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
作者: 徐姜超摘要: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到城市中打工,他们的孩子因各种原因无法跟随父母到城市生活,被迫留在户籍所在地而成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近年来呈逐步增长趋势。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心理与情感需求受挫,留守儿童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倾向明显,亟须得到重视。非自杀性自伤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身体,更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对留守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非自杀性自伤;家庭教育;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09-0009-03
一、引言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留在户籍所在地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亲戚一起生活的不满16岁的儿童[1]。他们由于长期同父母分离,缺乏来自父母的照料、关心与陪伴,可能出现诸如情绪障碍、自卑、厌学等心理健康问题[2],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在不以自杀为目的的前提下,在没有外界压迫的情况下,有意对自己的身体施加伤害的行为[3]。这类行为通常包括但不限于割伤、挠伤、抓伤、打伤、咬伤、掐伤等,且与之后可能伴随的自杀尝试存在密切联系[4]。近期国内的一项大样本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报告率达到了28.8%,高于全球范围内的样本报告率,其中,留守经历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5]。另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群体非自杀性自伤的比例达到了56.7%[6],而且存在反复发生的倾向[7-8]。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不仅损害了儿童的身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着负面影响[9]。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四个层面分析了留守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二、留守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层面
家庭在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家庭因素,包括教养方式、监护人的文化程度等均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5]。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而离家打拼,与孩子的互动交流减少,儿童缺乏来自父母的爱与关怀,心理与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心理上走向自我封闭。对父母的离开,一些敏感的儿童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所导致,由此心生负罪感,以自伤的方式惩罚自己,而自伤会引发更深层的愧疚与懊悔,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父母无力对孩子进行科学的价值观教育和情感引导。在为数不多的交流中,父母更关注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以及外在表现,例如是否听话、在校成绩如何等,而缺乏对孩子心理层面的关心与引导,如情感需求的满足、同伴关系的指导等。心理与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问题又无法得到及时疏导,久而久之,部分留守儿童便做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这一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无言的心理求助信号。
(二)学校层面
学校既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他们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学校的主要教育导向偏向孩子的知识获得与成绩提高,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有归属与爱的需要,若这一需要未被满足,更高级的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将难以得到充分发展。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因而更看重同伴关系,同伴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重要他人”[10]。然而,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情感支持,对周围环境普遍存在不信任与不安全感,表现出自卑、沉默、不合群等特点。他们虽有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需求,但这些性格特点在无形中使他们与同伴疏离,建立关系的过程困难重重。同时,他们因留守的身份及自身性格特点,可能受到同伴的歧视及冷暴力。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研究表明,同伴欺凌(包括冷暴力)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存在密切的关联[11]。
(三)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隐性的价值观引导上。伴随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等的普及以及大众媒体、自媒体行业的发展,人们接触信息的门槛大大降低。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加上自控力尚在发展中,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而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误导,导致价值观发生偏差,出现暴力、自伤甚至轻生的倾向[12]。此外,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疏导[13],不良情绪长期累积极易引发心理危机,导致自伤或自杀。
(四)个体层面
非自杀性自伤也同个体的性格特点及神经生物性有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非自杀性自伤通常发生在青春期早期至中期[4]。留守儿童多处在这一发展阶段,身体快速发育以及激素水平的变化使他们的冲动性水平以及情绪反应性水平随之提高。部分留守儿童不懂得如何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又缺乏来自师长的正确引导,于是便将指向自身的自伤行为作为一种情绪宣泄的途径。
三、针对留守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教育建议
(一)家庭层面
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与陪伴。研究表明,早期负性的童年经历,尤其是在情感层面受到的忽视和伤害,和非自杀性自伤存在紧密相关[14-15]。因此,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定期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交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状况,当发现问题时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除此以外,父母还应多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与学校配合,共同助力孩子成长。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要多回家陪伴孩子,或将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创造机会多与孩子互动,在互动中加强情感交流,改善亲子关系。高质量的陪伴是家庭教育的一剂良方[16]。
(二)学校层面
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关注儿童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他们心灵的成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课程、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置心理咨询中心等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内“落地”,适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帮助。多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鼓励、引导他们广交朋友,扩大自己的人际圈子,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针对有非自杀性自伤倾向的留守儿童,要为他们特别建档,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开展家访和一对一心理帮扶。在帮扶过程中,积极聆听他们的情感需求,并给予专业指导。
(三)社会层面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关注留守儿童群体,为他们创设安全、稳定、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各地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关注本区域留守儿童的情况,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提供相关的心理服务;另一方面,出台和落实有关扶持政策,支持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聘请专业心理教师,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媒体应加强宣传,消除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让更多的人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中来。
留守儿童群体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亟待重视,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面要协同发力,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2005(1):29-36.
[2]王媛媛,董成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措施[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5):64-65.
[3]Brown,R C,Plener,P L.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adolescence[J].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2017,19(3):20-28.
[4]Wilkinson,P. Non-suicidal self-injury[J].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2013(22):75-79.
[5]郭霜霜,焦婷,马颖,等.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5):768-771.
[6]周梦雪. 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 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21.
[7]薛艳,邱梨红,季家丝. 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调查[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9(4):225-228.
[8]吴伟华. 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与自伤行为的关系:社会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能力的作用[J].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9]徐云,马龙. 农村留守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特征与原因探讨——基于湖北省麻城的调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4):90-96.
[10]宋若飞. 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建议[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6):56-58.
[11]Lereya S T,Copeland W E,Costello E J,et al. Adult mental health consequences of peer bullying and maltreatment in childhood:two cohorts in two countries[J]. Lancet Psychiatry,2015,2(6):524-531.
[12]邱梨红. 留守儿童友谊质量、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自杀意念的影响[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13]马良,郭玉飞. 儿童保护政策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对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的反思[J].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4):8-12.
[14]Thomassin K,Shaffer A,Madden A,et al. Specificity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emotion deficit i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an inpatient sample of youth[J]. Psychiatry Research,2016,244(10):103-108.
[15]陈慧. 多一点关爱,少一点伤害——谈留守儿童的自伤行为[J]. 心理与健康,2021(1):12-13.
[16]李菁莹. 从农村孩童“自杀现象”看农村家庭教育问题[C]. 江西省首界家庭教育高峰论坛论文集,2017.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