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

作者: 韦育森

原生家庭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0

摘要:为了解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原生家庭因素的关系,采用SCL-90对1113名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离异、重组和留守家庭学生提示阳性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29.07%、28.26%和29.73%,因子分均值分别高于全国常模0.13、0.14、0.20;单亲家庭学生提示阳性比例为18.60%,高于完整家庭学生的15.24%;中职女生提示阳性比例要明显高于男生,因子分均值高于全国常模均值0.12。这些数据表明,在中职学生中,离异、重组和留守家庭学生,特别是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建议教育的关注点适当集中于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和敌对等方面。

关键词:中职学生;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22-0014-05

一、引言

很多研究表明,处于身心发展高峰期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的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1992年至2005年间,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步增加,即心理健康水平逐步下降[2]。作为中学生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没能进入普高学习,往往会存在自我贬低的情况,因此,相对来说更容易产生自卑、自责、焦虑、逆反等,甚至引发精神方面的问题[3-4]。另外,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往往受原生家庭因素影响[5],而原生家庭情况则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6-9]。

原生家庭是指个体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家庭内部氛围、生活习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原生家庭中父母离异[10]、去世[11]、外出打工[12]等情形对孩子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已经为很多学者研究所证实。许多文献[13-15]还报道了原生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的重大影响,包括自卑、孤独、焦虑、敏感、多疑等。

为准确把握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对不同原生家庭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探索,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更有针对性地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对陕西省西安市某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84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113份,其中,男生973名,女生140名;完整家庭学生899名;离异家庭学生86名;重组家庭学生46名;留守家庭学生37名;单亲家庭学生43名;孤儿家庭学生2名。

(二)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6]是标准的心理卫生评价量表,共90道题目。症状条目评分从“无”到“严重”,分5个等级,被试依据自身状况就每个题目进行 1至5 级自评,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目前,我国各层次学校都将SCL-90广泛用于学生心理状态的评估,以判断潜在的阳性症状。

SCL-90的主要统计指标包括总分和因子分。总分为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其病情严重程度。本研究首先采用总分提示阳性症状,来研究原生家庭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阳性标准:总分超过160的提示阳性症状;严重标准:以本心理中心咨询师面谈、筛查提示需要专科医院复查的为严重标准。本文还采用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进行对比研究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SCL-90量表共包括9个因子,每个因子代表的是个体在某一方面的症状情况,而因子分可以反映出症状分布的特点。

2.原生家庭情况问卷

制作和填写原生家庭情况问卷主要是用于了解学生的原生家庭因素,分为两部分:家庭情况和兄弟姐妹情况。其中家庭情况分为六种情形:完整家庭,学生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离异家庭,指父母离异,学生与其中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家庭;重组家庭,指父母离异,学生与其中一方生活在重建家庭;留守家庭,指父母双方长期不在家行隔代监护的家庭;单亲家庭,指父母一方去世的家庭;孤儿家庭,指父母均去世的家庭。学生在填写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同时,一并填写原生家庭情况问卷。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以总分为统计指标的情况

首先,采用总分提示阳性以及面谈提示严重两种情况来研究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原生家庭学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的结果列于表1中。表1分别列出了六种不同原生家庭的测试人数、阳性人数及比例、严重人数及比例。

从表1可看出,除孤儿家庭(因样本数太少)外,完整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示阳性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家庭类型的学生,只有15.24%;而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和留守家庭学生提示阳性的比例分别达到29.07%、28.26%和29.73%,属于提示阳性比例很高的原生家庭类型。单亲家庭学生的情况则明显好于上述三种家庭的学生,但仍然高于完整家庭学生,达到18.60%。达到严重标准的比例,这五种家庭的学生情况分别是1.45%、6.98%、4.35%、8.11%以及2.33%。

分析表1结果可知,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和留守家庭学生提示阳性的比例相近,属于中职学生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生家庭类型。离异和重组家庭学生往往都经历了父母之间由矛盾重重走向家庭分裂这样一个过程,这种恶劣的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17]。留守家庭中的父母终日忙于工作而将孩子交给上一代老人照看,从而对儿童的依恋关系产生消极影响[18],进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关系[19]。虽然单亲家庭学生的父母之一因故离世,但其家庭环境相对较好,负性生活事件也不如留守儿童那么多,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这从阳性比例和严重比例上低于上述三种家庭学生能够反映出来。而单亲家庭学生的相对剥夺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11],从单亲家庭学生阳性比例和严重比例上高于完整家庭学生能够反映出来。这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和留守家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干预和疏导。

除此之外,本文还对兄弟姐妹数量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列于表2中。表2分别列出了兄弟姐妹数量为1人、2人、3人和4人及以上的测试人数、阳性人数及比例、严重人数及比例。

表2显示原生家庭孩子人数为1人、2人、3人、4人及以上的阳性比例分别为19.74%、16.38%、19.66%、17.39%,严重比例分别为3.51%、1.74%、2.56%、4.35%。可以看出不同兄弟姐妹数量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情况存在一定差别,有两个孩子的原生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本研究还对中职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对比。表3中分别列出了男女生的测试人数、阳性人数及比例、严重人数及比例。

表3显示出,不管是阳性比例还是严重比例,女生的数据都明显高出男生。男女生的阳性比例分别为16.24%和25.71%、严重比例分别为1.95%和4.29%。说明中职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如男生,这与文献[3,20-21]报道一致。文献[3]分析中职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之所以不如男生,与女生的归因风格、生理心理发展状况、保护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等因素有关。这提示我们,中职女生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了解她们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二)以因子分为统计指标的情况

这一部分考察9项因子分的情况,并与全国常模[22]进行比较,结果列于表4中。表4分别列出五类原生家庭(孤儿家庭样本数太少而未列出)、男生、女生以及全体学生的各因子分的均值(M)和标准差(SD)。

对比全国常模各因子分及标准差显示,全体学生组情况与全国常模较为接近;而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家庭及女生组明显高于全国常模,意味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与总分统计指标的情况相符。他们的9项因子分均值分别高于全国常模均值0.13、0.14、0.20、0.12。从单个因子分的均值来看,中职学生SCL-90的9项因子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恐怖、偏执、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而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家庭及女生中因子分最高的四项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敌对。

无论是从总分为统计指标,还是从因子分为统计指标来看,中职学生中离异、重组、留守家庭学生,特别是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提示我们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筛查疏导时,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对非完整家庭学生,特别是非完整家庭女生的关注。其关注点可以适当地集中于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和敌对等方面。

四、总结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随机对在校中职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在考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与原生家庭因素的关系。总分和因子分两个统计指标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低的是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和留守家庭这三类原生家庭的学生;单亲家庭和完整家庭学生明显好于这三类原生家庭的学生;而有两个孩子的原生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同时还得到了中职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如男生的结论;而学生心理健康最需要关注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和敌对等方面。研究结果无论对中职学校教师的管理、教书育人工作,还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全球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J].上海教育科研,2020(3):61.

[2]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09,41(1):69-78.

[3]陈红彪,陆桂华.中职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及管理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16-217.

[4]马力.当代中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路径[J].山西青年,2021(7):157-158.

[5]杨泽宇.原生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分析报告[J].中国民商,2018(1):261-262.

[6]张长路,高倩. 基于原生家庭视角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37(2):37-40.

[7]宋瑞华,周晓东,李丁,等. 单亲家庭儿童童年期创伤经历及行为问题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1):1740-1741,1742.

[8]陈小佳.单亲家庭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对策[J].科教导刊,2021(10):165-167,174.

[9]林洵怡,桑标.离异家庭儿童发展性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31(1):163-165,180.

[10]熊猛,马建平,叶一舵.相对剥夺感对离异家庭儿童抑郁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3):523-527.

[11]熊猛,刘若瑾,叶一舵.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2021,53(1):67-80.

[12]何峻松.高校留守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现代城市,2020,2(15):53-56.

[13]龚嘉丽. 基于原生家庭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对策分析[J].心理月刊,2021,16(1):210-211.

[14]杨浦,吴思琪,游利平,等. 原生家庭环境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症状的调查[J].心理月刊,2021,16(13):28-29.

[15]徐晓丹.浅谈原生家庭影响下子女偏激心理和行为的成因及疏导对策[J].科教导刊,2020(3):26-27.

[16]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精神疾病杂志,1986(5):260-263.

[17]张一红.浅析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黑河学刊,2021(2):71-73.

[18]刘宝宝,郭丽,卢婷,等.早年留守经历对青春期流动儿童依恋关系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3):334-337.

[19]韩黎,袁纪玮,龙艳.苔花盛开如牡丹?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2):266-274.

[20]徐博兰,闫卫星,刘沐春,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及危机状况调查[J].华夏教师,2021,(13):19-22.

[21]侯诗宜.中职生心理健康状态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163-165.

[22]童辉杰. SCL-90量表及其常模20年变迁之研究[J].心理科学,2010(4):928-930,921.

编辑/卫 虹 终校/石 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