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的探究及应对策略

作者: 王斌忠

摘要:在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的青壮年人群外出务工或者移居他乡,越来越多的孩子留守农村,成为农村小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大都缺少父母的爱和关怀,缺乏很好的家庭教育,更容易受家庭贫困等因素的侵扰和影响,这些因素使得他们心理方面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以农村小学中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小学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了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小学班主任工作实际,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特殊群体;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0-0066-05

在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的青壮年人群外出务工或者移居他乡,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部分留守儿童大都缺少父母的关爱,亲情意识淡薄,也更易受家庭贫困等因素的侵扰和影响,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不能进行及时疏导,轻者会影响孩子的在校学习和生活,重者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因此,关注农村小学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孩子心理问题的苗头,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融孩子的心理问题,使孩子健康成长,就成为每一个农村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非常艰巨又重要的任务。

一、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外化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多样,在日常教学和家校沟通过程中如果不用心观察,很可能对问题熟视无睹,从而错过最好的心理疏导期。

留守儿童有无“心理问题”,如何判断或发现?据我长期观察,他们“心理问题”的存在形态虽复杂多样,但根据其外化表现,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请假逃学

主要表现为以各种理由请假甚至旷课。这类学生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如作业未及时完成,或上学快迟到了,他们往往就会找借口请假逃学。他们有时为了请假逃学还会装病,而装病请假的情形在星期一早晨尤为突出。

(二)厌学懒学

主要表现为上课精神萎靡,或注意力只能集中几分钟,做作业态度消极。有这种行为的学生虽能在爷爷奶奶的督促下正常到校,也愿意和同学一起玩耍,但就是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

(三)孤僻、不合群

有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合群。他们常常在下课后不愿走出教室,不愿到操场上去,不喜欢与同学们一起玩,不愿跟老师亲近。在学校,他们回避社交,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在家里,他们也一样,不愿跟监护他们的祖父母多讲半句话,多交流一分钟,且经常跟祖父母闹意见。

(四)敏感、多疑

部分留守儿童对别人的语言和行为很敏感,表现出对别人极强的猜忌性。比如,一些留守儿童尽管学习成绩不错,但常疑心老师偏心,怕老师喜欢别的同学胜过自己,害怕别的同学成绩超越自己。他们时常深陷疑神疑鬼的泥淖,总也走不进阳光之城。

(五)霸凌、示强

个别留守儿童常常口出秽语,恐吓同学,向同学索要财物,在未经同学允许时强行使用同学的学习用品,食用同学的零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农村小学上学的留守儿童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通过我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长期关注和不断探索,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父母之爱长期缺位,缺乏安全感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启发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友谊、亲情和关爱,这些需求如果缺失,成长就会出现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没有学会更多表达爱的方式,常常由于不当行为和同学关系紧张,人缘极差。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缺乏安全感,容易走极端。

有的儿童把自己装扮成一只“刺猬”,通过拒绝别人接近,来保护自身安全,表现得自卑、孤僻、沉默寡言;

有的儿童则表现出强烈的自尊,通过攻击别人来保护自身安全,容易产生霸凌行为;

有的表现出对别人的强烈不信任,通过怀疑别人来保护自身安全,表现得疑心很重。如:女生小张,一、二年级时活泼可爱,三年级时父母离婚,很快母亲又嫁了人,父亲远赴新疆打工。她经常在奶奶耳边念叨:别人都有个妈妈,我怎么就没有妈妈。后来小张逐渐变得沉默,疏远好朋友,下课一个人待在教室里不出去,上课时也不积极回答问题,即使老师指名回答时她的同桌也很难听清她说什么,性格也越来越孤僻。

(二) 监护责任不到位,家庭教育跟不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和学校共同育化的结果。在留守儿童家庭中,大多是祖父母承担起了监护责任,祖父母更多是保证孩子吃饱饭,不要出安全问题,至于教育孩子则完全寄希望于学校,造成家庭教育这一方面往往是放任自流的,甚至是任其散漫野蛮式成长的。

祖父母在监护过程中,“隔代亲”现象严重,祖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于是给予孩子更多溺爱和放纵,忽视了对孩子的管束,放松了对孩子的品德要求,对于孩子的不良道德行为,教育态度表现得轻描淡写。

有时孩子不想到校就装病,祖父母很容易相信,助长了孩子的逃学行为。祖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较少,更倾向于关心孩子有没有在学校中受欺负,而对于孩子是否和同学维持良好的关系缺乏关心。甚至会教育孩子如果被别人打了一下,也要打回去,不当的教育方式进一步恶化了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

祖父母大多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且年老体弱,辅导孩子作业显得力不从心,孩子碰到不会做的题目,祖父母只能让孩子不要做了,第二天到校听老师讲,时间长了也助长了孩子不做作业的懒学行为。

(三)社会关注和支持力度欠缺

部分在城市工作的留守儿童父母,虽然也想把孩子接到身边上学,但因为现行上学划片政策的限制,在城市中上学既要有城市户口,还要在城市里有住房,这些条件阻断了留守儿童随父母到城市上学的道路。

学校虽然每年都会统计各班的留守儿童人数,了解各班留守儿童的大致情况,但限于学校的财力物力等条件,能给予留守儿童的实际支持还很少,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也近乎无。有时,上级部门也会下拨一些贫困补助,但分到一个学校也就几个人能够享受,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

学校也会定期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班主任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策略,他们做心理辅导往往就变成了批评教育,收效甚微。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中有太多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因素。

不知从何时起,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离异的渐渐多了起来。有时学生之间闹些矛盾,一些学生就会拿留守儿童较为敏感的话题——父母离异——来攻击对方,给受攻击留守儿童心理造成严重伤害。

还有,学校里“网络灾难”也逐渐严重了起来,师生深受其害,这些灾害也传导到留守儿童家庭。比如,现在学校里经常会布置一些需在手机上完成的作业,有些要求家长协助学生一起完成。大多数儿童的爷爷奶奶只能勉强使用智能手机,要协助学生在手机上完成作业,就显得无能为力。每到这个时候,留守儿童就显得很无助,很受伤。

三、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个策略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需要各方力量协同才能很好地开展和推进。班主任在学校中与留守儿童接触机会最多,接触时间最长,这决定了班主任在应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起关键性作用。这里提出如下几点应对策略。

(一)多法并用,拉近师生感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提高教育的效率。

游戏是生活中的润滑油,教师和高年级的学生一起打篮球、踢足球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教师陪低年级的学生一起玩杀野兔子、木头人、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可以使师生更亲近。

在学生受到欺侮时老师坚决维护学生的利益,学生会更敬重老师。在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中,教师时刻陪伴在学生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他们加油助威,为他们做好安全防护,也能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如在拔河比赛中,为班级呐喊加油;在劳动中,和学生一起参加劳作,学生会把教师当作自己人。

学生犹豫不决时,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信任的手势,会使他鼓起勇气;学生紧张时,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会使他们放松精神,激动不已。

对留守儿童,班主任更要像父母一样,对他们关怀备至,以弥补父母之爱的缺位。班主任平时要格外留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一旦发现有异常,要及时关心帮助。

当留守儿童出现状况时,不要着急下结论,不要急着批评训斥他们,要先认真了解一下他们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老师能不能帮他们克服困难。

在校内,班主任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更要关心她们的身体情况,关注他们与同学的相处情况。班主任要做留守儿童的大朋友,在和留守儿童谈心聊天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真心帮忙,真切关心他们的生活。当留守儿童生病时,老师及时的发现,亲切的关怀,一杯热水都会被他们记在心里。为没吃午饭的留守儿童买一袋蛋糕,或买一包方便面,倒一杯开水,都会使他深受感动。

高年级的留守女生,有些已经初潮,在打扫卫生时,为他们提供一盆洗抹布的热水,她们心里会暖暖的。女生小冯,12岁了,有一段时间总是肚子疼,爷爷带她去医院检查了几次,都没有查出任何毛病。我估计是生理期反应,于是,叮嘱她不要用冷水洗手,不要吃生冷的东西,注意保暖……这些本该是由母亲关心的生活细节,现在却由老师告诉她,她当时就流下了泪水。

(二)建档立卡,科学监管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家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中容易形成拖拉、撒谎和逃学等各种毛病,班主任必须把父母的教育监管职责接过来。如有个二年级女生,新学期开学不久就逃学不到校——经我多番了解,她逃学是因为她把一个同学的钢笔弄坏了。同学要她赔,她没钱赔,又不敢把这件事告诉奶奶,去学校又怕同学要她赔钢笔,于是就逃学。

了解这个情况后,我及时化解了她和那个同学的矛盾,她又能按时上学了。还有个女生张某,三年级刚开始经常不完成作业,常常撒谎,经向她奶奶了解,张某自制力差,一回家就看电视,又不听奶奶的话,完不成作业就撒谎。因此,在课间我一有空就陪她做作业,严格监督她的行为,一段时间后她的自制力也有较大的进步。

要实现有效教育监管,最好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档案可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身体状况;家庭成员情况,监护人、监护人的教育方式与态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同学的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个人爱好特长,优点和缺点等。

有了档案才好随时地、细致地、长期而系统地观察、记录和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探究他们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监督、心理疏导。如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可利用自习时间一对一进行专门的学习辅导,监管、督促其完成作业;对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律的学生,可组成班级学习小组,由小组长监管帮扶,并及时向教师反映监管学习情况,教师也要每天定时检查一次;组织优等生和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结对帮扶,教师重点辅导;对于有特长的,学校要提供平台让其发挥特长。

(三)赞赏具有发展性的优点,促进留守儿童成长

我们要正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差异,多一点关心,多去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真诚公开地赞赏他们,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2]。留守儿童虽然缺点很多,但也有很多优点,是否要对所有优点都进行赞赏,要看赞赏者的目的。我们赞赏的目的是激发留守儿童发展其优点的信心,促进留守儿童的成长,因此,要选择具有发展性的优点进行赞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