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生态小公民”评价方式的开发与实践

作者: 沈群英 马吉香

【摘要】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坐落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三十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生态小公民”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在此过程中,学校立足学情、校情,尝试多维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教育学生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在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公民的基础上,关注生态环境。

【关键字】生态小公民;评价原则;评价措施与方法

作者简介:沈群英(1977—),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

马吉香(1975—),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

教师应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注重生态文明的教育实践,在新时期,更是抓住机遇,提出“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小公民,还要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环保意识的‘生态小公民’”的教育目标。

学校要培养的“生态小公民”,是指具有生态理念、生态行为、生态情怀、生态视野的学生。学生会主动地关心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自觉地遵守生态文明公约,通过践行生态文明影响更多的人。

在多年的实践中,学校意识到,在评价学生个体时,除了应重视他们的生态文明行为表现,还应充分考虑他们的潜力,并理解他们的需求,以充分推动他们的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1]基于此,学校将“生态小公民”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并在培育“生态小公民”的过程中,尝试将目标、方法和评价密切联系,对照目标确立评价标准与制度,以评价前置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形成有特色的评价文化。

一、“生态小公民”评价的基本原则

“生态小公民”的培育目标是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环境意识,拓宽生态视野,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公民。学校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设计“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以多种方式探索学生的发展潜力,将学生的差异转化为有效的资源,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一)人本性原则

“生态小公民”的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旨在改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

“生态小公民”的评价强调“以关注为基础,着眼于实践,体验成功,重视鼓舞,面向未来,促进进步”。基于此,学校综合运用诊断性、建构性、调节性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有效指导。

(三)多样性原则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学校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并且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

(四)互动性原则

学校强调互动性原则,鼓励教师、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分享,以促进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尊重、理解、支持。

二、“生态小公民”评价的措施与方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生态小公民”的评价不仅停留在课堂上,还落实于学生课内和课外的动态发展中。在明确育人主线之后,学校通过精选生态教育课程的内容,引领学生关注生态、融入环境,并带领学生深入家庭、社区、企业,关心生态环境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从而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表现机会,也为学校提供多维度评价学生的机会。学校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评价贯穿于学生发展的全过程。

(一)重视“生态小公民”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以形成性评价实现培育目标

“生态小公民”的培育需要有效的评价机制。学校从激活课堂、实地考察、完善作业、搜索材料、探究问题,引发共鸣等多样途径,有效培育“生态小公民”。此外,学校还将教师的评价能力发展视为指导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举办讲座、小组教研、分享经验、展览成果等途径促进教师评价能力的发展,让评价变得更实际、有效。

1.“生态小公民”成长积分卡

成长记录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工具,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励学生获得成功。学校推行的“芦小生态小公民成长积分卡”作为一种成长记录的形式,用于记录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收获的成果。

学生可以凭相关证明、证书获得相应的“芦小生态小公民成长积分卡”积分。当积分满足条件时,学生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例如,学生可以获得精美的绿植、精致的文创产品作为奖品。又如,学生可以凭借积分获得心愿卡,心愿卡内容丰富,有“生态公园半日游”“校园基地撒个欢”“参观污水处理厂”“观看生态环境科普小电影”“与教师一起种树”“与家长完成生态小制作”等。

实践证明,“芦小生态小公民成长积分卡”制度,不仅受到学生的喜欢,还获得家长的认可。

2.“生态小公民”行为大比拼

学校以“每月之星”和“七彩虎娃”的评比作为促进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助推器,即通过这两项内容的评比,规范学生的行为,树立典型榜样,促进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

(1)“生态小公民”每月之星

学校从学习表现、劳动态度、文明礼仪、环保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设立“节电之星”“节水之星”“垃圾分类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社区服务之星”“榜样示范之星”等方面的“每月之星”,让学生在每月的主题活动中锻炼自己,从而逐步培育具有典型行为特征的“生态小公民”,使“生态小公民”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为学生的学习模仿树立榜样。

(2)“生态小公民”明日之星

爬山虎努力生长,勇于攀登,用自己的绿色美化环境,是学校的精神象征。学校希望学生能够像爬山虎一样向上、向美。

学校将学生亲切地称为“虎娃”,这既是取爬山虎的“虎”字,又希望学生虎虎生威。为此,学校设计七种不同颜色的“虎娃”形象,代表不同的品质特征:红色虎娃—懂得感恩的“生态小公民”;橙色虎娃—积极进取的“生态小公民”;黄色虎娃—责任心强的“生态小公民”;绿色虎娃—注重健康的“生态小公民”;靛青色虎娃—讲究礼仪的“生态小公民”;蓝色虎娃—注重节约的“生态小公民”;紫色虎娃—多才多艺的“生态小公民”。此外,学校还通过“我是虎娃,我能行!”的专项宣传活动,设立寓意积极的“明星虎娃”奖项,促使学生在每个学期中树立“生态小公民”学习发展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3.“生态小公民”培育过程的相关活动

学校通过课外活动及课内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能够交流经验,获得积极体验。

例如,学校通过“六一绿色表彰”“校园环保节”“‘生态小公民’在行动”等活动,帮助学生展示生态实践成果,并通过公正的评价机制激发他们的

潜能。

又如,学校以“生态课堂”的评比促进“生态小公民”的培育,要求教师设立在课堂培育“生态小公民”的目标,并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校本课程的实施等方式,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技能的形成、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从而切实增强学生的“生态小公民”意识,规范学生的“生态小公民”行为。

(二)重视“生态小公民”的培育,以“终结性评价”强化培育目标

终结性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旨在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1.调查问卷

例如,在每个学期初,学校下发《“生态小公民”假期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在寒暑假的生态文明行为;在每个学期末,学校下发《“生态小公民”成长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明确作为一名合格的“生态小公民”的“十要”“十不要”。

又如,在各类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节日期间,学校下发《我与父母谈生态教育》系列调查问卷、《“生态小公民”与世界水日》知识调查问卷、《六五环境日:“生态小公民”如何行动》献计献策调查问卷,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调查,拓宽“生态小公民”的培育途径。

再如,在“六一绿色表彰”活动前夕,学校通过“生态小公民”知识竞赛、“生态小公民”行为规范晚会等活动,下发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与收获。

2.反馈与建议

学校将学生学期、学年的终结性评价结果以《中小学生素质报告册》《“生态小公民”培养书》等载体向学生和家长反馈。终结性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业成绩评定、综合素质评定、“生态小公民”素养报告、任课教师评价、校长评价、德育处评价等。

此外,学校要求终结性评价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形成,要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力及不足之处,并要给出下一阶段的成长建议和培育细则,从而推动学生后续的健康发展。

三、“生态小公民”的评价管理与监督

(一)成立“生态小公民”评价指导委员会

为了更好地评价“生态小公民”的培育工作,学校特别设置“生态小公民”评价指导委员会,制订详细的评价规则。

在评价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德育处和教科室联合制订《“生态小公民”日常行为规范》《“生态小公民”野外考察须知》《“‘生态小公民’之星”评比条例》等制度,从而更好地评价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此外,评价指导委员会还就学校各个科室如何配合校长室和德育处开展“生态小公民”的评价推进工作进行说明,要求各个科室积极配合,不断创新。

(二)健全“生态小公民”评价制度

“生态小公民”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旨在促进“生态小公民”评价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生态小公民”评价制度集》包括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评优、考核、交流等方面的规定,并将“生态小公民”评价纳入学校日常工作的整体框架。学校将引导教师、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健全“生态小公民”评价制度,从而以制度的规范和实施来保障“生态小公民”培育目标的逐步实现。

结语

总而言之,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学校注重“生态小公民”评价方式的开发与实践。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向学生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生态小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