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作者: 乔麟婷摘要: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变量之一。从个体、学校及家庭三个方面归纳出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并从个体、教师及父母三个角度阐述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提供了多种途径,对于提升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及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6-0010-06
一、引言
2021年教育部出台“双减” 政策,致力于减轻小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之所以课外学业负担重,很多是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投入不够和学习拖延等问题。学业问题会引发家长的教育焦虑,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系列情绪和行为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1]。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能帮助个体积极面对学业问题,增强其学习信心,提升学习成绩[2]。
学业自我效能感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指个体在学业领域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项学业任务的主观判断[3]。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业表现有密切关系。具体而言,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这为其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奠定了基础。他们所形成的有关自己能力强的信念也会驱使其更加努力地学习,从而提高其学习投入;与其相反,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中对自己缺乏自信,这会降低其学习投入,导致学习拖延[4]。此外,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还能将这种积极的情感泛化到生活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从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生命意义感和生活满意度等[5-6]。
回顾现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间变量作用于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的同时,其本身也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然而,目前研究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时大多借用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四种影响因素,鲜有人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因此,本文汇总了近几年关于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类,并阐述了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在教育中的应用,以期能够阐明提升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多种途径,为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及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实践上的指导。
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相关因素
学业自我效能感源于个体对自身的判断与信念,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3]。已有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从个体的角度进行探究,发现个体的心理品质和个人情绪都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有着密切的关系[7-8]。
1.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指人在知、情、意过程中展现出的性格和品质等特征。其中,积极的性格和良好的特质能正向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国外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积极教育引擎模型(the engine model of positive schooling)发现,积极的性格与高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9]。拥有积极乐观性格的学生在学业上也持相应的积极态度,他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更容易从学习中体验到满足与成功,获得信心,从而学业自我效能感随之提高。
在个人特质方面,研究者发现,青少年的自尊可以正向预测其学业自我效能感[10];毅力可以通过提升中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正向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8];自我控制力也与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11]。拥有这些良好特质的学生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习专注力更强。同时,他们有更强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这使他们在学业上不怕困难,勇于克服挫折,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这也有助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产生。
2.情绪
个体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状态伴随着个体的行为活动。青少年情绪调节可以通过影响自我效能感影响其学业表现[7]。小学高年级学生负性情绪越强,如孤独感,其学业自我效能感越低,学习拖延的程度也就越高[12];而主观幸福感这一积极情绪越高,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也相应更强,在学习中更加自信[11]。在面对学业压力时,个体的消极情绪会迁移到其对待学业的态度上,而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那些拥有积极情绪的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应对学业问题,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学业自我效能感随之提升。
3.学习动机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不再只关注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更加重视其个人能力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学习动机领域的能力观以及成就目标定向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13-14]。能力观是指个体对自身智力和能力是否可变的认知或信念,可分为能力实体观和能力增长观。持有不同能力观的个体倾向于给自身设置不同的成就目标,通过影响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其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4,15]。具体来说,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会更倾向于设定表现目标,过度在意成绩而非学习本身。一旦失败,就会感到焦虑和恐慌,这种挫败感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使其学业自我效能感降低,在学业上表现更加消极。而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往往会给自己设置掌握目标,他们致力于发展自己的能力,不害怕遇见困难,也不怕犯错。即使失败,也能更加积极地进行归因,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有着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拥有较高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二)学校因素
个体的成长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自身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前人研究发现,学校氛围、学校课余活动和教师的影响都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的联系。
1.学校氛围
学校作为青少年所处的重要环境,其氛围能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活动。在一项关于学校氛围与青少年社会和情感健康的纵向关系研究中发现,组织性和纪律性更强的学校,学生往往会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良好的学校氛围对中小学生有着熏陶和约束作用,能够促进个体的学业表现,增强其学业自我效能感[16]。
同伴关系也是学校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同伴关系在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抑郁症之间起到调节作用,个体与同学之间良好的关系可以营造出一种轻松协作的氛围,使青少年感受到被接受和支持;相反,糟糕的同伴关系会造成一种竞争和敌对的气氛,无形中增加其心理压力,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容易打击个体的自信,使其情绪持续低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17]。此外,同伴关系还能通过影响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预测其学习参与度[18]。当个体在学校遇到学业问题时,同学的鼓励与陪伴能增加其自信,使其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因此学业自我效能感随之升高。
2.学校课余活动
学校课余活动可分为发展闲暇活动和娱乐闲暇活动。发展闲暇活动是指发展个体某项能力的活动,如运动、艺术、阅读等;娱乐闲暇活动是指放松身心的活动,如上网、看电视、打游戏等。徐晟[19]在研究闲暇活动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时发现,无论是在上学日还是周末,适度时长的发展性闲暇活动都能有效降低青少年对学业困难的感知程度,有助于其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提高。此外,发展闲暇活动能发展青少年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使其更认可自我,增强自信。自信心也可以迁移到学业上,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其相对的是,在上学日进行娱乐闲暇活动会增加青少年学业自感困难程度,显著降低其学业自我效能感。并且,相比发展闲暇活动,娱乐闲暇活动会降低青少年的思维活跃度,使其较少进行深入思考,只是获得即刻满足,从而使其产生依赖性。由此,学习时更容易感觉到困难,难以坚持与付出,导致个体学业表现较差,久而久之就对自己丧失信心,学业自我效能感自然慢慢降低。
3.教师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心中权威的象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往研究显示,学校里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风格及教师支持都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很大的联系。
在师生关系方面,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生的自我效能,从而提升其学业成绩[20-21]。师生关系融洽能给学生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师支持方面,李维[22]指出,相比父母支持、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在增加初中生学习投入方面发挥着更有效的作用。感知到较高教师支持的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往往更高,其学业表现也往往更好,例如,学生的学业投入和参与增加,学业成绩提升,学业倦怠减轻[23-26]。教师能给予学生学业上的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能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业上遇到的实际问题,降低学生学业上的感知困难;教师情感上的支持能使学生感受到关心与鼓励,更加相信自己能完成学习任务,形成更强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也是个体最开始接受教育的地方[27]。众多研究发现,在家庭中,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及教育卷入都有助于孩子自信的形成、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从而促进孩子的学业发展。
1.父母教养方式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起着引导作用,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龚沁宜和曹华[27]在研究中发现,积极的教养方式能正向预测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问题解决技能。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能给孩子信任与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有足够的安全感去面对未知的挑战。另外,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还有利于发展积极的亲子关系,其中良好的亲子沟通能促进孩子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28]。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当孩子爱的需要满足之后,他们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
相应地,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会降低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29]。当个体面对学业任务时,会持有悲观消极的态度,不相信自身的能力,难以面对挫折和挑战。而当学生在学业上缺乏自信时,就会试图从其他方面寻求安慰,但此时他们的身心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就可能会导致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出现[1]。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甚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30]。父母过度的心理和行为控制也会限制孩子的自主性发展,降低孩子的自我评价,其学业自我效能感自然降低[31]。
2.父母教育卷入
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学业的卷入不仅能够通过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正向影响子女对学习的看法和生活满意度,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业表现,比如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成就和阅读水平[6,32-33]。
此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能对其子女产生影响。郭筱琳、何苏日那和秦欢等[34]在研究中发现,亲子之间感知教育期望差异能够通过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作用于小学生的情感幸福感。与此同时,国外有研究指出,高中生感知家庭学业期望也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考试焦虑[35]。
父母的教育卷入能给予孩子更多支持,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降低孩子对学业的消极情绪及学业感知困难,以此能提升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但父母过高的教育期望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导致其在学习时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三、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教育中的应用
如上文所述,学业自我效能感有很多影响因素,可以正向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表现及心理健康。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其学业成就及心理健康水平。根据上文所总结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个体、教师及父母三个角度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