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医社协同联动体系下的心理辅导模式初探
作者: 曾洁铃
摘要:在多胎家庭中,长子女和其他子女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心理挑战,然而当前的心理辅导形式难以满足多胎家庭中青少年多样化的心理健康需求。由此探索一种基于家校医社协同联动体系的心理辅导模式,该模式强调了学校、家庭、医疗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联动与合作。通过对一例具有躯体化症状的多胎家庭初一学生个案的成功辅导显示,家校医社协同联动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并有助于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家校医社协同;多胎家庭;躯体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5-0048-05
一、背景
在我国,多胎政策的推广使得生育第二个或第三个孩子的家庭日益增多。在多胎家庭中,“大宝”(即家庭中的长子或长女)可能会面临一系列潜在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多层面的合作来有效应对。然而,当前的心理辅导形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对来自多胎家庭的孩子们。传统的心理辅导模式通常集中在学校或医疗机构内,依赖专业心理教师或社会机构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辅导或小组辅导。这种传统模式可能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的有需要的学生,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地区,在传统模式下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往往不足,导致支持系统不够全面,影响心理辅导效果。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多胎家庭青少年的心理要求及传统的心理辅导模式的局限性,我们提出家校医社协同模式,通过强化各方合作,整合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和社区资源,实现多方协同合作,共同参与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工作。相较于学校或医疗机构内的传统心理辅导模式,这种模式下,家长、教师、医生和社区工作者的协同通道打通了,可以构建高效的联动机制,合作参与,共同制定和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能够更全面地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以往研究结果显示,多方协同联动体系能够有效识别和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并有助于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本研究的特点在于引入了医院这一关键要素,不同于以往仅关注家校社的研究。本个案通过整合家庭、学校、社区和医院四方资源,更全面地评估和干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的家校医社协同联动体系下的心理辅导模式为促进多胎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为今后实践应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新思路。
二、个案概况
小A,女,13岁,初一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小A是家中长女,两年前家中新增一位弟弟。来访学生在见面时表现得很畏惧,交谈中不敢对视,声音低弱,头发掩盖了半边脸,不停地咬手指,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烦闷情绪。
根据小A的自我描述,她在过去一年多来感到焦虑烦躁、情绪低落,还有失眠和头痛,感觉浑身不舒服。她认为家人对弟弟的过度疼爱导致她的情感需求被忽视,觉得自己在家中是多余的。小A提到,自从弟弟出生后,原本一家人的旅游计划被打破,父母不再愿意接送她上下学,对她的学习也不再上心。在与小A的沟通过程中,她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
与父母访谈了解到,小A之前性格开朗,成绩优异,自弟弟出生后,她的脾气和情绪变得负面,经常无缘无故生气,成绩也明显下降。随着负面情绪的积累,一次因弟弟问题与父母争吵后,小A出现了躯体化症状,如失眠、头痛、呼吸困难等。父母发现小A的情况后,在与学校心理教师及班主任交谈后,决定将她送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和治疗。来访学生怀疑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情绪更加焦虑。尽管在医院接受了用药治疗,还有父母安慰,但症状未见好转。
本个案运用家校社医相互协同辅导的策略,首先通过医院评估与诊断来辨别来访学生可能患有的心理障碍,再通过社会辅导服务(本文的社会辅导机构均指校外心理辅导站)及校方的关注来协同帮助来访学生改善身心症状。
三、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评估、转介与诊断
1.学校:评估与转介
班主任发现小A的状态较为低沉,对任何事物提不起兴趣,请假频率增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也有所下降。班主任与小A交谈,小A不愿意透露具体原因。经过多次与心理教师交谈,效果依然不佳。小A朋友提到小A最近情绪低落,但具体原因不详,只知道与家庭有关。随后,心理教师约谈了小A的父母,了解到小A在家中表现出躯体化行为,如脾气暴躁和经常性头疼。心理教师评估小A情况超出学校心理辅导范畴,建议父母带小A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评估。
2.医院:评估与诊断
在医院使用心理量表测量小A的症状,包括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EPQ(艾森克人格测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量结果是轻度抑郁、中度焦虑、外向型情绪不稳定类型人格及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分数较高,判定为躯体化、抑郁、焦虑症状明显。经过对来访学生进行异常行为如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鉴别诊断(见表1),排除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
按照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来访学生的问题不属于精神疾病。根据许又新关于神经症的评定,来访学生病程两年多,评3分;精神痛苦程度:自己摆脱不了,需要他人帮助,评2分;社会功能受损,学习效率明显下降,评2分。共7分,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第二阶段:接受社会辅导并制订目标
1.接受社会辅导服务
开始要建立关系和收集来访学生资料,进行问题分析并制定辅导目标。因医院已排除小A患有精神类疾病的可能性,医院方、学校方与社会性辅导机构才在与小A父母展开联席会议后一致认为,因校方心理教师的局限性,无法做长时间的辅导,建议小A父母将小A转介至社会辅导机构进行深入辅导。同时,学校方、医院方、社会辅导服务方和小A父母建立沟通平台(QQ群),实现家、校、医三方联动,及时更进小A的情况。在辅导的过程中,小A照例到学校上学,学校方(班主任、心理教师)对其进行特殊关注。首先,通过两次与小A和其父母的分别辅导及两次四方(学校心理教师、社会机构辅导师、院精神科医生、小A父母)联席会议,掌握来访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其家庭关系并制定短、长期目标。在此过程中,主要认真倾听来访学生的倾诉,与其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与来访学生及其父母分别确定辅导的短期和长期目标。
2.确定来访学生的问题
联席会议确定来访学生问题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生理原因,刚步入青春期的女孩子,由于荷尔蒙变化,可能会产生情绪波动;社会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因素,如弟弟的到来及家里的重男轻女观念,导致父母对小A的情感需求有所忽视;心理原因,小A自身较敏感,情绪不稳定,这些性格特点间接导致面对这些问题时她出现负面情绪。
3.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舒缓和减轻来访学生的负面情绪;改善来访学生对弟弟的偏见及对父母重男轻女观念的看法;与父母进行深入交流,通过扮演传话者的角色调节父母与小A之间的紧张关系,让父母充分了解小A的情感需求。
长期目标:完善来访学生的独立人格,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其责任感;对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改善父母与小A的沟通方式,加强正反馈式沟通,促进健康的亲密关系。
第三阶段:深入分析与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共进行了四次辅导,社会辅导机构通过和家庭、学校相关方联动,对小A和其父母提供帮助。
1.第一次社会辅导
心理辅导师首先从生物、社会和心理等方面探讨了来访学生的头痛和全身不适的原因,重点讨论了她的不良认知模式。小A原先认为弟弟的出生剥夺了她的爱,导致她感到被忽视和多余。因为弟弟出生前,小A是 “4+2”家庭模式中的被保卫者,习惯了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心理辅导师通过认知重建法帮助她认识到,弟弟的出生并未减少父母对她的爱,而是需要更合理地分配家庭成员的爱。调整认知模式后,她明白了,用躯体症状表达内心的不愉快情绪并不健康,应该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
随后家、校、社联动帮助来访学生调整。心理辅导师与学校方进行沟通,保持对小A情绪变化的持续关注,特别是上课不集中、厌学等情况。学校也按照心理辅导师的建议,在上课期间安排具体活动来调整小A的认知模式。具体方法包括:课堂引导,通过小组活动、团队项目培养小A的团队意识和社交技能,减少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行为反馈机制,对小A的积极行为进行表扬和奖励。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帮助小A逐步调整其认知模式,学会分享与合作,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
2.第二次社会辅导
心理辅导师单独与父母沟通,引导他们回顾并反思在与小A相处过程中造成她心理伤害的时刻,例如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在弟弟身上,导致小A通过发脾气、叛逆、哭闹和生病等行为来争取父母的关注,长期的负面情绪宣泄演变为躯体化的心理疾病。心理辅导师提出了妥善平衡姐弟关系的建议,如减少对小A的指责,明确表达对她的爱,避免使她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家长应抽出时间陪伴小A,关注她的情绪变化,让她明白父母对她的爱没有减少。
3.第三次社会辅导
心理辅导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ABC情绪理论帮助小A识别躯体化心理疾病的发病原因,鼓励小A参与照顾弟弟,培养小A的责任感,如帮忙拿纸尿裤、冲奶粉、送衣服等。父母需要及时感谢和表扬她,让她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然后是家、校、社联动。心理辅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设计了一些家庭互动任务,例如记录家庭中的积极互动,并在家庭会议上讨论这些互动的感受和意义,帮助小A与父母双方逐步建立健康的家庭沟通模式。在家庭中实行“每日一赞”制度,即每天父母双方至少对小A进行一次表扬,并且在小A参与照顾弟弟时给予一些奖励,增强她的家庭归属感。
4.第四次社会辅导
采用家庭亲子会谈法,让小A和父母一起讨论为什么生二宝,然后心理辅导师向小A解释生二宝的初衷,强调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和需要,帮助她理解父母的决定,并引导她通过参与照顾弟弟、与弟弟互动来接纳他。心理辅导师还通过引导来访学生与父母讨论现代社会男孩女孩平等的问题,解释家庭中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强调每个孩子都会受到平等的爱护和关注。由此帮助小A理解并体谅父母的辛苦,学会与父母和弟弟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重建认知,调整心态。
通过第三阶段的辅导,来访学生的情绪变得更加平稳,头痛、失眠症状也有所减轻。
第四阶段:结束与巩固及效果评估
第四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观察来访学生的情绪,心理辅导师和校方跟进了解她与父母的互动情况。首先,运用多方反馈机制,学校教师、心理辅导师、家长定期沟通,共同讨论小A的进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调整辅导策略。其次,进行多方的电话、面对面回访,保证小A在家庭、学校中与父母和同辈朋友相处正常。
从最初每月一次的回访逐步延长到每两个月一次,这期间了解到,小A能从父母的言行中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并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和责任感。心理辅导师评估认为,来访学生的嫉妒心理和疑病观念基本消失,身体不适症状已消失,作息恢复正常。半年后,来访学生在医院接受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其状态正常(见图1)。
四、家校医社协同模式的成效与发展
本案例展示了家校社医协同教育体系在帮助大宝缓解负面情绪、纠正认知方面的关键作用。在多胎政策背景下,大宝因弟弟的出生而感到情感被忽视,出现心理问题躯体化情况。通过各方协同努力,最终来访学生的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首先,医院在初期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与诊断,医院排除了来访学生患有精神类疾病的可能性,并提供了初步的治疗和指导,这为后续的社会辅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学校在整个过程中提供了持续的支持和关注,包括但不限于前期的转介,配合心理辅导师对来访学生进行辅助辅导。尽管学校无法对来访学生进行长期的深入辅导,但通过密切关注、跟进来访学生的学习和社交活动,及时与家长和社会辅导机构沟通,确保了对来访学生的全面支持。社会辅导机构在长期的辅导中扮演了核心角色。通过系统的认知重建法、合理情绪疗法和家庭亲子辅导,心理辅导师帮助来访学生调整认知模式,缓解负面情绪,并引导她逐步适应弟弟的到来。长期的家庭亲子会谈,以及与来访学生及其父母分别沟通,帮助家庭成员间建立了更好的沟通方式,增强了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