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屡教不改
作者: 胡姣初到一个班级,为了更快认识班级的学生,我设计了一个课堂三分钟活动:让学生用一句话介绍自己的名字。小学生一般自我意识很强,有的孩子说:我是宇宙里最大的橙子,橙子大王——王梓诚。有的学生说:我是最有涵养的王子——王子涵。有个个子比较高,皮肤黝黑,身材结实的男孩走上讲台说:我是,从一出生就油盐不进、屡教不改的吕炎生。台下同学听完哄堂大笑,我也哈哈一笑,看着眼前的这个阳光男孩,并没有将他的介绍当回事。但后来我得知:这居然是他对我的一个友情“预告”。
之后的心理课堂中,我真正领悟到了什么叫“油盐不进”和“屡教不改”。他总是在上课的时候前前后后找人讲话、吵架、打闹或者带头起哄。我善意提醒他,也基本不起作用。于是我采取一些批评或者隔离他的方式控制课堂纪律,但是都收效甚微。我和其他老师交流,得知他在其他课堂上表现也是这样。每当我把他隔离在讲台上陪我一起上课,他那不屑的、不服的又有些委屈和愤怒的眼神总是在告诉我:看吧!你们所有人都讨厌我!你们都针对我!我也讨厌你们!
这样的孩子究竟怎么了?最近再次看到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时,我似乎从中找到了一些原因。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从6岁到12岁面临的重要冲突为勤奋对自卑,要培养“能力”的品质。如果此阶段,儿童在学习上不断进取取得成就,身边的人给他的反馈就是积极正向的,儿童就会形成勤奋的品质,有能力感。相反,如果此阶段儿童在学业上屡遭失败,身边人的反馈又都是消极负面的,他就会形成无能和自卑的感受。而长期浸泡在这种感受中的孩子,就会形成自己的心理模式:我是不受欢迎的!我是无用的!这种心理模式也会在生活中不断地验证和强化他的感受:在家写作业磨磨蹭蹭,在学校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听课。然后这些行为又会引起周围环境对他们的打击,这又更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内在模式。
每次看到这样的学生,我总忍不住担心,如果“我就是不受欢迎的!我就是无用的!”这样的想法变成了孩子的信念,最终又变成孩子的人格模式,那么无论是对这个孩子,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因为我们没办法预料,这样人格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会怎么解释自己和他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又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应对他和世界的关系。
所以,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善待孩子。不要让我们对孩子殷切的期待变成孩子成长的诅咒。我们要用正面的方式管教孩子,用温暖的方式表达关心,用有爱的方式表达爱。让孩子知道,我生来值得被爱!只有拥有了爱的孩子才能有爱别人的能力。
我们一定要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植物有千姿百态,喜阴的、喜阳的、高的、矮的、开花的、不开花的,哪怕是苔藓都能成为大家欣赏的对象,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行?安静的美、活泼的美、学习的美、运动的美、唱歌的美、跳舞的美……孩子有无数值得欣赏的亮点,我们为什么只盯着分数那一个点?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被温柔抚育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将来他才会回馈我们这个社会更多的温柔和美好。
编辑/卫 虹 终校/黄偲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