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策略

作者: 刘小玲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策略0

【摘要】读写共生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还是综合性学习的一个视角,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读写共生及“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从精准制订目标、巧妙设计流程、全程融入评价三个角度,探究如何在“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开展读写共生教学,旨在开创课堂教学新局面。

【关键词】高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评”一致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康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教师教学课题“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AGH24JS034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小玲(1979—),女,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高级中学。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多角度、多方面理解语言,鉴赏文学作品,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运用的灵活性。鉴于此,教师应从“教—学—评”一致性角度出发,以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协同发展为目标,探究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读写共生及“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一)读写共生的内涵

阅读和写作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很多教师都将二者视为一个整体。读写共生这一概念反映了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师黄厚江主张的“本色语文”。他认为读写共生是读引发写,写又推动读[1]。为了实现读写共生,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获得读写体验,掌握读写方法,习得读写技能。这样一来,学生的读写思维才能被充分激活,读写能力才能实现协同发展。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评”一致性是保持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的一致性。其内涵较为丰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这需要教师将评价融入教学、学习中;二是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的目标联系紧密,这需要教师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也需要学生思考学习的内容、方法等[2]。因此,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目标,设计详细的教学过程,采取对应的教学策略;学生应从学习目标出发,挑选恰当的方法去学习、思考。

二、“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精准制订目标,把准教与学的方向

如果在开展读写共生教学的过程中使教学、学习、评价保持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会变得和谐。而制订清晰的目标是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的关键。

1.课前预习,把握学情

学生是开展读写活动的主要群体。活动目标应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针对性。因此在制订目标时,教师应从学情出发,考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针对部分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教师可以将“缩短学生读写能力之间的差距”作为读写共生的训练目标[3]。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教学为例,教师制订目标时,在课前设计如表1所示的预学单。

基于学生的预学单填写情况,教师发现:在进行关于读的预习时,大部分学生能概括出课文描写的内容、方法和特点,但只有少部分学生认识到课文作者是通过描写故都秋天的风物来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之情的;在进行关于写的预习时,大部分学生顺利完成了对北国冬天的主题创作,但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借助北国冬天的景物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立足单元,选点切入

教师制订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情,还要考虑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联系,找出读写共生训练的切入点,采取连点成线的方式,让知识相互关联。如教师可以将文本鉴赏与单元主题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写作方法,再通过写作深化对阅读的感悟。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教学为例,首先,教师通过研读课程标准,为学生设定“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理解作品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等学习要求。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内的各篇课文,探究每篇课文的特点,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最后,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意蕴丰富的词语和句子,多维度鉴赏课文的语言特点。

(二)巧妙设计流程,优化教与学的活动

教师在将教学目标、评价任务融入教学后,应精心设计多样化的读写活动,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落实读写目标。如此一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便可以真正衔接在一起,评价也可以贯穿教与学的始终,让教更具指向性,让学更有针对性。

1.依托文本

为了促进学生同步发展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应依托文本设计融合仿写、续写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对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4]。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节选)》教学为例,教师以文本为基础,设计丰富的读写活动。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设计“读一读,记一记”的活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并设计“想一想,写一写”的活动,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借鉴文本中的叙事、写景、抒情等多种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或地点,并对学生仿写的内容进行点评,让学生在掌握仿写方法的同时提高写作水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续写来填补文本中关于地坛外形的留白,同时点评学生续写的内容,指出学生在写作技巧、方法运用中的不足,以此落实阅读要素,为学生的后续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整合资源

通过深入分析教材,教师会发现每个单元都蕴含着写作的方法,且后面编排的单元与前面编排的单元介绍的写作方法之间具有一定的递进性。因此,在读写共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内容与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整合相关的资源,并设计对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对比的方式找出不同课文写作方法之间的异同点。在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读写能力加以评价,从而实现教学、学习、评价三者融合。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为例,教师将本课与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相比较,引领学生体悟写作要领。具体来说,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这两篇课文,进而认识到这两篇课文主题与求真、创新有关,但采用的文体和写法有所不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一篇人物通讯,报道了袁隆平的杰出贡献;《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则是一篇科普类文章,介绍了屠呦呦及其团队的优秀事迹。其次,教师结合《王祯农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等课外书籍来讲解杂交水稻的相关内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3.合理延伸

为了优化教与学的活动,教师除依托文本、整合资源外,还可以进行教学延伸,持续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展开来说,教师可以立足教学资源,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写作上的指导,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真正做到读写共生。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劳动者劳动的场景,要求学生写出发生在平凡的劳动者身上的事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单元写作要求,让学生迁移运用阅读经验,思考写作前应该如何审题立意,与其他同学展开积极的讨论。如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用记叙文来写平凡的劳动者,有的学生则认为写发生在劳动者身上的事情时要关注事例和细节。对于那些能够结合单元写作要求来表达观点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给予了肯定。最后,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学会介绍事例,并利用具体文章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进而明白:若要在作文中融入真情实感,事例则应具备真实性且贴近生活,如赵树理的《老定额》一文中就写了大部分农民都经历过的收麦子一事;若要突出人物特点,则可以在写作中借助不同的事例,如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讲述了搬家、供子女读书、支持一家人生活等多件事情,展现了母亲深明大义、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等优秀品格。

(三)全程融入评价,落实“教—学—评”一致性

若要在读写共生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教师应发挥评价的检测、诊断功能,指出学生在读写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根据所制订的目标设计评价标准,再以目标和评价标准为依据设计学习活动[5]。教师可以紧扣写作的目标,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等多种方式,认清学生发展的现状,推动“教—学—评”一致性与读写共生有机融合。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为例,为了将评价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首先,教师在教学前期,要求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文本,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认识人类探索与创新的意义。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写作方法、特点与这篇课文类似的其他文本,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来解读文本,有效拓展学生的思路,并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来写作。最后,教师根据如表2所示的学评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点评。

学评单中列举的评价标准有利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持,让教学质量可以被衡量,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结语

总的来说,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对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在教的层面上,教师要立足整体,注重分析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找准读写共生的出发点、落脚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形式丰富的读写活动。在学的层面上,学生要在了解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参与读写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思考、表达。在评的层面上,师生要从教、学两个角度进行评价;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学习路径,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伟.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的教学[J].新课程研究,2023(36):132-134.

[2] 江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语用型教学样式新探[J].教育界,2023(35):5-7.

[3] 曹芳.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开展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3(11):24-26.

[4] 李思榕.新课标背景下读写共生模式的构建[J].作文成功之路,2023(38):65-67.

[5] 刘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创新策略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28):33-3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