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博物馆教育的价值、实施原则与策略

作者: 朱晓琼

[摘 要] 幼儿园博物馆教育为幼儿创设了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博物意识、博物经验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实践要遵循儿童性、生成性和支持性原则,以幼儿园博物馆为基础,打造良好的博物馆教育环境,建构完善的博物馆课程体系,通过观察来给予幼儿更有效的支持,通过校馆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博物教育素养。

[关键词] 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博物意识;博物经验

稿件编号:202305040001

*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博物馆资源的幼儿“沉浸式”场馆学习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D/2021/04/14。

** 通讯作者:朱晓琼,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兵希幼儿园园长,E-mail:[email protected]

场馆学习在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对场馆学习这一非正式学习方式的关注弥补了学习科学对个体整个学习图景认识的不足,其情境化和可自由选择的特征可以更好地驱动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度卷入。[1]场馆也始终体现了“展品即知识”“参观即学习”“场馆即教之域”的教的本质。[2]得益于场馆教育巨大的学习价值,近年来各类场馆教育活动蓬勃兴起,博物馆教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幼儿园开展博物馆教育具有很大的价值和可行性,因为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博物馆教育能够基于儿童的立场而给予他们完整的经验,并且支持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3][4]

一、幼儿园博物馆教育的产生、特征及其目标

(一)幼儿园博物馆教育的产生及其特征

博物馆教育是指博物馆通过陈列物品等方法,向大众介绍关于自然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知识,其主要活动方式是陈列展览。[5]有研究认为,教育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博物馆应发挥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突出教育特色,改善教育方法,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履行社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6]尽管具有收藏及陈列功能的机构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追本溯源,一般认为现代博物馆起源于18世纪末期,其教育功能于19世纪末期得到广泛的认可,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相继出现并自成体系。20世纪30年代,儿童博物馆教育起步,由博物馆开展的非正式的儿童教育开始被推行。这一时期,博物馆通过与学校的合作积极开展博物教育,同时也向学校提供特定的课程,还为学校设定专门的开放时间,并配备了专门的教师。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博物馆教育都是以博物馆展品为本位的,传授知识是其主要功能定位。后来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下,博物馆教育逐渐走向了“学习本位”,其价值取向开始从知识转向经验。[7]这一转向构成了现代幼儿园博物馆教育的价值基石。

幼儿园博物馆教育是一种集博物意识、博物经验和博物能力于一体的综合化教育,它为幼儿提供了广博的经验场域和操作体系,是幼儿回归常识、探究自然、认识历史和社会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幼儿化特征。因此,不能以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来审视幼儿园博物馆的建构及其教育组织,而应该以幼儿的非正式学习为出发点,为幼儿提供整体性的经验及可自主操作或体验的环境。以往的博物馆教育存在目标意识模糊、策划意识薄弱、活动方式模式化、教育效率低等普遍问题,[8][9]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幼儿园博物馆教育的认知不清晰,没有抓住幼儿园博物馆教育的本质,忽视了幼儿学习的一般特征。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博物馆教育为幼儿创设了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它通过运用实物、模型、标本、图片、影像等载体直观、形象地向幼儿立体地呈现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一主题,幼儿则可通过全感官来认识该主题所涉及的知识和经验,其学习不一定来自教师的组织和有目的性的引导。其二,博物馆教育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博物馆教育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学习,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学习进程的控制也可由幼儿自主决定。其三,博物馆教育为幼儿提供的经验具有整体性,博物馆种类繁多的藏品为幼儿的认知加工活动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对象。

(二)幼儿园博物馆教育的目标

第一,发展幼儿的博物意识和探究精神。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对各种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进行收集和展览,其所体现的是对人类社会生活广博性、历史性和联系性的追求,其对幼儿发展的促进首先就在于在思想和意识层面引导幼儿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的整体认识,在于激发幼儿对人类世界及自然的认知与探究冲动。第二,发展幼儿的博物经验。博物馆的种类繁多,藏品种类也十分广泛,如昆虫馆不仅收藏各种不同类型的昆虫,还收集不同成长阶段的昆虫,围绕昆虫而衍生的昆虫的进化历史、成长环境等,无不为幼儿经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第三,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博物馆教育可以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究他们感兴趣的事物。针对幼儿的博物馆教育不是简单的参观和游览,它是允许幼儿与藏品进行密切互动的,多样的主题和变化的表现形态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出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10]

二、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开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儿童性原则。幼儿园博物馆教育不应以知识的习得为目的,而应以促进儿童博物意识、博物经验和博物能力为出发点,它需要在理念、目标、内容和方式上充分体现儿童性的原则。在理念上,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应以拓展儿童的经验以及发展儿童的能力为目标,一切为幼儿未掌握但又需要习得的经验都可被纳入博物的概念范畴。尽管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理解和掌握博物主题背后的相关知识和原理,但博物对象本身的形状、结构、功能等就可以构成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内容,获得对博物对象表现形式和基本用途的认知就是幼儿园博物馆教育的目标。在内容组织上,除了各种如工业、自然、民俗、历史、艺术等专门的博物馆之外,幼儿园也可围绕幼儿的学习需要来建构。此类博物馆是简单的物的集合,如由幼儿自己收集的种子构成的种子博物馆,这就属于儿童意义上的“博物馆”,尽管其内容和架构都非常简单,但对幼儿的学习却意义非凡。在实践方式上,博物馆教育应该充分激发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来开展博物馆教育。

第二,生成性原则。幼儿园博物馆教育既可以依托各类专门的博物馆,也可以在园内引导幼儿自己创建“博物馆”。生成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要根据儿童的兴趣,不断拓展博物馆的范畴,并根据儿童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不断生成更高水平的博物馆教育主题活动;另一方面是指在幼儿园内依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学习需要不断形成新的主题“博物馆”,让儿童能在新的学习兴趣的驱动下和自我探究中提升学习水平。博物馆教育是一种开放性和低结构性的非正式学习,其发生不是源于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是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环境信息的刺激,它认为学习是蕴含于日常生活之中的。[11]3~6岁学前儿童的学习具有典型的生活性和经验性特征,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和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在博物馆教育的主题、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要注重生成性,要根据儿童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新,通过不断迭代教育内容来促进幼儿经验、思维、学习品质等方面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第三,支持性原则。非正式学习没有固定的组织模式,如果没有有效的支持,幼儿的学习就可能只停留于表层的经验感知。[12]事实上,博物馆教育就是一种给定条件的非正式学习,某个特定的博物馆情境就预设了一定的教育目标,而以“博物”为理念先导的博物馆教育又对幼儿的非正式学习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教师在开展博物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对幼儿学习的支持。一方面,教师要为幼儿选择适宜的活动主题,对于那些可以连续开展的活动,教师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将其转换为具有层次性的系列主题,从主题的外延趋近主题的本质,培养幼儿完整的经验体系,与此相伴的是,围绕主题而提供的材料也需要有足够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另一方面,当儿童在力有不逮时,教师要能给予知识、经验、思维、方法、技能等方面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可以在幼儿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被运用,也可以在需要整体提升幼儿的经验层次时由教师主动给予。[13]

三、幼儿园博物馆教育的实践策略

传统的博物馆教育以参观和游览为主,学生通过参观展览、听取讲解、参加讲座等方式来开展学习。这一教育组织形式的优点是有丰富的学习内容支撑、师资更为专业,缺点是灵活性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学校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组织学生进行学习。[14]基于此,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在依托各类专门博物馆的基础上,要依据幼儿的学习特征,将重心放在园本博物馆的建构上,通过建构幼儿园博物馆和园本博物馆课程来支持幼儿的学习。

(一)立足幼儿学习兴趣,创设幼儿园微型博物馆

鲜明的主题环境氛围可以激发幼儿的发现和探索欲望,而开展博物馆教育的首要环境就是幼儿要有自己的博物馆,要有供幼儿自己观察、欣赏、探究和操作的环境。因此,幼儿园要从孩子的经验和兴趣出发,为幼儿开辟固定的空间,和孩子们一起创建自己的博物馆。幼儿园可以利用专门的活动室,围绕不同的主题,创设不同的博物馆,如昆虫馆、海洋馆、动画馆、角色体验馆、纸博馆、布博馆、种子馆、建筑馆、美术馆、生活馆、绘本馆等,在博物馆内聚集丰富的同类食物或者意象,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以及认知、操作等方面的需求,这一类博物馆在物品的收藏上要有一定的广博性,要能满足不同年龄儿童学习的需要。

(二)融合五大领域,建构幼儿园博物课程体系

在建构微型博物馆的基础上,教师要基于不同的博物馆主题来开发博物馆课程,带领幼儿通过自主探索、深入体验来发展他们的认知、技能和情感,以及创造性和社会性能力。博物馆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要凸显非正式学习的沉浸性特征,既要系统展示博物教育的内涵,又要充分激发幼儿对课程的参与兴趣。在目标的设置上,博物馆课程要强调幼儿的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和积极探究;在课程内容上,博物馆课程要充分挖掘幼儿身边且为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主题;在课程实施上,教师要充分强调幼儿的亲身参与,引导幼儿在环境感知和亲身探究中发展宏大的博物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意向。

(三)注重观察引导,强化博物馆教育支持

博物馆教育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主题的凝聚和内容的组织都应呈现出比较“自然”的状态,它在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情境的同时,也对幼儿的深度学习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强化对博物馆教育中幼儿学习的支持,要通过系统的观察来把握幼儿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进程,针对幼儿的学习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15]基于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境,教师可以从体验、游戏和深度探究三个不同的层面来给予幼儿学习支持。体验就是要明确告诉孩子,通过自身的感官来感知博物馆课程的内容对象和环境氛围,接收博物馆课程对象传递出的各种信息,形成明确的学习意识。游戏是在体验的基础上,将博物对象转换为某种可供幼儿操作的活动,让幼儿在体验、操作和言说的过程中深化对课程对象的认知。当幼儿对博物对象有了初步的认知后,教师就可以围绕某一目标来组织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程活动来引导幼儿的深度探究,帮助幼儿对课程对象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化。

(四)建立馆校合作,提升教师博物教育素养

博物馆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博物学几乎涵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构幼儿博物馆和开展幼儿博物馆教育不是简单为幼儿提供一堆物的集合,而是要通过对物的感知来实现认知、经验、思维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强化对教师博物教育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幼儿园可以与社会博物馆建立起常态的合作机制,通过举办校馆互动活动、建立文博讲堂、共同开发校馆合作项目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博物意识和博物素养;另外一方面,幼儿园还需要强化教师的园本学习,通过园本教研、教师自主学习等方式来拓展教师的知识范畴和提升教师的博物教育素养。

参考文献:

[1]鲍贤清.场馆学习:一个有待关注的学习形态[J].上海教育,2014(16):70-71.

[2]王乐,涂艳国.场馆教育引论[J].教育研究,2015,36(4):26-3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