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研,提升教师自主学习力

作者: 李大圣 曾维义

数字化教研,提升教师自主学习力0

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和技能,是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重庆江北区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指引下,努力探索出一条智慧平台赋能教师教研、数字化提升教育质量的新路径。当前,在江北区区域研修平台上,技术人员与教研员相互支撑,形成了“教师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的良好生态,基于教育应用场景的功能优化与迭代成为平台的常态。

蓄力而谋,数字教研势在必行

重庆市江北区位于中国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在教育资源、理念和技术应用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智慧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江北区抓住历史性的机遇,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在探索教师研修转型的过程中,成功建立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师研修模式。但是,在教师研修转型之路上,我们仍遇到了诸多问题。

一是如何强化校本教研的质量评估。在推动教研转型的过程中,如何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有效性是突出问题。首先,在江北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校本教研方式无法充分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由于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教研活动不能涵盖教师多样化的专业成长路径;其次,教师参与度不高,受限于传统教研模式的固定架构和单一的交流方式,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影响了教研活动的效果;再次,评估结果不精准,缺乏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客观评价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成效,使得大多数教师无法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研方式和内容。

二是如何实现平台资源的精准推送。首先是资源泛滥,随着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如何从大量可用的资源中精准筛选出最适合本区特色的教研资源成为一大挑战。教师和管理者通常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难以高效地识别和利用优质资源。其次是资源与需求脱节,现有资源无法完全满足教师和学校的实际需求,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再次是资源的更新和维护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及时更新平台资源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

三是如何深化平台应用和教师之间的有效交互。首先是缺乏有效的互动,在使用智慧教育平台进行研修时,教师之间很难产生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其次是平台反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及时反馈对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成长至关重要,但当前,教师在区域研修平台难以获得及时和具有针对性的反馈,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创新意识的提升;再次是区域研修平台的交互功能设计得不够直观,教师难以充分利用平台功能,限制了教育技术应发挥的效益。

系统合力,问题导向攻坚克难

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集成了全国最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江北区以“纵横连接、优选内容、合作创新”为整体思路,不仅优化了区域教师研修平台,还实现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研修平台之间的数据融通,打造了从在线选课到在线教研再到在线评价的全流程数字化生态。

伴随式数据采集与数据共享。一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江北区通过升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搭建数据交换平台等技术手段,确保了国家平台与学校、教师的有效连接,实现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与江北区教育系统的无缝连接,使国家级资源直接惠及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二是打通区域内部数据壁垒。目前,区域内学校、教研机构和行政部门之间还存在数据孤岛现象,阻碍了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江北区打破了数据壁垒,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升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开发数据驱动的教研质量评价系统。数据打通后,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实时监测和评估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从而提高教研的整体质量。

资源筛选与优化。优质的平台内容是提升教学和研修质量的关键。只有构建丰富多样、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才能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教育需求。江北区精选教育资源(涵盖先进的教学理论、实践案例、互动工具等),在智慧教育平台上集成了高质量的教研资源。同时,根据教师的使用反馈对内容进行优化,确保教研资源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共生式协作加快数字化转型。长期以来,教研与技术部门往往独立运作,缺乏有效的合作和沟通,广泛存在“懂技术的人不懂教育,懂教育的人不懂技术”问题,以致教研和技术部门难以形成合力。因此,江北区推动教研员和技术人员进行紧密合作,共同参与平台的使用和研发工作,确保了技术开发紧密贴合实际教育场景和教研实际需求,提升了平台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按照“问题导向,应用为王”的原则,教研人员提出教学和研修的需求,技术团队根据需求开发和优化平台功能,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更习惯使用手机进行学习后,平台推出了“码上研训”小程序,学习模块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在听评课实践环节,我们发现评课教师主观性、随意性较强,于是推出了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观察系统;我们还发现一线教师普遍使用腾讯会议的情况,因此及时把腾讯会议嵌入研修平台,真正打破了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壁垒;针对一线教师自主选学内驱力的缺失,教研员与技术团队一起研发了关于教学核心问题、义务教育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等方面的资源和工具。

平台赋能,教研提质初见成效

通过不懈的努力,江北区不仅实现了区域教育平台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对接,也促进了区域内部的教育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高效的教研支持,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发展。

在已有的教师培训混合式研修模式基础上,江北区按照“以学科核心问题为导向”的思路进一步推广教师培训自主选学平台,为区域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资源。现今,平台拥有7712个课程资源、1438份共享资源,以及6839份多格式学习内容。截至2024年5月,教师自主选课学习次数高达434865人次,突显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

在2023年12月进行的学员满意度测评中,平台学员对各阶段培训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满意度达到了96.8%。截至2024年5月,平台吸引了9200余名教师(含区外项目参与者)的广泛参与。学员普遍认为通过培训增强了其对新课程的理解力、执行力,以及学科核心问题的解决能力,当下已能胜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任务,有信心为区域教育教学发展作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数字化教研增强了课堂变革的实效性,促使教师从“要我学习”走向“我要学习”。未来,江北区教师培训将继续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探索“助管、助研、助交流合作”的研训新路径,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得以最大化。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具身学习视域下中小学教师混合式研修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1-06-193)的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