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现状及提升策略
作者: 黄松涛 姜永志
摘要:单亲家庭数量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儿童的成长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以抗逆力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以内蒙古通辽市X中学七年级至九年级单亲家庭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学校影响、社会关注等维度揭示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形成的风险因子,探讨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的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升抗逆力的策略。
关键词: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7-0010-08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婚率呈逐年增长态势。据民政部数据显示,平均每年都有近400万个家庭选择离异。由此产生大量单亲家庭儿童,他们的成长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Lamp研究发现,与完整家庭相比,单亲家庭子女认知水平较低,长大后成功的概率较低,男孩更易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1]。同时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双亲家庭儿童[2]。由于父亲或母亲的缺位,单亲儿童无法获得完整的亲情和关爱,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出现不安全感、性格孤僻、不合群、自卑心理及不信任感[3]。在不良心态的影响下,增加了单亲家庭儿童在学业成绩、个性发展、自我意识、社会发展与亲社会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的风险[4]。据四川省成都中院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负责人介绍,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单亲家庭占比约50%,恶性刑事案件中单亲家庭占60%以上[5]。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研究,从而发现有效的干预手段与方式,促进其健康成长。
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地选择正面的、建设性的方法和应对策略的能力,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适应环境的结果[6]。将抗逆力的相关理念应用于单亲学生的工作实际,将为单亲学生工作找到一条有效路径。本研究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结合抗逆力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系统发现影响抗逆力生成的风险因子。
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通辽市X中学七年级至九年级1100名初中生的抗逆力水平进行调查,从中筛选出单亲家庭初中生的调查结果。通过对单亲家庭初中生及家长、班主任、学校管理者进行访谈,了解更多单亲学生抗逆力的状况,进而探讨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的生成原因,最终提出提升抗逆力的具体策略。由此为单亲学生的健康成长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丰富了抗逆力理论的应用范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通辽市X中学为研究对象,对七年级至九年级全体学生发放“抗逆力测试量表”及自制访谈问卷。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03份,有效率为91.18%。从中得到单亲家庭初中生问卷共144份,单亲家庭占全部家庭比例为14.36%。(见表1和表2)
(二)研究工具
在参考美国加州儿童抗逆力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根据抗逆力中外部支持、内在优势和效能感三个维度设计问题[7]。抗逆力测试量表共计41道题目,采用4点计分法,1代表不符合,4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抗逆力水平越高。
通过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的描述性分析
对抗逆力各因子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由表 3 可知,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总分及各因子均在平均分以下,表明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水平处于中等以下,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抗逆力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内部因子、外部因子和效能感。
(二)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存在的问题
1.内在优势感较差
研究发现,在自我形象感方面,单亲家庭初中生评价偏低,自我认同感较差。同时,情绪体验较为消极。(见表4)
2.自我效能感有待提高
研究结果发现,单亲家庭初中生在人际技巧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目标执行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见表5、表6、表7)
(三)单亲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风险源
研究以单亲和非单亲为自变量,对抗逆力各因子及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在内部因子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在内部因子及总分方面均低于非单亲家庭。因此单亲家庭这一客观现实对初中生的抗逆力水平构成了较大风险。(见表8)
(四)学校尚未构建单亲学生抗逆力保护因子
1.教育理念有待优化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仍然以“分数”为核心,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对学生人格发展与成长的关注。一直以来,素质教育就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的,从这一关系上讲,素质教育无疑是对“应试教育”的一场革命[8]。比如学生G在访谈中描述,父母经常对她这样说:“我们一天天多不容易,为了培养你花了这么多钱,你的成绩还那么差劲,也不知道你天天脑子想些什么,不就是学习吗?你看看你同班的李同学,人家就能考到那么高的分数,你怎么就不行呢?你要是学不好,将来就去打工,有你的苦头吃,你能不能争口气?”每当这个时候,G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躲进屋里偷偷哭泣。
因此,全社会应从根本上转变育人观,不应唯分数论,应从多元角度去衡量学生能力,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品格,树立“成人”重于“成才”、“人格”优于“分数”的素质教育理念。
2.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研究发现,学校缺乏对单亲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对通辽市X中学初中部七年级至九年级的20位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对单亲学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单亲学生工作主体不明确。在对主管德育W校长访谈时,当问道:“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将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管理纳入学校教育评价机制及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在对单亲初中生管理方面,学校有哪些做法和措施?”W校长认为,“确实有必要将此项工作纳入评价机制,成立专门负责的组织机构也很有必要,但受制于现有考核评价体系的传统,并没有细化到将单亲家庭工作也纳入到具体量化考核,且此种量化考核较为笼统抽象,不容易具体操作实施,仍需研究和探索。同时由于人员短缺,并没有成立单亲学生管理机构。”由此可见,学校并未形成针对单亲学生抗逆力提升的工作机制。
(五)家校社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对“学校有无对单亲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统计结果显示,学校对单亲家庭指导不力。同时调查结果发现,在回答“贵校与单亲学生家长的沟通方式”一题时,50%的班主任选择了家访,25%通过打电话,25%通过微信网络等方式。从中发现,家校合作方式偏于传统,不利于家校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综合上述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学校在开展家校社联动方面缺乏具体举措,具体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工作效果不佳。
四、分析与讨论
(一)自我赋能:抗逆力生成之激活主体
通过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初中生的自我认同感较差。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阶段是12~18岁,个体通过对各个发展阶段的整合形成对自我较为清晰的认识,达成对自我人格的整体性把握。如果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没能形成对自己清晰、连续、完整的认识,则不能建立起自我同一性[9]。由于生活境遇不好,单亲家庭初中生更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进而出现迷茫、混乱、缺失的心态,难以建立起自我认同感,这将给他们的未来成长带来隐患。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单亲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教育,促进其人格健康成长。
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初中生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而这些能力与品质对于他们抗逆力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戴金[10]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儿童有更多的消极情绪,表现为自卑胆小、情绪不稳、逆反、自私、妒忌、厌学、暴躁易怒等特点。李学容[11]研究发现,在对人焦虑方面,单亲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有着异常显著的差异。在父母离婚的过程中,很多孩子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在人际沟通中焦虑更多。因此,有必要加强单亲学生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及生涯规划方面的培养。
(二)家庭因素:抗逆力生成之原生动力
家庭是个体早期客体关系形成的基础,个体在与家庭成员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早期客体关系,而早期客体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与人际关系都会产生影响,人际关系困扰又会导致个体采用原始防御机制[12]。有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环境不良的家庭中,孩子会被卷入父母的不良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情感模式里,在持续的不良互动当中,孩子很难得到良好的自我分化,而且会产生严重的慢性焦虑。他们在这样的三角关系中逐渐习得了不良的、僵化的模式,最后内化成自身应对外界环境的方式[13]。
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出现适应不良,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适应良好甚至表现更优。这是由于父(母)亲一方或其他监护人给单亲学生提供了类似原生家庭的氛围,激发出单亲家庭学生的抗逆力。因此,加强对单亲学生的原生家庭及寄养家庭的引导和干预,为其营造一个温馨港湾,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三)学校因素:抗逆力生成之有效场域
首先,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场域,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对单亲学生的心理及健康人格的培育,树立“成人”重于“成才”的理念。
其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在面对单亲学生这一群体时,应建立起抗逆力的工作机制,将柔性管理策略与刚性管理结合使用,强调以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实际情况为中心,以尊重信任、爱心传递、鼓励引导为基本原则,以人性化、弹性化、人文化的理念与手段,将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与措施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学生能够在较为“柔化”的气氛中得到心灵的安慰和行为规范的动力[14]。
(四)协同支撑:抗逆力生成之多方合力
研究发现,在对单亲家庭初中生开展家校合作方面,仍缺乏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工作成效较差。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发现,社会力量日益成为服务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势头较好,但也存在着青少年服务碎片化与部分割裂的局面。相关规定、政策难以落实到位,社会服务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和成熟,表现为社会组织混乱,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专门负责青少年事务的岗位稀缺,志愿者服务规模小,服务质量和效果难以满足社会需求[15]。这些问题导致家庭—学校—社会的衔接度较差,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同时各方地位模糊,导致责任主体意识不强,难以达成行动共识。在大众认知里,存在着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学校自身的事情这一错误理念,因而亟须转换观念,意识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是相互作用的整体。在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合作上存在着许多现实困境,需要从政策、制度、组织构架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16]。因此,应建构起家校社合作机制,多方位、立体化地促进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
五、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提升策略
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提升工作是一项具有开拓性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活动,将对个人、家庭及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和高效的工作手段,激发广大教师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群体,促进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工作做深做实。
(一)激活单亲家庭初中生的内在抗逆力
1.建立单亲初中生档案,科学评估并持续追踪
学校安排心理教师及德育部门全面准确地掌握学校单亲家庭初中生的人数、性别、单亲抚养者及其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单亲家庭类型等基本信息。通过抗逆力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等专业问卷,对单亲家庭学生施测,了解他们的抗逆力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并结合量表反应的问题对学生及时回访。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联系,了解学生在班级及家庭中的表现。针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主动建立起与其父(母)亲及其他监护人之间的联系,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结构及成长历程。最后,将搜集到的资料存入单亲学生成长档案手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