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作者: 高霞摘要:后疫情时代,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屡屡发生,而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具有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观念功利、家庭养育功能不全、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长认知存在偏差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危机。在识别和预防心理危机方面,家长要有未雨绸缪的防护意识,学会识别孩子的应激源、应激反应及求助信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加强危机应对教育等。当孩子遭遇心理危机时,家长要加强陪伴和关爱,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帮孩子顺利度过危机,避免极端事件发生。
关键词:心理危机;识别和预防;家庭氛围;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06-0073-06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新冠疫情持续反复,民众的身心受到较大冲击,广大青少年成为社会与家庭情绪的终端群体,各地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屡屡发生。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及时识别并有效预防孩子的心理危机?
一、心理危机:心灵世界的狂风暴雨
心理危机指在面临重大危机事件时,个体所拥有的资源和方法不足以应对所面临的问题,因而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1],表现为各类情绪、认知、生理和行为症状,如出现焦虑或抑郁情绪,严重时会做出自杀或暴力行为[2]。心理危机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话题,它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同时还引发了一些严重的公共安全事故[3]。
(一)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特点
青少年受到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环境的影响,又面临着学业压力,同时,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容易令个体产生负面情绪,诸多特殊因素叠加起来,使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呈现出了独有的特点。
1.易发性
青少年年龄较小,社会经验较少,心理发展不健全,在遭遇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长此以往,便容易引发心理危机。一项对中国288354名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的meta分析显示,2010—2020年,我国中学生一年内认真地考虑过自杀的发生率为16.3%[4]。另一项针对153245名中国中学生自杀行为相关报告的meta分析发现,有7.3%的中学生实施过自杀计划,2.7% 的中学生自杀未遂[5]。这些数据表明心理危机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并不罕见。
2.发展性
危机的发展性指的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具有共性的心理危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指出,这个阶段的个体开始对自我意识有了更深一层的探索,但是由于尚未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因此面临着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危机。
3.多重性
青少年的心理危机通常不是单一的心理危机,而是家庭、学业、人际等多重压力交互作用共同导致的心理危机。当遇到某一突发事件时,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心理危机便会爆发,引发自杀、自残、伤人等严重后果。
(二)青少年心理危机产生的家庭原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系统、科学、积极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助推器;反之,家庭教育的错位、缺位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综观以往研究,发生过心理危机事件的青少年家庭主要有如下五个特点。
1.家庭教育观念功利
目前,家长中普遍存在一种价值倾向,即希望孩子小时候读名校、长大后当白领,要子女出人头地,而不想其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和建设者。功利的价值观导致了家长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上的短视,体现为重智轻德、重学习成绩轻身心健康、重发展特长轻培养素质等。部分家长不尊重孩子,对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缺乏科学认知,在功利的价值观和焦虑心态的驱动下,跟风从众,盲目与他人攀比。
2.家庭养育功能不全
2022年10月,笔者对某一线城市开展了“未成年人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的成因及干预对策”调研。在该市2020—2022年未成年人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的案例中,情感交流功能较弱家庭占52.1%,抚养功能(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等)较弱家庭占34.8%,经济支持功能较弱家庭占13.1%。这些家庭中,有的家长忙于生计,有的家长或离异或重组家庭,有的家长涉毒或服刑,往往无暇或无力陪伴和教育孩子,致使本应由家长履行的家教功能不足或缺失。在这类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未成年人易出现心理疾病、品行障碍等,当无法承受压力时便会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从家长的要求和孩子的接纳度两个方面入手,把养育类型分为四种,即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6]。专制与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家长不能给予孩子温暖和理解,惯用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或不闻不问、放任等方式。父母长期过度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子女容易形成依赖他人、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影响子女的焦虑认知和行为方式[7]。忽视型的教养方式会加剧儿童青少年的情绪症状,增加不良行为[8]。而放纵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的心理往往较为脆弱,抗挫力低,弹性差,或任性跋扈。
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使孩子形成消极的性格特征,甚至引发心理疾病。《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而言,家庭环境是使其陷入抑郁的首要因素。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9]。这些孩子一旦遭遇成长中的困境或心感不顺不满时,便容易产生较强的挫折感及强烈的结束生命的意念。
4.家庭成员关系紧张
2022年4月,笔者曾在四川省范围内以成都市为主要区域开展调研,对13280名家长进行了“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协同工作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有78.22%的家长认为“家庭成员关系(家长关系、亲子关系等)紧张”日积月累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危机。在对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的未成年人的家庭调研中发现,73.9%的家庭存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其中56.5%的未成年人在采取极端行为前均与家长发生过较激烈的冲突。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是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重要诱因。
5.家长认知存在偏差
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个抑郁症孩子留言:“本人初一党,几个月前检查出抑郁症。告诉家人后,家人并没有多大反应。几个星期前,我一冲动跑上高楼,被救下,那几天家人对我的态度是前所未有的好。可是那几天后对我又被变本加厉地骂、打,我开始后悔几个星期前为什么没跳下去。”另一个孩子回复:“同初一,他们总是以为我这个病是青春期正常现象,就是太矫情什么的。我不想去上学,不想和他们沟通,他们就说我逃避问题。我妈认为抑郁症就是不够坚强导致的。心累。”还有个孩子说:“他们连抑郁症这个病都不会承认,说我装病。”家长因无知、误解、病耻感等,拒绝对孩子进行干预,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使心理危机演变成了过激事件。
(三)青少年心理危机产生的个体因素
1.青春期身心发育特点易导致心理危机
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生理变化和社会生活变迁常使他们无所适从,他们的成长过程呈现出独特的心理特点[10]。大脑前额叶与边缘系统发育的差异,第二性征的出现引起体内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使青少年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变差,经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极易受突发事件影响而产生无望、无助情绪,以致他们应对不当、行为失误,从而引发各种危机。
2.高敏感性性格特点易诱发心理疾病
笔者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某市2020—2022年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的未成年人案例中,有65.2%的未成年人具有情绪高敏感性的性格特点,如叛逆、偏激、急躁易怒、悲观、自卑、孤僻等。他们出现消极情绪后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经过长期的积累,容易导致心理疾病。高敏感性性格特点的青少年一旦遭遇成长中的困境或心感不顺不满时,容易产生较强的挫折感及强烈的结束生命的意念。
3.心理疾病叠加创伤经历易导致心理危机
笔者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某市2020—2022年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的未成年人案例中,患有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多重精神疾病等不同类别心理疾病的占56.5%。这类心理疾病的显著症状之一是有较强的轻生意念。经历过因创伤事件导致心理疾患的未成年人内心脆弱而恐惧,渴望亲人的关注和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常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看见”孩子内心的需要,不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长期以来,自杀与危机密切相关。自杀,是身处危机的青少年难以摆脱心理困境而采取的一种极端行为,是所有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心理危机的一种结局。心理危机,好比是青少年心灵世界的狂风暴雨,正在无情地肆虐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小题大作:心理危机的早期识别
青少年在生活中经历负性事件是难免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负性事件都会引发心理危机,只有在面临一些特殊事件(应激源)时,青少年才可能会表现异常并出现心理危机。那么,家长该如何及时识别孩子的心理危机,防患于未然呢?
(一)家长要会识别应激源
根据不同的应激来源,心理危机可分为三类:一是境遇性危机,即遭遇超乎寻常的意外事件,如亲人离世、车祸、天灾等;二是成长性危机,即在正常成长过程中,生活突然发生变化导致的心理异常反应,如搬家、家长离婚等;三是存在性危机,即与重要的人生问题有关的焦虑或内心冲突,如人生目标、独立、承担责任等[11]。
笔者的调查研究显示:家长认为一些生活事件日积月累地刺激,同样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危机。有91.48%和86.28%的家长认为经常“遭受家长、教师或同学的语言暴力或行为暴力”“受到人格侮辱或强烈自尊打击”可能诱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另有64.89%的家长认为“网络暴力”也可能诱发中小学心理危机。随着社会发展,网络时代衍生出的网络暴力与传统重大生活事件一样,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学生认为心理危机的主要应激源来自不可控事件,如身体被侵害、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公共安全事件、同学间的暴力事件、家庭成员间的争吵等。学习方面的应激源主要有成绩下降、被老师批评。人际关系方面的应激源有经历家庭变故、同学间的暴力事件、家庭成员间的争吵、被老师批评、被朋友质疑、被家人否定等[12]。
学业压力与心理危机风险呈正相关。尤其是处在初二、高二等学段的青少年,更容易在高压之下产生错综复杂的心理危机。笔者的调查研究显示:在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的未成年人中,小学生占8.70%,初中生占39.13%,高中生占比超过一半,为52.17%,这表明未成年人极端事件的发生跟学段上升、学业压力增大呈正相关。调查中还发现,中高考及期末考试前后,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的案例占65.2%,是未成年人自杀的高峰期。
因此,当家中发生丧亲等重大变故,孩子遭遇或者目睹天灾人祸、校园欺凌等危机事件后,以及处于引发心理危机的敏感时段,如转学、升学、进入寄宿制环境初期、重要考试前和成绩公布后,家长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的情绪、行为等变化,孩子过分激动或平静都属于异常表现。
(二)家长要会识别应激反应
面对心理危机,青少年在情绪、生理和行为上都会有一些特殊反应。例如,会出现一些不同以往的悲伤、无助、低落、焦虑、暴躁、恐惧等情绪反应;生理上可能会出现失眠、做噩梦、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紧张出汗、心跳加快甚至呼吸困难等;行为上则可能表现为不想上学、行为退化、害怕与灾难有关的自然现象、畏惧夜晚等。
在学习方面,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会出现学习倦怠,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大大降低,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继续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弱。这样的状态常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无心向学、懒惰、自暴自弃、不懂珍惜等。
在人际交往方面,处于心理危机的青少年会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呈现出一种封闭自我的状态,沉默寡言,减少或拒绝与父母、同学和老师的坦诚交流。部分青少年会表现为极端逆反,不断找茬、挑刺、对抗。还有一小部分青少年会出现自我伤害行为,甚至有自杀意念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