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开场 量化评估 例外探索 小步行动
作者: 沈丹萍摘要: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的短期心理治疗技术。从焦点解决的基本理念即充分尊重来访者、聚焦正向、例外与奇迹、行动一小步、尊重与合作出发,设计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辅导方案:“正向开场 问题简述”—“量化评估 建构目标”—“例外探索 发现资源”—“小步行动 目标达成”。以此为来访学生营造正向化的氛围,描述“看得见”的未来,发现可执行的改变,达成理想中的目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为自己赋能。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入学适应不良;量化评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9-0032-05
一、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基本理念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olut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由Steve de Shazer和其夫人Insoo Kim Berg及他们的同事共同发展起来的。SFBT将对过去的失误与问题的强调减至最低,重视当事人的优势与之前的成功经验,可谓“以胜任能力为基础的模式”。
SFBT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的短期心理治疗技术,强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求问题的原因,因为人会被过去影响,但不会被过去决定,一味地寻找原因有时会陷入无望的循环。其基本理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充分尊重来访者
传统的心理咨询方法通常强调问题产生的原因,试图从问题的根源来解决,而SFBT则关注尊重来访者自身的力量,协助来访者意识到自身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
在实际咨询中,咨询师不教给来访者应该做什么,而是协助来访者探索自身的资源和力量,尊重其对问题的看法,并一起制定咨询目标。
(二)聚焦正向短程的魅力
SFBT关注来访者自身的积极力量:强调来访者的成功经验,而不是失败经历;强调来访者的积极资源,而不是挖掘来访者的缺陷;强调来访者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局限性;强调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问题产生的原因。咨询师带领来访者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从来访者自身的资源挖掘问题解决之道。
SFBT通过与来访者讨论理想的未来,增强来访者对自身现实的掌控感及对生活的信心,促使来访者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理想的未来是可以创造的。减少对问题产生原因的探究,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问题解决的构建上,从而SFBT大大减少了咨询的时间。由此短程成为SFBT的独特魅力。
(三)例外与奇迹力量的来源
SFBT认为,来访者自身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找到自身的力量,例外和奇迹就是发现来访者力量的方法。SFBT认为,人不可能总是处于问题情境中,总会有例外存在。例外指问题不发生,或者问题发生的次数少,或者问题严重程度低的情境。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找到问题情境的例外,由此来访者看到自身的力量和资源,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心,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奇迹指来访者想象未来问题不存在或者已经解决之后的情境。通过对奇迹情境的详细描述,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发现自身解决问题情境的资源,为解决问题带来希望。通过发现奇迹,来访者可以看到现实改变的可能性,看到希望。
(四)小改变引发大改变
SFBT咨询师会鼓励来访者去做任何能带来改变和影响的事情,即使它所带来的影响与改变很细小。SFBT的重点是做出小改变,而不是大动作。小改变可以增强来访者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动机,如果这个小改变是来访者曾经发生过的成功例外,那么来访者做出小改变的可能性更高,行动起来更容易。重视来访者的小改变,当看到来访者出现改变,即使只是微小的,咨询师都要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因为只要小改变持续发生,就会引发其他小改变的发生,最终带来重大的结构性的改变。从小改变到大改变的过程,可以使来访者一直保持信心,同时对来访者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破坏最小。
(五)尊重与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桥梁
SFBT认为,来访者是自己生命的专家。在来访者面对问题时,来访者其实已经具有解决问题的行为,只是来访者自身没有意识到。所以咨询师的任务是协助者和引导者,以不理解和好奇的态度倾听,引发来访者更多的讨论,引导来访者依靠自身的力量构建问题情境的解决方法。因此,咨询师与来访者是尊重与合作的关系。
二、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实践运用
(一)正向开场 问题简述
简短的社交开场可以使来访者感到放松,同时咨询师也会对辅导的流程做简单的解释,以得到来访者的理解。在对问题描述时,咨询师会试图了解来访者对问题的理解、问题对来访者的影响,来访者是如何处理问题等,这些都是个人与问题之间的互动。同时咨询师还会了解目前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是来访者在意和困扰的。在来访者描述的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尽快找到来访者的正向之处,营造正向的辅导氛围。
学期初,我接待了一位入学适应不良的新生小A,采用SFBT进行辅导。具体辅导过程如下。
小A:我现在感觉好难受,很想哭,在教室里完全待不下去。
心理教师:你可以具体说说吗?
小A :我是外地的,第一次住校,特别想爸妈,想回家,想念以前的朋友。
心理教师:第一次住校就能到这么远的地方来,你真是太勇敢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小A:其实我也挣扎过、犹豫过,但是听说这边学习氛围好,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才来的。
心理教师:看来你还是热爱学习的同学呢!其实第一次住校,还是离家这么远的地方,想家是正常的。别说你了,本地的同学也有很多想家的。
小A:真的吗?我还以为就我这样呢!可是像我这样难受的应该只有我一个人吧?
心理教师: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小A:我难受的时候,会感觉呼吸压抑,喘不过气来,特别想哭。上课的时候我努力压制着,有时候实在压抑不住了,我就跑出去,所以我有时候大半节课都在医务室待着。大部分的课我都不在状态,完全听不进去。
心理教师:还有吗?
小A:我经常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来学校看我,但是妈妈也要上班,不可能一直接我电话。有时打不通妈妈电话,我就更难受了。而且妈妈最多一星期来学校一次,我要求她好久她才来。
心理教师:嗯,在难受的时候会感觉压抑,呼吸困难,想要哭泣,希望妈妈能够经常来看自己。
小A:是的,一天下来基本没有不难受的时候,我担心自己是不是患上抑郁症了。老师,我是不是抑郁症?
心理教师:第一次离家会难受,难受的时候会特别想哭,这是正常的表现。每个人难受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抑郁的表现,这是抑郁状态,很多人都会遇到的。
小A:那我就放心了,我怕自己得了抑郁症。
通过这段对话,来访者具体描述了自己遇到的问题:入学适应不良。来访者在描述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心理教师多次采用正常化技术。一般来说,来访者描述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许多人都可能碰到;来访者囿于自身问题而无法客观地看待,可能会将问题扩大化或者片面化。该案例中的来访者正是如此,由于情绪低落,他担心自己不正常,甚至怀疑自己是抑郁症。心理教师告诉来访者,想家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情况,由于现实原因出现情绪低落也是正常现象,从而缓解了来访者的焦虑情绪。并且,在正向开场中,心理教师抓住来访者第一次住校就在外地,对其进行赞赏鼓励,有助于营造轻松正向的辅导氛围。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来访者在难受的时候会寻找母亲的安慰和帮助,这是资源,可以成为后期辅导中的赋能因素。
(二)量化评估 建构目标
SFBT不是以心理教师认为来访者所需要改变的方向为目标,而是心理教师帮助来访者澄清,当问题情境解决时所希望的美好愿景是怎样的。具体探讨来访者希望发生的改变,可以引发来访者的内在行动力,并随之发展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心理教师引导来访者在多个目标中有所聚焦,构建具体可行的、个人能力范围之内的、当下即可实施的行动规划。
量化评估,即刻度化技术,能协助咨访双方对抽象概念进行更详细直观的描述。利用数值,来访者可以对自己的感受、难以描述的概念进行更为清晰具体地了解和体悟。心理教师通过对辅导目标、来访者当前所处阶段、可以进步的空间等进行刻度化询问,协助来访者理清自身思路,有利于辅导的推进。
典型的问句:(询问来访者当前的状态)在0~10的量尺上,1指最糟糕的情况,10指最理想的状态,你现在在哪个位置上;(询问来访者的辅导目标)通过辅导,你希望自己达到几分。
具体辅导过程如下:
小A:我希望能够快点适应初中的生活,改变目前的状态。
心理教师:你说改变目前的状态,那么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呢?
小A:(沉默)具体我也说不好。
心理教师:假设初中生活适应得很糟糕是1分,适应得非常好是10分,你觉得你现在是几分呢?
小A:2分吧。
心理教师:那你觉得10分的状态是怎样的?
小A: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心情很好,轻松自在,有很好的朋友,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心理教师:那你的目标是几分呢?
小A:能达到7分就可以了。
心理教师:那7分的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呢?
小A:心情不像现在这么压抑,可以开心起来。可以偶尔想念爸爸妈妈,但是不一直沉浸其中,不能一想家就哭。可以交到几个知心朋友,学习上也能认真投入。
心理教师:真好!知道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的状态,你已经勇敢地朝目标迈出第一步了!
通过量化评估,来访者对当前的状态及目标状态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描述。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来访者清晰地看到自己当前的位置、目标的位置,以及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咨询师将改变的空间呈现在来访者眼前,给予来访者行动的信心和动力。量化评估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比如在下次来访时,可以使用简单的问句:“同样还是1~10分,那么今天你是几分呢?”这样就可以快速了解来访者当下的状态,对上次的辅导及之后来访者的行动做出大致的评估。并且量化评估方便使用,当你在校园遇到来访者时都可以询问,来访者也乐意用这种方式与心理教师沟通,因为这是他人不知道的密码。就算与他人分享,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隐私。
量化评估并非设计评估某个标准规范,也不表示“异常”或“正常”状态,而是一种内在评估。每个来访者对2分的感觉都不同,我们无法理解这一分值代表的真正意义,但是我们都知道2分一定比1分好,2分一定没有3分好。通过每次辅导中分值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来访者的改变。
(三)例外探索 发现资源
SFBT相信,没有一件事情都是负面的,凡问题皆有例外。任何小小的成功经验可能会与目标联结,成为解决问题的基石。例外的存在,可以使来访者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从而有意识地运用例外,慢慢远离问题情境。当来访者发现自身的能量和资源时,会对改变的可能性提高信心,从而信任并支持自己在改变的道路上一直前进。
具体的辅导过程如下:
小A:我现在很少去食堂吃饭,害怕食堂里乱哄哄的声音。
心理教师:你刚才说很少去食堂,那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的呢?
小A:我实在不想吃家里带来的零食了,其实食堂的菜还是挺好吃的!
心理教师:看来虽然讨厌食堂的乱哄哄,但是饭菜还是给了你不错的体验!有没有哪次让你感觉去食堂舒服点呢?
小A:(沉默,思考)有。那次我的前桌没和她的朋友一起,于是叫我一起吃饭。我不好意思拒绝,就一起去了。那次排队和吃饭的时候,两个人一直在聊天,我也没注意周围吵不吵,感觉一下子吃饭时间就过去了。
心理教师:这真是很好的体验啊!通过这件事情,你感觉可以怎么做能够使自己自如地去食堂呢?
小A:或许我该主动地邀请同学跟我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