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性生活事件与亲社会冒险行为的关系: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
作者: 陈玉发 莫品芳 曾艺洁 李晓霞
摘要:为了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亲社会冒险行为的关系,以及认知重评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和青少年亲社会冒险行为量表对61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认知重评与亲社会冒险行为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认知重评在负性生活事件与亲社会冒险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负性生活事件不仅能直接影响亲社会冒险行为,还能通过认知重评间接影响亲社会冒险行为。
关键词:负性生活事件;亲社会冒险行为;认知重评;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26-0014-04
一、引言
亲社会冒险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产生积极效果的冒险行为,如见义勇为、牺牲时间做义工、站出来制止同伴欺凌行为等,兼具亲社会性和冒险性的双重特点[1]。它是一种利他行为。大量研究表明,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如负性生活事件能够影响亲社会行为[2]。
高中时期是个体利他行为形成的关键期,但这一时期的个体身心快速发展,心理的成熟落后于生理,认知能力缺乏全面性,因此容易受到各种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负性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且对个体的身心有极大影响,不仅能使高中生产生学业焦虑,还能增加个体的攻击性、自伤、反社会等行为[3-4]。以往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是个体社会功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与高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5]。因此,研究提出假设1:负性生活事件能够直接预测亲社会冒险行为。
已有研究发现,个体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之后,会产生一定的负性情绪,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并表现出不良行为[6]。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对负面情绪的发生与表达进行调节,能够有效降低其带来的不良后果[7]。认知重评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指个体通过重新评价事件意义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个体通过认知改变调节情绪的方式[8]。可以帮助个体调节经历负性生活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还有研究发现,认知重评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9]。因此提出假设2:认知重评在负性生活事件与亲社会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综上,已往研究虽探究了负性生活事件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但还未探究负性生活事件、认知重评和亲社会冒险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亲社会冒险行为的影响,以及认知重评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期为引导青少年做出亲社会冒险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广西两所高中的学生作为被试,一共发放6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14份,有效回收率为94.46%。其中,男生270人(44.00%),女生344人(56.00%);高一305人(49.70%),高二309人(50.30%)。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该量表由刘贤臣、刘连启和杨杰等[10]编制,共27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回顾过去一年内是否发生过此事项,得分越高的个体受生活事件影响越大。本研究中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65。
2.情绪调节量表
该量表由王力、陆一萍和李中权[11]修订,共两个分量表,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本研究只取认知重评这一分量表,共6个题项,采用7点计分法,被试所获分数越高表明认知重评水平越高。本研究中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59。
3.青少年亲社会冒险行为量表
该量表由窦凯、黄义婷和李菁菁等[1]修订,共6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法,被试所测总分越高,其亲社会冒险行为的倾向越高。本研究中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643。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Bootstrap法检验中介作用的显著性。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因研究均采用自陈量表,会存在一定的共同方法偏差,故采用Harman单因素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发现第一个因子解释了18.13%的方差变异,远小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可以进行后续数据的处理。
(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对研究中的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并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方法来探究各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负性生活事件、认知重评与亲社会冒险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见表1。
(三)中介效应检验
以负性生活事件为自变量,亲社会冒险行为为因变量,认知重评为中介变量,采用PROCESS程序中的模型4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见图1),负性生活事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认知重评(β=0.48,p<0.001);认知重评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冒险行为(β=0.19,p<0.001);负性生活事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冒险行为(β=0.26,p<0.001)。
为了检验中介作用的显著性,研究采用百分位Bootstrap(偏差校正)的方法,抽取5000个样本来对各效应的95%置信区间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各路径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零,也就是说,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均显著,认知重评在负性生活事件与亲社会冒险行为之间起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9,占总效应的25.71%。(见表2)
四、讨论
(一)现状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高中生在生活中经历的负性事件处于中下水平,表现出的亲社会冒险行为处于中等水平,使用认知重评这一情绪调节策略也处于中等水平。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三个变量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意味着高中生在生活中遭遇到负性事件越多,会更积极地使用认知重评这一情绪调节策略,表现出的亲社会冒险行为也越多。
(二)负性生活事件与亲社会冒险行为的关系
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冒险行为,假设1成立,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2]。究其原因,可能是高中生在生活中遭受过痛苦之后,会对他人所遭遇的苦难产生一定的共情,从而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冒险行为。已有研究发现,当负性生活事件发生之后,个体会衡量这些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从而选择表现出某种行为,利他行为就是其中的一种[12]。苦难—利他主义理论也认为,个体如果经历过苦难类的负性生活事件,会不断提升自身的动力去帮助他人。并且还认为,利他行为能够在痛苦、磨难等这些负性生活事件中得到维持。因为经历过的痛苦越多,越能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当看到他人身处困境之中,自然会主动关心他人,勇敢地实施亲社会冒险行为来帮助他人摆脱困境。
(三)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在负性生活事件与亲社会冒险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2成立。可能的原因是,高中生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之后,会选择采用认知重评这一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已有研究表明,认知重评策略能够促进个体人际关系良好的发展,为个体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13]。情绪ABC理论也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因此要使个体身心恢复到正常状态,最关键是改变B,即个体的认知和信念。改变B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使用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此外,个体在生活中遭遇到挫折之后,如果能够使用认知重评这一情绪调节策略,则可以更加理解他人所遭受的困难或痛苦,会奋不顾身地实施利他行为,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冒险行为。已有研究也表明,认知重评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与积极的结果相联系,能促进个体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因此,当高中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之后,不仅能直接表现出亲社会冒险行为,而且还能使用认知重评这一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提升自身的亲社会冒险行为倾向。
(四)教育建议
1.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高中生遇到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和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等,因此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尤为关键。首先,学校可以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高中生能够得到放松的机会。然后,家长也应当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为孩子打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降低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让他们能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抗挫进取能力,让其能够战胜生活中各种负性事件带来的冲击。
2.引导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策略
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期,其情绪波动较为明显。当遇到负性事件之后,会因负性事件的冲击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导学生情绪调节策略,让其能熟练掌握以改善自身的不良情绪,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在生活中使用认知重评这一情绪调节策略,还可以获得同伴的信任,从而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14]。此外,心理教师还可以通过沙盘、音乐团体辅导等方式来预防各种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让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3.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引导
促进高中生做出亲社会冒险行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引导。首先,当学生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冒险行为之后,学校应当进行鼓励和表扬,如建立一个榜样模范宣传栏,对学生做出的亲社会冒险行为进行表扬和宣传,以此带动其他学生也做出亲社会冒险行为。然后,父母要及时支持和赞扬孩子的亲社会冒险行为。并且要从小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会主动帮助他人,积极弘扬我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最后,社会也要对做出见义勇为的学生进行激励和表彰,运用网络、媒体的力量去宣传和报道他们的行为,让更多的学生表现出亲社会冒险行为。
五、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首先,负性生活事件、认知重评与亲社会冒险行为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其次,负性生活事件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亲社会冒险行为,还能够通过认知重评间接影响亲社会冒险行为。
(二)不足与展望
研究虽然探究了负性生活事件、认知重评与亲社会冒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本研究采取的是横断面调查,不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未来可以考虑开展纵向研究、干预,或者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探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本研究选取的被试均为高中生,未来可以考虑扩展到小学、初中及大学这几个学段。
参考文献
[1]窦凯,黄义婷,李菁菁,等.青少年亲社会冒险行为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10):1538-1542.
[2]杨静,宋爽,项紫霓,等.流动和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和人际关系与利他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1):833-837.
[3]陈利涛,杨青林,欧阳姣军,等.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学业焦虑的关系: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8):8-11.
[4] 王晓萍,全雪婷,武雨晴,等. 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2,10(5):279-285.
[5]韩娜,张野.负性生活事件对寄宿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5):79-82.
[6]韩黎,袁纪玮,龙艳.苔花盛开如牡丹?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2):266-274.
[7] Gross James J and John Oliver P.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2):348-362.
[8] Mcrae K,Ciesielski B,Gross J J. Unpacking cognitive reappraisal:goals,tactics,and outcomes[J].Emotion,2012,12(2):250-255.
[9]Blair B L,Gangel M J,Perry N B,et al. Indirect effects of emotion regulation on peer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The rol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ocial behaviors[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16,62(4):415-439.
[10]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1):39-41.
[11]王力,陆一萍,李中权.情绪调节量表在青少年人群中的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3):236-238.
[12]程苏,刘璐,郑涌.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6):905-915.
[13]常姣姣,朱海东,张馨艺,等.社会支持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交焦虑和抑郁的中介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12):2210-2213,2267.
[14]李彪,陈利涛,张夏莹,等.自尊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6(12):25-30.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