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疗法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 马淑芬
摘要:以绘画疗法为主要研究主题,分析了绘画疗法对初中生的适用性,总结了绘画疗法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提出绘画疗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旨在探讨绘画疗法应用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助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绘画疗法;心理课程;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3)32-0070-04
迈入初中,开始成熟的生命梦想飞扬,本想让辉煌的青春诠释阳光,让阳光的温暖洒满希望,让希望的焰火点燃梦想……然而,谁说十三四岁的天空没有悲伤?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变化,让初中的学生犹如夏日的天气,说变就变,前一刻钟还晴空万里,马上可能就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如何在这身心急剧发展的青春期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帮助,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是所有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绘画疗法对初中生的适用性
绘画疗法(Painting Therapy)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一种方法,以心理投射理论和大脑偏侧化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非言语工具的象征方式及绘画的方式表达潜意识中的冲突、问题,宣泄不良的情绪,从而达到改善或治愈的目的。
(一)绘画疗法因其趣味性、隐蔽性特别适合初中生
一般的活动都是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分享交流,这对于一些不擅长表达或性格比较内向腼腆的学生存在一定的障碍。绘画疗法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颜料,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不受学生性格、口头表达能力等的影响,所以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青睐。
相比传统的语言交流,绘画疗法还有一大特点,即隐蔽性。青少年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往往比成年人更难以启齿,更不愿意主动倾诉,还可能会有较强的“病耻感”,害怕被老师和同学发现自己不对劲。而绘画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防御心理,在绘画的过程中表达潜意识中的冲突,对学生来说既安全又隐蔽,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二)绘画疗法因操作的简便性易于在学校广泛应用
绘画疗法所需工具简便,操作简单易行。工具方面,一般只需要纸张和彩色笔。对学生的技能几乎没有要求,能握笔、能涂鸦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所需的场地也很普通,只要有桌子的地方就可以。相比沙盘治疗、戏剧治疗来说,难度更低,学生参与度也更高,方便应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绘画的过程起到了疗愈的作用
绘画创作可以满足人的五大需要:符号游戏的需要、幻想补偿的需要、排解释放压抑和紧张的需要、自我确证的需要及自我陶醉的需要,而且可以通过虚构和幻想(补偿)唤起对抗心理隐患的力量,通过宣泄与诉说来获取排泄释放压抑和紧张情绪的功能。根据大脑偏侧化理论,绘画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绪,使个体知、情、意趋于协调。所以绘画的过程本身就是疗愈的过程,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宣泄了不良情绪,通过系列绘画达到心理自助、重构认知等作用,非常适用于可塑性强、时间并不充裕的初中生。
二、绘画疗法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以画为辅,评估学生心理状况
随着社会各界对校园心理越来越重视,心理普测也变得越来越规范和频繁,但是由于每次测评使用的问卷大同小异,以至于每年参加测评时学生对问卷太过熟悉,影响了测评的效度。这时,对于通过统一测评筛查出来的预警学生,我们在访谈时通常会辅以绘画分析,因为绘画更接近人的潜意识,比起答题,更容易打破学生的防御心理。
心理教师一般会让学生画两幅画:我的自画像、房—树—人。然后结合两幅画和学生进行沟通,如配色鲜艳灿烂、笔触坚强有力一般代表自信心强、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完善,这样的学生相对来说危机较小;如笔触较轻、色调沉闷灰暗往往表示自我认可度低、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这样的学生相对来说危机系数比较大。
(二)以画入课,开设绘画心理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提倡以“体验式”教学为主,防止学科化、教条化,绘画是学生在心理课上进行心理体验的绝佳途径。通常一节绘画心理课包含六个环节:意境放松、谈论主题、主题绘画、分享提问、音乐冥想、课后延伸。绘画心理课适用于认识自己、人际交往、情绪调控、挫折教育等主题,适用范围较广,可复制性强。
例如在“给烦恼调焦”这节课中,教师先出示“盗梦空间鸡冠版”,让学生明白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给烦恼调焦,让烦恼对我们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盗梦空间奶牛版”(如图1所示)。图1的斑点代表的是“你的烦恼”,指导语为“假设你手上有一个可以无限调远的镜头,尝试给你的烦恼调焦,让它变得越来越小”。图2、图3、图4是三位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品。
学生创设作品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如图2,第1幅图的斑点代表我们的烦恼,这时烦恼占据了我们画面的将近80%。第2幅图把镜头拉远后,看到的是一头奶牛的全貌,这时斑点占据了画面的20%左右。第3 幅图继续调焦,发现这原来是一张明信片。第4幅图继续调焦,这张明信片只是某个百货公司的广告……最后第9幅图是地球。这时斑点在哪里?斑点还存在,但是斑点已经变得非常小,小到不足以带给我们什么影响。通过这种体验式的主题绘画活动,引导学生们领悟到:心宽了,烦恼就变小了。
(三)以画为媒,开展绘画心理团体辅导
绘画疗法特别适用于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和改善不良情绪的团体辅导,因为在绘画的过程中,组员的情绪得到宣泄,而接力画、小组绘画及分享作品的过程能够打破人际僵局,有效促进人际交流。
在团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主题绘画。例如在团体暖身阶段,可以设计欣赏绘画作品、涂鸦等不需要组员思考、参与太多的主题绘画。在团体转换阶段,可以安排我的自画像、房—树—人、他人眼中的我等主题绘画,帮助组员进一步认识自己,同时也有利于组员融入集体,建立团队关系。团体工作阶段主要的目的是让组员宣泄情绪,重构认知,这时可以安排雨中人、接力画、小组绘画、鱼家庭动态图、DAS等主题,组员从绘画和分享中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角色,形成新的认知系统。在团体结束阶段,可以安排送别画、我的未来、我的梦想等带有一定张力的主题绘画,让组员巩固所学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以画疏导,融入个案心理辅导
有些来访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这时可以拿出颜色笔和彩色纸,让来访学生挑选任意喜欢的颜色主题作画或者涂鸦,心理老师再围绕作品与来访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融入绘画疗法的个案辅导。这个方式总带给人意外的惊喜。
以一位成绩骤然下降的八年级女生为例,每次心理辅导时心理老师都会建议她绘画。一次心理老师建议她画“我的家”,不一会儿,学生的作品就诞生了,如图5所示。
心理老师:画中的女孩看起来有点孤单?
学生:是的,但是后面的房子是她的家。
心理老师:好像没看到她的父母?
学生:她爸妈在房子里面。这个女孩曾经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但是她渐渐长大了,叛逆了,想要离家出走……不过幸运的是,她已经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被恶魔蒙住了双眼,现在她准备回去找她父母了……
实际上,这个女孩代表的就是她自己,随着辅导的深入,来访学生借助绘画的力量重构了自己的认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以画带动,开展绘画心理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常见的形式,活动的开展一般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自助能力为目的。相比个案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课堂,心理活动最大的优势是受益人数较多,影响范围较大,绘画疗法也能很好地融入校园心理活动中。
2021年的心理活动月中,我们开展了以“你好,青春”为主题的心理漫画活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进入青春期后遇到的坎坷、挫折、烦恼(如与父母日渐疏离,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学习科目增多,异性交往困惑,缺乏目标,心灵空虚等),你是怎样一步步地调适、化解这些烦恼的呢?请在四宫格内创作4幅漫画作品,表达你是如何调适、化解青春期遇到的烦恼的。
类似这种融合了绘画和心理的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有效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其提供了较好的发挥特长的舞台。在获奖的学生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是成绩比较落后、平时较少受到关注和肯定的学生,通过表彰获奖学生、展示获奖作品,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大大的提升。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此类活动,提高了学生转化信念、积极看待问题的能力,有效帮助了学生挖掘正面资源,提高心理自助能力。
三、绘画疗法应用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四点建议
(一)尊重作者,不野蛮分析
所有表达性艺术治疗在运用时一定要切记:最终的解释权归作者所有。同样是一朵白云,有的学生认为这朵白云是他画中美好的点缀,代表着他向往未来的心情;有的学生可能会解释说,这是暴风雨的前奏,即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心情非常焦虑。所以,心理老师在与学生就作品进行交流时,一定要多问,少下定论,不作评价。
(二)重视内省,不强求分享
绘画本来是非常接近人的潜意识的一种方式,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从了解自己的认知到重构自己的认知,这一切都在他的内心悄然发生,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可能不愿表达出来。心理老师在引导时,可以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如:画中的你和现实的你有什么不一样?画中有哪些让你不太舒服的地方?雨中的这个人要怎么做才可以抵御这么强烈的暴风雨?随后老师提出,建议学生认真思考这些问题,请愿意分享的学生起来分享。
(三)强调过程,不计较绘画功底
绘画疗法的使用,最重要的是画者在绘画过程中和画完以后的感受、体验、感悟。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自己的绘画技巧不好,不敢画。每次使用绘画疗法之前,心理老师都有必要向学生强调:这不是美术课,不必在意自己画得好不好,只需要跟随自己的内心作画就好。
(四)搭配使用,不局限一法
虽然绘画疗法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不能一刀切,心理教师应该根据活动的性质、团辅的适用性、学生的性格等选择合适的方法,必要时也可以搭配其它的心理治疗方法,以达到健全学生人格的宗旨,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马淑芬,李鹤展,邹晓波,等. 绘画疗法对初三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研究[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5):878-880.
[2]马淑芬,许晓霞. 初中“绘画心理”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5):65-67.
[3]王楠. 绘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17):98-100.
[4]丁志龙. 绘画疗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广西教育,2020(5):96-98.
[5]毛敏. 绘画疗法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新校园,2022(5):77-78.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