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型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
作者: 王露露【摘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分析是教师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方式。在案例分析型课堂上,教师将生活中的案例与学生所学的内容连接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和技能。在案例分析型课堂上,教师应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能够有效实现案例分析型课堂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案例分析型课堂;“教—学—评”一体化
作者简介:王露露(1993—),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案例分析型课堂主要以案例的呈现与学生的分析为主,教师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迁移创新能力。教师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策略,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案例分析的内容、方式与难度,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因此,教师要将案例分析课与“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有效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自主评价,调动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品质。
一、以“教”为先,优化案例分析型课堂教学方法
将“教”放在首位,对于构建案例分析型课堂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巧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设定针对案例分析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开展案例分析教学时,要将具体的案例与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这是案例分析型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基于案例内容与特点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围绕核心知识点思考,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能力提升[1]。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端正人生态度”中“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教学为例。教师引入如下案例:海伦·凯勒虽然失明失聪,但依然对生活、对人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影响着许多人。在引入这一案例后,教师可设定如下教学目标:通过海伦·凯勒的案例,了解人生态度的含义及分类;通过分析海伦·凯勒的案例,探讨保持积极人生态度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海伦·凯勒勤奋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在引入案例后设定明确的目标,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案例的主题意义,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案例中蕴含的价值与意义。
(二)巧用合作探究法深入分析案例
要想以“教”为先,优化案例分析型课堂教学,教师要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他们成为案例分析的主人。因此,教师可改变先讲述案例再分析案例的传统方式,巧用合作探究法。具体而言,教师要设置合作任务及具体的合作机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探究,从多个角度理解案例。教师作为小组合作的引导者和协调者,需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梦想始于当下”中“做有梦想的少年”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就“做有梦想的少年”这一主题寻找不同的案例,并进行具体分析。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案例搜集的大方向,让各小组进行选择。针对个人成长案例,学生可分析身边的朋友,也可分析科学家少年时的梦想;针对历史人物案例,学生可分析爱因斯坦的梦想;针对文学作品案例,学生可分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如何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梦想追求者;针对时事新闻案例,学生可分析张桂梅的成长历程。借助合作探究法,学生可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案例。以分析科学家少年时的梦想为例,学生举的例子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年轻时的故事。小组成员首先进行角色扮演,轮流模拟钱伟长“弃文从理”时的内心活动,其次讨论钱伟长是如何将个人梦想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的,最后共同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分享钱伟长的故事和小组的研究发现。这种方法能突出教师的教学智慧,让“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更灵活地呈现。
二、“学”为中心,在案例分析中引导自主探究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的中心,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活动。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要从案例的讲述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工具和方法,鼓励学生之间开展合作与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心得。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挥案例分析能力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自主提问
通过自主提问,教师可让学生更充分地学,更深入地学。传统的案例分析课多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提问相对少一些,这对学生深入开展学习是不利的,对他们思维的多元化发展也是不利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激发他们对案例的好奇心,让他们基于自己的认知特点与思维方式审视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案例背后的道德与法治原则,尝试寻找解决方案[2]。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旧版)“揭开情绪的面纱”中“青春的情绪”的教学为例。教师展示班上某个学生与情绪相关的日记:
9月1日,新开学,我被分到不同的班级,原先的朋友一个都没有了。晚自习回家,一个人走在路上,总觉得后面有个影子一样的东西在跟随。
11月3日,突然降温了,我感冒了。奶奶送来药,她穿着朴素,我对着她发火,但后来我后悔了。
12月10日,今天是学校开放日。昨天我的英语考砸了,我很难过,但我知道妈妈会过来,而且一定会责怪我,我很焦虑……
3月6日,今天是我的生日,我为妈妈精心准备了礼物,妈妈送了我一份我一直念着的礼物。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根据日记自主提问。学生问道:“9月1日的日记是不是体现了‘我’的孤独和恐惧?11月3日的日记是不是体现了‘我’的愤怒和后悔?12月10日的日记是不是体现了‘我’的焦虑和失望?3月6日的日记是不是体现了‘我’的快乐和满足?‘我’的情绪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我’的生理状态如何影响情绪?”自主提问不但能反映学生对案例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还能为教师开展评价提供直观依据。
(二)促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积极实践
在开展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对案例形成新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3]。教师可基于案例分析,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让学生针对案例中的争议性问题进行辩论,可引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可模拟法庭审判过程,可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可引导学生制作海报,可让学生尝试将案例改编成短剧。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
册(旧版)“法律在我们身边”中“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班上学生在五一假期购物时遇到假冒伪劣商品的案例,开展辩论活动,设置如下辩题:购物时遇到假冒伪劣商品,是否应该依法维权?教师将学生分为正反方,正方的观点为遇到假冒伪劣商品,应该依法维权;反方的观点为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解决,不一定非要依法维权。在辩论中,学生能充分理解案例,展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就案例中提到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如让学生开展消费者权益意识的调查、假冒伪劣商品市场调查、维权行为与效果调查、电商平台打假情况调查、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调查。这能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通过实践,学生能开展多元化学习,在学习中提升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来评价其知识掌握程度,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结合。
三、综合“评”价,在案例分析型课堂上注重学生发展
在运用“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评价,将评价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融合。教师要将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在案例分析型课堂上,教师可将评价作为检验学生分析、运用、内化案例结果的途径,同时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更好地实现教学
目标。
(一)构建针对案例分析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师在开展案例分析教学活动时,要建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教与学的深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教师设置的多元评价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案例分析的评价不仅包括教师评价,还包括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4]。其次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即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等。再次是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教师可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测试、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小组讨论等评价方式,获得更全面的评价结果。最后,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还表现为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多元化以及评价环境的多元化等。多元化评价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进步。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中“遵守规则”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学校的食堂在午餐时间经常出现插队的现象的案例。就这一案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食堂需要排队等候的规则,为什么插队行为对个人和集体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学生分析案例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深度、分析能力和规则意识等进行评价;可引导学生就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合作态度等进行相互评价;可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还可关注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学生对规则概念的理解、分析插队行为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改善食堂秩序的方案等。在案例分析型课堂上,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实施过程性评价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更关注教学结果的做法,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将案例分析活动中的学习过程、思考过程、参与程度、进步情况及策略选择等作为评价内容,并进行持续的观察、详细的记录和及时的反馈。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中“延续文化血脉”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如下案例:如今,一些年轻人更倾向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他们心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就这一案例,教师设置如下任务:1.探讨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2.分析当代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态度变化的原因;3.提出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创新策略,设计一个推广传统节日的方案。针对观察和记录,教师可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记录他们不一样的观点。针对思维过程,教师可评估学生是否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有深入理解、是否用批判性思维来对待不同来源的信息、是否能够发挥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等。针对参与程度,教师可评价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讨论、是否能够与小组成员有效沟通和协作、是否在任务中表现出较高的责任心。针对进步情况,教师可评估学生对传统节日知识和文化的掌握情况、在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方面的进步。过程性评价能关注学生的“学”,反映教师的“教”,推动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5]。
结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构建案例分析型课堂,能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在这样的课堂融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能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案例,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案例分析活动。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获得感。
【参考文献】
[1]王波.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0):90-92.
[2]陈丽锶.道德与法治学科落实廉洁教育的实践探索:基于“勤俭节约”教学案例的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2(21):78-80.
[3]丁丽萍.基于“备、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路径[J].读写算,2024(31):140-142.
[4]李瑞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4(28):145-147.
[5]李晓霞.浅析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策略:以“以礼待人”为例[J].名师在线,2024(2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