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少年,在我心里

作者: 王钰璇

关键词:性别角色刻板观念;表达方式;高一年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9-0028-04

【活动背景】

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指人们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形成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或信念,受到家庭、社会期望、大众传播媒介和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个体内部认同机制的作用。性别角色刻板观念会影响人们对玩具、课程、职业等的选择,也会影响家庭和个体的身心健康。

中国社会中存在大量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如认为男生意志坚强,直爽大方,支配感强;认为女生温柔敏感,整洁文静,善于表达,等等。高一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和角色期待中长大,渐渐地也会形成这样的刻板观念:“我是男生,我本来就不温柔”“我是女生,我不热情是应该的”“我是男生,我适合物理学科”“我是女生,我适合学历史学科”……这样的刻板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选择。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存在,学会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面对与大众期待不一样的自己或者别人,将自身的发展追求立足于优秀的品质而不是某个性别“应该”有的品质,打破无形的束缚。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认识到个体角色表达的不一致性,理解并意识到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将品质本身的优劣作为是否追求的归因。

2.情感目标:以更包容开放的多样化态度面对自己或他人的性别表达,不带偏见。

3.技能目标: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表达观念,学会用合理的表达方式与自己和他人相处。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想法和选择的影响,尊重他人性别表达的不同。

难点:根据品质本身的优劣选择是否追求,不归因于性别;以包容开放的多样化观念与自己和他人相处。

【活动方法】

活动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活动准备】

1.课件PPT、纸笔(每人一份)。

2.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片十张,插入PPT中;歌曲《玫瑰少年》MV;网络视频《吃个桃桃》;演员吴京采访视频。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物品园

上课前的课间,用教室多媒体屏幕呈现蔡依林歌曲《玫瑰少年》MV中第14秒截图画面,正式打铃后切换至PPT。

师导入:课间老师给大家呈现了一个画面,同学们可以在心里思考一下:你看见了什么?刚才老师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发现教室里东西很多,包括课桌、课椅、橡皮擦、各种颜色的笔……同学们每天都见到它们,应该已经很熟悉了。有没有同学产生过创造性的想法:如果物品有性别,那他们是什么性别?让我们试着想想!

规则:教师依次呈现10张图片,分别为课桌、墨绿色、雪花、阴天、橡皮擦、篮球等。每张随机抽取1名学生判断物品的性别并说明原因。教师在黑板画出男女区域,同步总结学生的表达,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生1:(关于课桌)男性!很可靠又能抗压的感觉。

生2:(关于墨绿色)女性,很优雅的样子。

生3:(关于雪花)女性吧,因为它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又感觉很脆弱。

生4:(关于阴天)我觉得是男性,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生5:(关于橡皮擦)女性,小巧可爱。

生6:(关于篮球)肯定是男性!我们班就是男的打篮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有理有据。大家仔细看看对性别的判定理由,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好像我们对于性别的划分是有一定模式的!这叫作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是我们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对男女两性角色和行为的固有认知和信念。有同学认为雪花漂亮,所以是女性,那如果老师问你:这朵同样漂亮的玫瑰花是一个男性,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征?

展示课程主题:玫瑰少年,在我心里。

设计意图:课间以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上课后由游戏引入,通过总结学生使用关键词来引导其关注对不同性别特征描述的倾向性。

二、物品园的玫瑰花

(一)玫瑰的模样

师:如果这朵玫瑰花是一名男性,他会是什么样的?

生1:漂亮的!

生2:很浪漫,很热情的!

生3:很花心、多情的!

生4:很“娘”的!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都是大家对于这位“玫瑰少年”模样的想象,如果你身边有人是这样的,你会怎么与他相处?

生1:正常相处。

生2:我选择不相处……

师: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选择,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位玫瑰花一样的男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听听它描述的“玫瑰少年”是什么样的。

(二)玫瑰少年的模样

歌曲《玫瑰少年》MV欣赏(至2分28秒处即可),结束后再次呈现课间画面。

师:同学们认为歌里的玫瑰少年是什么样的?

生:是不是很像女孩子?

师:对,也不对,其实玫瑰少年这个词汇最早源自一部法国影片,指行为想法偏女性化的男性。

生:他们是同性恋吗?

师:这两个群体不是完全重叠的,如果从心理角度划分,我们的性别除了男生、女生,还会有跨性别者、无性别者、双性别者等,但这不代表他们的性取向一定是某个类别。即便是性取向不同的群体,也仅仅取向不同而已。

展示并截取歌词:多少无知罪行事过不境迁,永志不忘纪念往事不如烟。

师:《玫瑰少年》源于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叶永志的故事。

PPT展示:叶永志是中国台湾的一名初中生,从小就喜欢做女孩子做的事。小学三年级的妈妈甚至为此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但医生认为叶永志很正常,于是妈妈决定让他自由发展。他喜欢笑,喜欢吃零食,书包里永远会带零食;他热爱唱歌,坚持参加合唱团;喜欢做饭,很会照顾妈妈;生活常识懂得很多,但功课不太好……

师:同学们觉得叶永志是什么样的人?

生:他就是一个正常的人!感觉很温柔。

师:那大家会愿意跟他做同学吗?

生:我愿意!他有零食,做我同桌吧!

师:老师非常高兴看到大家这么热情地接纳他,但是很遗憾,当时他的周围缺少像同学们这样的小伙伴。

PPT展示:平时他会被男生嘲笑“娘娘腔”,会有人在厕所脱掉他的裤子检查他是不是女生,会强迫他代写作业。2000年4月20日,叶永志在音乐课下课前五分钟去厕所,一直未归,随后被发现倒在厕所里,学校在保健室处理后送往医院。21日凌晨,叶永志抢救无效后身亡。

师:叶永志到底为何去世,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他的确因为自己与大众认知不同的性别表达遭受到不平等的言语甚至是行为对待。在事件发生后,台湾颁布《性别平等教育法》,规定“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别、性倾向、性别特质或性别认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别之对待”。

过渡语:周围人对叶永志的不认同来自他“不像个男生”,他很“娘”。那么同学们,男生“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者说每个性别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词汇?

设计意图:通过对玫瑰花的刻板印象认知引入玫瑰少年叶永志的案例,借此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对性别表达的刻板印象,由案例中的过激行为引起学生的思考。

三、物品园的玫瑰花“应该”有的模样

(一)“娘娘腔”与“女汉子”

师:其实对于性别表达的“错位”,男生和女生都存在一些固定的形容词,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男生的“娘娘腔”“娘炮”。那我们会怎么形容一个生活中像男孩子的女生呢?

生1:假小子。

生2:女汉子。

师:是的,同学们一下子就能反应过来,但是大家有没有发觉,好像大家对于“娘娘腔”和“女汉子”的接纳度不太一样。

生:是的,还有好多女明星给自己树立“女汉子”人设来吸粉呢!

师:那为什么男生不会给自己树立“娘娘腔”人设?

生:觉得这样不好吧,也不讨喜,显得自己很弱!

师:所以我们可能更多觉得,在社会语境中“女汉子”的褒义更多,“娘娘腔”的贬义更多,因此男生普遍不愿意被人说“娘”。但同学们,“娘”这个词原本是什么意思?

生:是妈妈、母亲。

师:是的,那妈妈和母亲是怎样的角色?

生1:是伟大的。

生2:无私奉献。

生3:吃苦耐劳,又温柔体贴。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但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光辉形象的词,现在被用于贬低男性。男性自己被这个词形容时,也觉得是一份侮辱。是不是我们对于不同性别“应该”有的样子产生了错误理解,进而导致这个误差的产生呢?

(二)“吃个桃桃”

播放网络视频《吃个桃桃》。

师:老师观察到,同学们反应似乎很大。大家对于这个视频是什么看法?会喜欢这样的人吗?

生1:不喜欢,听着声音就受不了,太做作了!

生2:不喜欢,好装!

生3:我也不喜欢,他明明是个男生,为什么要这么打扮,这么说话,这么吃东西!

师:怎么?

生3:就是很故意地在往“清纯”人设上面去靠,我觉得这很假。而且我看过他的其他视频,他不是这样一个人,就是故意博眼球赚流量。

师:所以你不喜欢的原因是他为获得利益刻意伪装自己,改变原有的样子博取关注,是吗?

生3:是的。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不喜欢的原因,不管是从声音角度,还是肢体动作、穿着打扮角度,更多源自他的故意、伪装、哗众取宠和虚假刻意,对吗?仔细想想看,我们到底是讨厌他“娘”,还是讨厌这些不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思考我们真实讨厌的是什么

视频:吴京采访中看到一个男子团体的照片,问主持:“这是男的女的?”

师:吴京是不是很讨厌“娘炮”?

生:是吧,他的《战狼》那么猛!

师:当我们提到讨厌一个人很“娘”的时候,到底是在讨厌什么呢?假设有这样一个“娘娘腔”,他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爱谈论是非,爱乱说八卦;他不爱运动,还看不上运动的人,一点太阳晒不得;他跟同伴聚会时精心打扮,以至于老是迟到;他总是逃避小组任务,自己一点事情不做还要抢功。这样的人你喜欢吗?

生:别,我不喜欢,别来沾边儿!

师:那同学们,这样的特质放在一名真正的女性身上,你会喜欢吗?

生:我也不喜欢!

师:是的,大家会发现,即便这些特征来自一名真正的女性,而不是一名“娘娘腔”的男性,你仍旧会感到不适。因为其中包含的搬弄是非、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责任心、骄傲自大这些特征,并不会因为不同的性别载体而有所不同,品质不分性别。另外,同学们也可以想一下,你周围的女性都是这么“娘”吗?她们是“娘”刻板印象的来源,但她们本人也许都不符合这个刻板印象身上的特点。

PPT:吴京在后续采访中也说道:“我觉得衡量一个男人的标准,应该是他的气质、责任、担当。”当然,这个标准可以来自各种气质、类型的男孩,不见得一定代表糙爷们儿才是男人。

师:按照这个内容评价叶永志,我们会发现他友善地对待他人,在家也能照顾妈妈,体恤心疼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愿意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虽然他没有“粗糙”的外表,难道他就不算是一个男人了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