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耕读教育:中国特色的五育并举教育

作者: 张秋萍

[摘 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耕读并重传统。幼儿园耕读教育就是以我国传统耕读文化为依托的一种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幼儿五育并举教育形式。通过树立并践行“不教之教、不学之学”的理念,遵循安全就近、本土特色、生态有机、自然野趣、经济实用的原则,建构托班亲子耕读游玩、小班全日耕读体验、中班留宿耕读游学、大班常态耕读劳作的教育活动体系。幼儿园耕读教育实现了“养德、启智、健体、润美、育劳”的全面育人功能,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农耕体验空间、动物饲养空间、田野游戏空间、研学实践空间、生活保障空间中获得了充分自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耕读教育;耕读文化;五育并举

耕读教育既是振兴乡村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涵养个体精神、拓展个体经验和发展个体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1]但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耕读并重的文化传统逐渐消退甚至消失,这不仅会导致文化的断裂,同时也会造成个体身心发展的割裂。[2][3][4]乡村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模态等是幼儿生命自然成长不可或缺的天然养分,它可以促使幼儿获得身体、心理与精神上的整体和协调发展。[5][6]实践也证明,幼儿园耕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可以促进幼儿良好性格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可以强健幼儿的身体和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其开展的必要性一是来源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来源于城市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桎梏。如果缺乏对自然和人类发展的深刻体验和认知,幼儿就无法发展起良好的生活能力、生存智慧和生命意识。[7][8][9]幼儿园耕读教育是对学校教育不足的弥补,它应该致力于为幼儿创设全感官的发展环境,丰富幼儿的生命体验,释放幼儿的自然天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力和生命力,让幼儿在耕读实践中激发灵性、丰富经历和增长能力。

一、幼儿园耕读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耕读教育是以中华传统耕读文化为依托的教育组织形式,具有全面育人的功能。[10]与学校教育主要传递间接经验不同,耕读教育将教育建立在学生对劳动的亲身体验以及对精神品格的自我陶冶之上,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其本质是学习者通过劳动和文化学习来达成内外兼修以及天人合一的价值目标。[11]基于对耕读教育内涵的认知,幼儿园耕读教育就应树立并践行“不教之教、不学之学”的理念,将学习的自主性交还给幼儿,让幼儿在自主探究、自我实践中去建构对自然、生命和文化的认识。大自然是最好的活教材,儿童生来具有感受自然现象的生理基础,自然也以千变万化的形式与儿童的感觉链接,任由儿童去探索发现。[12]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就应该解放他们的头脑和四肢,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进田野,让他们在真实的耕读情境中去获得真切的感官体验。因为一头牛在纸上画得再像,幼儿也触摸不到它硬硬的角、软软的毛;一间教室再宽敞,也装不下四季的风景;一张照片再美,也听不到小鸟的欢歌、泉水的叮咚;一个老师能力再强,也说不清“风吹头发翘啊翘,大风小风追着跑”的真实感受。这也就意味着,大自然这一课堂让幼儿的生命特质得以彰显,生命容量得以扩展,生命情感得以升华,生命智慧得以点燃。教师的“不教”就是放开幼儿的手脚让他们亲身体验,幼儿的“不学”就是让他们在全方位的亲身探究中获得综合发展。

幼儿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耕读教育要沿着他们的成长足迹,大胆地将幼儿放入他们伸手能触、抬脚有感的耕读环境当中,让他们与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幼儿园的耕读教育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欣赏蓝天白云、感受刮风下雨、研究蚂蚁搬家、等待石头“开花”的空间。在这里,幼儿从在田野里捡到一只鸡蛋的惊喜开始,便有了对母鸡下蛋、鸡妈妈孵小鸡以及夜宿枝头的畅想;从被树上掉落的柿子砸到头顶开始,便有了采摘柿子、辨别生熟、品尝柿子等一系列的体验;从拿起小铲挖坑戏水开始,便有了建造沟渠、灌溉庄稼的尝试探索;从挖出一捧土捏一个泥娃娃开始,便有了打坯建造鸡舍狗窝的实践。然而,耕读教育又不是纯粹由幼儿独自进行的个体实践,而是同时也倾注了教师的默默付出和适时支持。但教师的教育不是对幼儿实践的简单干涉,而是在幼儿的实践过程中给予他们充满爱心、信任和欣赏的肯定,让每一个幼儿内心奥妙无穷的宇宙都能得到呵护。教师应该用目光牵引幼儿去发现自然,用守护支持幼儿去探究自然。

幼儿园耕读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第一,安全就近原则。安全是开展耕读教育的首要原则,耕读教育必须将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既要使耕读教育内部环境做到安全卫生,同时也要使其具有充分的外部安全和医疗保障。一般而言,开展耕读教育的场所应该设立在离城市不远的乡村,这样可以免去舟车劳顿的烦琐。第二,本土特色原则。幼儿园耕读教育的开展要充分尊重和利用本土文化,将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作物、农具以及传统农耕时代常使用的陶罐、木槽、独轮车等纳入耕读教育范畴,使其更好地体现农耕文化特色。[13]第三,生态有机原则。耕读教育应着眼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生态有机的耕作方法来杜绝土地的污染,使用天然堆肥的农法,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垃圾的产生,使耕读教育的实践过程始终保持自然的原貌。第四,自然野趣原则。耕读教育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持环境的自然状态,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以其原始的状态存在,并让幼儿能够尽情地体验自然和回归自然。第五,经济实用原则。经济实用是指耕读教育场所的选择以及条件的配置应尽可能地选择闲置的土地,以及拥有现成设施设备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生态的乡村耕读资源,将耕读教育与乡村生活有机结合,让幼儿在耕读环境中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和经历生活。

二、幼儿园耕读教育的目标与实施思路

幼儿园耕读教育是五育并举且指向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的良好契机。在进行耕作与阅读的过程中,幼儿不仅更为亲近和了解自然,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发展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耕读教育的目标应该体现在养德、启智、健体、润美和育劳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共同支撑起了幼儿的全面发展。耕读养德是指让幼儿在耕读过程中与自然亲密接触,享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感知自然的日升日落、季节更替和万物有序,认识大自然中的真善美,涵养精气神韵,最终生发出感怀天地、热爱自然和礼待万物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耕读启智是指要通过耕读环境中丰富的学习资源来打开幼儿的感官通道,让幼儿在与农作物的接触中拓展认知经验,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想象力,逐步发展善于探究、勤于思考、乐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品质。耕读健体是指在耕读教育中通过引导幼儿关注身体、善待身体,通过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冒险性的田野游戏或者修习四季拳、五禽戏等适合幼儿参加的运动来强健他们的体魄和磨炼他们的意志。耕读润美是指通过耕读教育环境中诸如草尖上晶莹剔透的露珠、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的石头、落日余晖下披上金色外衣的麦田等美好的物象来引导幼儿感知自然和生命的美,通过对美的感知来健全他们的人格和丰盈他们的心灵。耕读育劳是指通过耕作来养成幼儿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发展幼儿的劳动技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品质、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及珍惜资源、爱护劳动成果的情操。

幼儿园耕读教育的字面意思是耕种与读书的结合,耕作与读书可以分别作为一种幼儿发展的手段,同时也可以合起来表示为一种传统的文化信念和精神传统。但当其应用到对幼儿的教育时,耕和读则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不能仅仅将其理解为耕种农作物和读书两个简单的方面,而是应该将其与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连接起来,与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结合起来。作为一种综合教育,幼儿园耕读教育中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必然包含多个方面的知识,且这些知识之间具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在耕读教育中开展文化教育,就可以从天文、地理、人文等方面入手,这些都是开展耕读教育必不可少的。天文中的日月星辰、阳光空气、虹雷电火,地理中的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土地矿物,人文中的家学家训、谚语楹联、诗词歌赋,这些内容既关涉着对自然的认知,也关涉对人类生命、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体认。耕读教育需要以这些内容作为基础,同时也要指向幼儿在这些方面认知的发展。当将自然之景与文化之魂有机结合时,其所发生的意义就能够直抵幼儿的心灵,让幼儿的身体、认知与精神获得协调的发展。因此,幼儿园耕读教育的开展思路应该将耕读活动所涵盖的不同方面与幼儿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探索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常态化耕读教育方案和实施路径。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幼儿园可以尝试建构托班亲子耕读游玩、小班全日耕读体验、中班留宿耕读游学、大班常态耕读劳作的耕读教育活动体系。[14]这一具有年龄适应性且依次递进的耕读教育实施思路有助于发挥耕读教育的幼儿发展支持功能,提升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品质。

三、幼儿园耕读教育的空间建构

耕读教育的实践既需要以相应的空间和条件为前提,更需要对空间与环境进行合理地布置,使其既能彰显耕读教育特色,又有功能上的明确区分。根据耕读教育的目标和实践原则,幼儿园可以开辟农耕体验空间、动物饲养空间、田野游戏空间、研学实践空间和生活保障空间来使耕读教育具有具体的实践依托。

第一,为幼儿创设农耕体验空间。在农耕体验空间,可以种上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梨、杏、桃等果树,萝卜、白菜、黄瓜等蔬菜。体验空间的创设必须要有幼儿的参与,要让幼儿参与播种、除草、施肥、养护、采摘、收获的全过程,幼儿的体验必须发生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去发展劳动能力,体验生命成长的奥秘,感受劳动的艰辛以及分享收获的喜悦,要让幼儿的农耕体验从简单的肢体劳作转向经验的拓展和精神的发育。

第二,为幼儿开辟动物饲养空间。动物更具生命的灵性,与动物的接触和互动更能够激发幼儿对生命的热爱。因此,耕读教育应该为幼儿开辟相应的动物饲养空间,在其中饲养农村常见的牛、羊、鸡、鸭、鹅、兔等动物,引导幼儿参与对动物的喂养与看护,让他们在与动物的近距离接触中去感知不同动物的生命特性,理解不同生命存在的意义。

第三,为幼儿开辟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的田野游戏空间。幼儿有进行冒险和游戏的本能,顺应并释放这种本能就是在促进幼儿生命的自然成长。[15]教师应该在耕读教育中为幼儿开辟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的游戏空间,如大区域的沟壑、长距离的轮胎公园、具有一定高度的土坡、可容纳多名幼儿探索水渠修建的水利乐园等,让幼儿在丰富的田野游戏中释放天性、体验野性、展露刚性和回归灵性。

第四,为幼儿创设研学实践空间。耕读教育中的一草一木本身只是呈现在幼儿面前的自然之物,它本身并不直接表现出相应的教育价值,其教育意义是人为赋予的。因此,教师要开辟专门的实践空间去引导幼儿认识自然,如深秋清晨草地上的白霜寓意着季节的变化、蜘蛛结网的神奇彰示着生命的伟大,等等。

第五,为幼儿创设生活保障空间。耕读教育应该根据相应的卫生保健标准为幼儿创设相应的生活空间,以保障师生正常的生活起居。这些空间不仅包含饮食空间和住宿空间,还包括卫生保健室、警戒保卫室和微型消防站等,并且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联动机制,全方位保障幼儿和教师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何慧丽,刘坤,许珍珍.弘农试验:以乡土文化复育推动乡村振兴[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1(06):110-124.

[2]彭兆荣.乡村振兴战略中“新耕读传家”的家园遗产[J].贵州社会科学,2019(05):56-61.

[3]胡青.耕读: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03):9-12.

[4]李长娟,王珏璟,赵准胜.乡村学校教育视域下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传承[J].教学与管理,2016(16):5-8.

[5]杨华俊.乡村幼儿园“自然生活”课程的内涵、价值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19(11):93-96.

[6]乔丽.农村幼儿园建设本土课程的意义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1(04):89-92.

[7]陈时兴,罗小建.渠口小学创建“耕读文化”特色学校的目的、意义及其内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3):201-202.

[8]卢越.幼儿园生态教育刍议[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126-127.

[9]杨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基本主张[J].学前教育研究,2021(09):1-4.

[10]沈月娣,杨平.乡村振兴背景下耕读教育的时代意蕴及其实施路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03):1-7.

[11]王蓉.“耕读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发展路径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1(03):88-92+97.

[12]庞晓彤.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J].西部学刊,2020(13):119-121.

[13]计彩娟.农村幼儿园自然课程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1(12):77-8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