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
作者: 严凤平 林瑜媚摘要: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的初始阶段,对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关于初中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并且从心理干预、团体辅导两个方面阐述了有关干预对策,指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归类,综合应用传统干预方法和积极心理干预开展跨学科对话与合作,并验证自杀意念干预方案效果的持续性。
关键词:自杀意念;积极心理干预;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4-0004-06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全球15~29岁青少年死亡人数中有8.5%为自杀,其比例仅次于交通意外,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在我国,自杀是儿童青少年死亡的前三位原因,而且在因为各种原因死亡的青少年中,自杀占比高达19%,给自杀者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初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情绪波动比较大,遇事容易走极端,从而出现自杀意念,并有可能导致自杀事件的发生。自杀意念是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轻则短暂地认为生命没有价值和有死亡的愿望,严重时会制订详细的自杀计划[3]。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的初始阶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的重要前驱因素。对自杀意念的深入研究,即对自杀意念的识别和干预,有助于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因此,近年来大量学者围绕初中生自杀意念展开了研究,仅在知网上就可以检索到42篇初中生自杀意念有关的论文。已有研究表明,高达28.3%的初中生于近一年内出现了自杀意念,亟须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高度重视,提出干预对策,开展有效干预[4]。本文通过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和干预对策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减少初中生自杀意念,达到预防初中生自杀的目的。
一、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1.性别
关于性别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各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部分研究认为,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在性别上无统计学意义[5-7]。大多数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杀意念在男女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很多研究发现,女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情感细腻,比较敏感,容易感受到压力和挫折有关[4,8-12]。不过,也有研究发现,男性自杀意念检出率高于女性。
2.年级
关于年级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各研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有研究发现,初一和初二学生在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5]。不过,也有研究表明,初一学生的年自杀意念检出率高于初二学生[13-14]。然而,另一些研究表明,初二年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最高[11-12]。还有研究认为,对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年级越高,越容易出现自杀意念,初三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高达30.83%,初二学生为26.06%,初一学生为16.88%。这可能与随着年级的增加,初中生感受到的学习、升学压力增加有关[8]。
3.人格特征
有研究发现,人格五维度可以预测初中生的自杀意念水平[15]。其中,外倾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可以负向预测其自杀意念,而情绪性则可以正向预测初中生的自杀意念。也有研究者发现,有自杀意念者在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三个人格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在内外向维度上的得分则低于无自杀意念者,自杀意念强度得分与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呈正相关,与内外向呈负相关[16]。进一步研究发现,个体人格特征中对自杀意念有直接影响的个体易感因素包括神经质、精神质。其中,神经质除了直接影响自杀意念外,还可以通过另外两条途径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1)神经质→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自杀意念;(2)神经质→社交孤立→社交孤独→自杀意念。精神质除了直接影响自杀意念外,也有两条途径影响自杀意念:(1)精神质→社交孤立→社交孤独→自杀意念;(2)精神质→情绪孤立→情绪孤独→自杀意念。个性内外向特征对自杀意念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中介因素影响自杀意念,作用路径为:(1)内外向→抑郁情绪→自杀意念;(2)内外向→社交孤立→社交孤独→自杀意念。
4.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对自杀意念的预防和产生有重要影响。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预防自杀意念的产生;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容易引起自杀意念的发生[17]。趋近型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存在相互预测关系,趋近型应对方式能够显著负向预测自杀意念;回避型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不存在相互预测关系。应对方式能够在生活事件压力与自杀意念间起缓冲作用,能够减弱生活事件压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18]。
5.情绪状况
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自杀意念总分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有自杀意念的初中生比无自杀意念的初中生更容易出现抑郁倾向,抑郁是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之一[16,19-21]。孤独感对自杀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情绪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与自杀意念有关,而这种孤独感又受到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情绪和社交孤立的影响[16]。焦虑情绪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研究结论不太一致。多数研究认为,焦虑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有自杀意念组的初中生比无自杀意念组的初中生更容易出现焦虑倾向,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均是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因为焦虑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出现自杀的想法。适当的焦虑可以促进提高个体的“唤醒”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过大的焦虑状态可能给个体带来心理伤害,导致焦虑症的出现[20,22-23]。也有研究认为,焦虑情绪对自杀意念没有明显的直接作用,但可以通过抑郁情绪这一中介变量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16]。
(二)家庭因素
1.是否独生子女
初中生自杀意念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有无显著性差异,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有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性差异[13,24]。部分研究认为,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部分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19,25]。也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低于非独生子女[11]。
2.居住地
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在居住地上有无显著性差异,各个研究结论不一致。部分研究认为,城市初中生与农村初中生在自杀意念检出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12,20,25-26]。也有部分研究表明,农村初中生的积极自杀意念明显处于较高水平,城市初中生低于农村初中生,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初中生大部分需要寄宿,长期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另外,农村初中生家庭经济条件相比城市学生差一些,家庭负担相对较重,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相对缺乏[7,27-28] 。
3.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会影响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初中生,其自杀意念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12,20]。这可能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初中生往往容易自卑,背负的心理压力较大,很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4.父母教养方式
不良父母教养方式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有自杀意念的初中生较少体验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但较多体验到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不良教养方式[29]。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初中生与父母形成较差的亲子关系,而与父母关系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较高[20]。
(三)学校因素
1.学业压力
初中生学业压力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学业压力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抑郁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正相关,在初中生学业压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抑郁起完全中介作用[28]。不喜欢上学,家庭施加的学业压力是初中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8]。也有研究表明,学习成绩较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这可能与他们体验到较高的学业压力有关,当初中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容易出现自卑和无助,严重时出现自杀意念[20]。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较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这是因为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们很重要,体现了其社会化心理功能,同伴关系好的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愉悦感和归属感,同伴关系差的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失落感、挫折感和孤独感[20]。这种失落感、孤独感能够显著预测自杀意念,高水平的孤独感既可以直接导致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抑郁导致自杀意念[30]。
(四)社会因素
1.欺凌受害
欺凌受害是青少年自杀意念的重要危险因素,欺凌受害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欺凌者与受欺凌者的自杀意念水平显著高于未参与者,经常遭受欺凌的青少年不仅在之后一年内有较高水平的自杀意念,甚至在数年后仍然有较高水平的自杀意念[9,31-33]。欺凌受害有多种形式,如网络受欺凌、受虐经历等。有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网络受欺凌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受虐经历对初中生自杀意念产生重要影响[11,34]。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会影响初中生自杀意念。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自杀意念有负向主效应,朋友支持和家庭支持均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初中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自杀意念均呈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社会支持完全通过个体的心理韧性来影响其自杀意念[35-37]。这可能是因为当个体身处困境时,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会给予其温暖与勇气,心理韧性得以增强,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压力,从而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
3.网络使用
问题性网络使用又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即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的过度网络使用[38]。问题性网络使用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孤独感和自杀意念,孤独感在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初中生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9]。这可能是因为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更容易通过网络获取自杀相关资讯,沉迷网络也容易导致其去个性化,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社交功能,降低了警觉和恐惧等情绪,容易产生冲动抑制的障碍,从而使得自杀等冲动行为发生[40]。沉迷网络会加剧个体孤独感的产生,而孤独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自杀意念。另外,网络成瘾不仅直接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学习倦怠,而且会通过生命意义感间接作用于学习倦怠,而学习倦怠与学业压力相关显著,学业压力既能直接关联青少年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正负性情绪间接关联自杀意念[41-43]。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是指用户在社交网站上只浏览动态信息汇总或者浏览他人状态更新等这些缺少交流沟通的信息浏览行为[44]。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会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孤独感水平,而孤独感水平会影响个体的自杀意念水平[30,45]。
二、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干预对策
(一)心理干预
1.系统性心理干预
常向东、袁大伟和徐燕等[46]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某初中609名学生发放问卷,发现初中生一年内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4.61%,然后将自杀意念总分不低于12分或中学生抑郁量表均分不低于3分的学生纳入研究组,在自愿、合作的前提下,吸纳48名初中生参加研究组的系统性心理干预。系统性心理干预包括“青少年自杀防范宣教”“开通自杀救助热线电话”“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青少年心理咨询义诊”“亲子沟通活动”“青少年益智游戏”等内容。经系统性心理干预后,研究组自杀意念检出率为40.43%,显著低于干预前,表明系统性心理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2.综合性心理干预
刘金同[47]对181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导致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主要包括:个性特征的内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自杀态度;消极情绪,尤其是抑郁、焦虑及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产生具有明显影响;睡眠问题。针对上述个体易感因素,他对全体初中生开展了为期20周的综合性集体心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我们的心理活动”“认识我们的个性”“认识我们的情绪”“认识同伴交往的重要性”“认识我们的睡眠”“关于自杀的有关话题”“简单易行的自我心理干预技术:分析自己的不良情绪”“简单易行的自我心理干预技术:自我放松训练”。干预后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明显下降,由18.18%减至9.86%,表明针对个体易感因素的集体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自杀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