生行动计划,联结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在生活中传承优秀的文化。例如,成都市龙泉驿区航天小学在辅导中会追问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体现航天文化中探索、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传承地域文化的自我效能感。
(三)地域文化曼陀罗图卡的内容
本研究以社会自我中的四个维度(角色与关系、认同与归属、责任与价值、自我效能感)和四种四川代表性文化(三星堆文化、川剧文化、客家文化、航天文化)进行组合,每种文化选择六个图案纹样进行设计,共产生24张图卡,每张图卡只聚焦一个维度进行思考提问,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具体维度和文化的组合情况见表2。
小学生社会自我发展不理想的一大原因是学生对社会文化、社会规则的认知、理解不够充分[2]。因此,在绘画之前,一定要在图卡中对相关文化故事进行介绍,在介绍中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规则、社会角色、角色责任、角色品质、角色故事,以促进学生认同并学习该文化及社会规范。
另外,曼陀罗绘画主要包括题目和彩绘模板,题目是为了聚焦,聚焦于社会自我的引导,聚焦于学生有限的联想。指导语联想包括指导语和学生在绘画前后的思考与联想。指导语的目的包括四个层次:认同、学习、内化和生发[4]。前两个层次是对社会文化和社会自我内涵的学习;而内化和生发,主要是发展社会自我,生发出一定的认知、情感体验和行动计划。也就是一个由外到内、自内而外、由学习到生成的过程。
每张图卡均配有画前阅读之文化介绍、绘前思考、绘后思考等三大文字和思考部分。以客家文化“斗笠女”图卡(见图2)为例,画前阅读主要介绍与“斗笠女”装扮相关的知识,本张图卡的维度是角色与关系,因此会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对图卡的印象,联系生活中的经验,注重对感知的引导。
三、地域文化曼陀罗图卡辅导的实施
(一)地域文化曼陀罗图卡辅导的程序
1.运用地域文化曼陀罗绘画发展小学生社会自我的辅导方式为集体辅导、个体辅导和自我辅导。
(1)集体/个体辅导的步骤:
第一步: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地域文化故事。学生们学习文化故事里的角色、角色要求、角色责任、社会规则和角色互动。
第二步:学生欣赏题目、模板,阅读绘前思考,进行充分联想。
第三步:学生进行涂色。
第四步:学生进行绘后思考。
第五步:学生在小组中分享绘后感受。
第六步: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分享绘后感受及畅享。
(2)自我辅导的步骤:
第一步:指导教师制作地域文化曼陀罗图卡辅导的微课。
第二步:学生根据微课学习,进行自我辅导。
第三步:学生在学习后向指导教师反馈自己的感受及畅想[5]。
2.辅导的指导语
亲爱的孩子们:
调整坐姿,让自己坐得舒服、确保不被打扰,深呼吸直到放松下来。
针对圆形图案及旁边的文字进行思考和联想,并将其写下来。(启发原则)
将注意力集中在圆形图案中,想象创作完成后的作品是什么样的。
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就开始在圆形图案内进行涂色。(开放原则)
尽量用彩色铅笔,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在圆内创作。(自愿原则)
创作完后,结合作品及旁边的问题进行自由联想。(启发原则)
写下问题的答案并和家人分享你的心情、思考和想法。(协调原则)
作品无好坏,你的创作将成为独特的个人心灵记录[6]。(信任原则)
(二)地域文化曼陀罗图卡辅导的效果评价
关于地域文化曼陀罗图卡辅导的效果,课题组建立了辅导效果评估方案。
1.柯式模型下评估辅导效果的四个层次
根据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方法对小学生在地域文化曼陀罗图卡发展社会自我方面的辅导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见表3)。在四层次中,反应层次是学生的基本态度和满意度,是评估的基础,处于第一级。学习层次代表着学习吸收的部分,是改变和成长的支撑。行为层次是学习部分的具体实践运用情况,也是学习中的关键点,学习和行为两个层次的内涵都较为直接,处于第二级。结果层次一般是学习的后续效果,是学习的终极目标,需要在多次学习后逐步形成,处于第三级。结果层次的评价内容也是组织最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柯式模型既强调对过程的评价,也强调对结果的评价,具有更为立体的评估角度。这种评估在文化曼陀罗图卡辅导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2.文化曼陀罗图卡辅导效果评估方案
根据柯式模型评估办法,结合小学生特点,课题组选择了反应、学习、行为三个层面制定了评估方案(见表4),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他人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估。
四、讨论与反思
本研究指向小学生社会自我探索与发展,社会自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大概念,涵盖内容较多,社会自我的定义、维度分解、辅导策略等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提炼,本研究是对社会自我探索的一个初步尝试,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下一步应当进一步收集实践数据,从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层面论证辅导效果,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丽霞. 青少年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研究[D].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
[2]詹启生,乐国安. 自我概念的多层结构模型[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66-70.
[3]武艳荣.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自我认识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陈灿锐,高艳红. 心灵之镜:曼陀罗绘画疗法[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5]毕玉芳. 写意曼陀罗绘画治疗初探[J]. 艺术教育,2019(11):148-149.
[6]胡洁. 曼陀罗绘画的疗愈功能探究[D].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0.
编辑/卫 虹 李梓萌 终校/孙雅晨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研究课题(2022SXJP06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