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探究

作者: 管建军

【摘要】文章解读“学案导学”模式的基础、核心和本质,以发挥学案价值、科学导学、平等互动为目标,提出按照设计学案、分析学案、分层导学、成果展示的步骤落实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模式,并针对每个步骤提出具体实践策略,确保导学案内容经过综合考量且科学合理,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管建军(1984—),男,甘肃省兰州市高新区兰州天立学校。

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其完整的理念是以真实、可感、可参与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进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案导学”模式与这三种学习方式具有适配性。教师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通过学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逐步深入探究,发展核心素养,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解读

教师基于大量教学实践经验,尝试从基础、核心、本质三个维度对“学案导学”的概念做出阐释。

(一)基础为“学案”

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习惯是先在课前编写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规划好教学内容,再选择教学方法。此种形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本质上与生本理念不符。而在“学案导学”模式中,教师需要编写具有全面性、针对性的学案,设计课前学习活动,将语文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归纳总结、互动评价等内容与计划全部呈现出来,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和机会[1]。在该模式中,学案是基础和根本,后续的教与学均要在学案的基础上进行。

(二)核心为“导学”

“学案导学”中“导”是引导、指导之意,其指明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学案,按照学案的思路和建议开展学习、完成任务;课中,引导学生展示课前学习成果,进行交流评价,解决疑难问题,并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助其将所学内容结构化;课后,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运用知识、丰富学习体验。由此可以看出,“学案导学”以导学为方法,不再盲目要求学生被动学、机械练,而更侧重于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方法与技能、培养核心素养。

(三)本质为“平等”

“学案导学”模式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学案与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平等交流和互动,合作完成学习任

务[2]。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定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学案内容与导学方案,确保学生在“学案导学”模式下有所收获。该模式还有助于促成独立平等、分工有序、共生共学的师生关系,能够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

“学案导学”模式通常包含设计学案、分发学案、分层导学、成果展示等环节,教师可针对每个步骤设计具体的实践策略,确保“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得到有效落实。

(一)设计学案:综合考量,科学合理

首先,教师应综合考量和设计学案内容,并将其逐一细化,使学案科学合理。需综合考量的方面包括:课标要求、学生学情、教材内容、重难点知识。接着,教师需创设趣味情境,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具有层次性、梯度性、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最后,合理设计活动内容,确保其符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同时具有启发、促进、拓展作用。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故都的秋》为例,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名篇,其所属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自然情怀”。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通过欣赏文学作品,丰富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教师基于以上考量设计了学案,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目标。领悟作者主观情感,学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秋的意境,品悟特色语言,感受文辞之美,提高审美感知能力;体验自然之美,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学习重难点。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力;体会作者赞美秋时流露的悲凉之感。

3.问题情境。欣赏“清明雨后”“夏日荷塘”“落叶飞舞”“白雪皑皑”四幅图片,说说最喜欢哪一幅。如果由郁达夫来挑选,他会最喜欢哪一幅?阅读《故都的秋》,寻找答案并说明理由。

4.阅读任务。扫清障碍:了解作者背景信息,记录重要内容;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完成基础知识积累。整体感知:理解题目,思考作者为什么选用“故都”二字,而不用“北平”;感受内容,梳理郁达夫笔下的秋有哪些特点;寻找文眼,理清文章结构,分析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有怎样的感情,寻找这种感情出现的原因,并做好批注。合作探究:品析文本语言与意境,阅读描写北国与南国的秋的句子,简洁概括两种秋天的特点,并比较写作手法与情感表达上的差异;阅读课文的第3—11自然段,分析描写的景象,感受其中的意境。重点赏读:赏读描写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的内容,详细分析写作手法。总结拓展:从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入手,总结课文的艺术特色[3]。

5.学习评价。设置自评、互评、师评三个环节,围绕学习过程与收获展开评价,保留学习痕迹和成果。

(二)分析学案:引导思考,指导预习

教师应在课前将学案分发给学生,指导学生系统地预习,知晓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从而在目标导向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利用简短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梳理学习目标,使学生对目标和任务有更清晰的了解,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文《祝福》的教学为例。学案指明该课的学习目标为“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导致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首先,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和分析学习目标。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发现,目标指出要“理解导致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表明人物身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时,学生需考虑社会现实对人物的影响。由此,师生梳理出的学习思路为:了解作者生平、文章创作背景—梳理文章结构—掌握人物刻画方法。学生可抓住课文中的关键描写,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接着,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学案内容。学案提示可从肖像、动作、语言三个维度的描写,对祥林嫂的形象特征进行概括,并要求将具体内容填写至表格中。结合课文体裁来看,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情节与环境是变化的,这决定了人物形象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学生需先完成“梳理文章结构”的任务,归纳出“初到鲁镇”“再到鲁镇”“祥林嫂见我”三个重要节点,再从课文中寻找证据,从语言、动作描写中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并通过分析形象特征的变化,联系社会现实探究原因,揭露导致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达成学习目标[4]。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学案内容,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梳理学习思路,使学习活动变得更有方向性,使学习目标具象化、学习思路细致化,从而确保学生在目标导向下高效学习。

(三)分层导学:小组协作,解决问题

为实现“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学习任务。小组协作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碰撞思维、集思广益,尤其是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凝聚集体力量往往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教学为例。在学案的提示下,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即体悟富有时代性的语言、学习强调的表达方式以及深刻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为此,学生需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以下探究任务。

1.梳理课文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2.在上一个任务的基础上,根据段落主要内容绘制文章结构图,将课文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

3.对接史实,分析并体悟文中“走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屠杀与压迫”等富有时代性的语言,并以此为契机,总结我国在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目标前经历了哪些艰苦的探索,又是靠什么实现这一目标的。此外,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分析开幕词中运用了哪些词语和句式来表示强调的意味,若改为陈述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

4.拓展阅读,结合《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演讲稿,进一步体会语言艺术,分析在开幕词、演讲词中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能够让语言更具力量感和感染力。

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学生积极开展思考、分析、归纳等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理解,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营造出你追我赶、通力协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成果展示:交流评价,同步提升

完成导学任务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并围绕成果展开交流讨论,在评价中找寻不足之处、吸收他人经验,进而优化教与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中《白鹿原(节选)》的教学为例。学案导学结束后,学生的学习成果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基本情节分析,二是主要人物(白嘉轩、鹿子霖)的性格分析及差异比较,三是《白鹿原(节选)》与《家(节选)》的思想倾向比较。

在成果展示环节,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小组学习成果展开交流,目的是暴露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在分析《白鹿原(节选)》与《家(节选)》的思想倾向时,指出两部小说均反映出‌大家庭的权威通常是封建主义和旧礼教的代表‌,但白嘉轩显得更加开明,其一直在反思人生、总结教训,并坚定家族使命,带领大家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可以看出,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理解较为浅层化。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反思原因,意识到是由于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导致的,于是有针对性地改进了教学方式[5]。

教师除了要从“把握结构”“把握人物”“把握思想”三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从核心素养维度出发,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比如,在“把握人物”维度,教师需要判断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小说人物分析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阐释人物性格、对比人物差异;在核心素养维度,教师要评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态度、表现和贡献,及其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切实可行,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教师可科学实践“学案导学”模式,践行生本理念,围绕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要设计导学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慧灵.翻转:高中活动单导学的新动力[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11):24-25.

[2]李秋月.生本视角下的高中语文导学策略设计[J].中学语文,2023(24):86-87.

[3]陈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四步导学”模式的策略:以《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为例[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23(6):26.

[4]钱国柳.问题导学,探究高中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20):64-66.

[5]田家云.高中语文组织学案导学实践的有效策略[J].高考,2022(29):89-9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