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整合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肖素晴【摘要】在大单元视域下开展整合教学活动,重在运用学科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科教学水平。以大单元教学为框架,以古诗词为主开展整合教学,是教学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创新的重点方向之一。文章以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整合教学为研究议题,首先明确教学价值,其次分析教学要点,最后提出教学建议,旨在通过语文古诗词教法创新,培养学生的宏观学习观念,让学生从单元整体视角深入研究古诗词内容,在多维解读中形成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大单元视域;初中语文;古诗词整合教学
作者简介:肖素晴(1978—),女,上海市闵行区龙茗中学。
古诗词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古诗词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浓厚的文化底蕴还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重要教学模块。大单元视域下,教师将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整合为一体,开展系统化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原有的古诗词学习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古诗词内容,感受文化意境。利用古诗词内容的相关性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其文化品位,促进其能力素养的综合发展。教师应关注初中语文古诗词整合教学的具体实施,优化大单元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整合教学的价值
(一)促进单元知识整合
整合教学即将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知识关联性搭建综合性教学框架体系。大单元视域下,教师有机整合初中语文古诗词内容,首先应基于整体视角挖掘古诗词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古诗词知识体系;其次应提炼教学主题,实现对古诗词内容的重组;最后应从大单元视角出发,有机联系不同古诗词内容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主题与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理解。可见,大单元视域下的古诗词整合教学是推动初中语文单元知识整合的有效措施。
(二)挖掘学科教育内涵
大单元视域下,古诗词整合教学需要教师依托知识的关联性运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单元古诗词内容,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内容理解逐步走向思想解读,实现自身阅读理解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步发展。可见,以大单元为背景,整合古诗词内容实施整体性教学活动,既能够使学生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意义,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蕴含的思想与精神,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1]。
(三)推动学生素养发展
以整合教学为基础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本质上是打造促进学生能力不断发展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依托单元知识的整体关联,灵活设计大单元整合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古诗词形成独到的理解和判断,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综合来看,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整合教学,是对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教学阵地。
二、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整合教学的要点
(一)目标导向性
古诗词作为语文学科中的重点教学内容,既包含丰富的语言知识,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大单元视域下,教师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获取古诗词的相关知识,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的思想高度与文化自信。此外,教师还应设置具有明确导向的教学目标,为整体教学活动提供
指引。
(二)内容拓展性
教师应在内容设计上凸显层次性和逻辑性,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相关学科能力创造机会[2]。教师还应以单元古诗词内容为基础,围绕主题积极拓展古诗词教学资源,发挥大单元视域下古诗词整合教学的实质作用。
(三)形式多样性
古诗词内容凝练、意境深远,因此理解难度较大,是教学的难点。在大单元视域下的古诗词整合教学中,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多篇古诗词的学习任务,从中获取知识内容与经验方法[3]。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古诗词内容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的古诗词讲解方式,设计丰富多样的古诗词学习活动,助力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古诗词的语言内容,参透古诗词的精神内涵,积累古诗词的学习经验,从而提升古诗词整合教学的成效。
三、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整合教学策略
(一)整合文本,提炼主题,规划教学路线
在古诗词整合教学中,整理与建构古诗词教学内容是重要基础,也是整体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步骤[4]。大单元视域下,教师应以语文教材为依据,选择以古诗词内容为主的教学单元,深入挖掘古诗词文本,明确单元教学主题,选择合适的建构方向,合理规划大单元教学内容,梳理整合教学思路。教师还应打破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局限性,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古诗词内容整合中凸显知识的关联性,保证内容规划的系统性,体现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实现大单元教学理念与整合教学的融合。
例如,在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收录有《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五首古诗。分析教材编写意图可以发现,这五首古诗均与“距离”这一元素相关,展现诗人自身对于外在客观世界的联想,体现由时空距离的“远”而产生的内心省察。此外,这五首古诗还包含关于“天地万物”的元素,通过描写景物展现诗人的情感状态。因此,本单元古诗词整合教学的主题可以定为“知晓‘见天地’,感受‘时空远’”;教学目标可以定为“了解古诗词中诗人的主观行为,探寻古人对于‘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精神境界的追求;通过了解古诗词景物描写背后的情感,知晓古诗词蕴含的关于‘远’的审美意蕴”。围绕单元古诗词教学主题与目标,教师可以补充《夜宿山寺》《登鹳雀楼》等古诗词,用丰富的古诗词内容加深学生对于该类古诗词情感意境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围绕古诗词主题明确教学路线。首先,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并感受各篇古诗词的相同之处,可以在引入教学主题的基础上,运用“这些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有何相同点?具体表现的是哪些方面?展现景物的何种特点?”等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整合阅读法或比较阅读法,从整体上理解各篇古诗词中的“远”,并分类探寻不同“远”所属的类别,加深阅读感受。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诗句体会古诗词的情感意蕴,感受古诗词的审美意境。
教师从教材内容中提炼教学主题,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思路,进而规划整体教学路线,走好大单元视域下古诗词整合教学的第一步,可以保证教学有指导,学习有依据,有效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二)分析内容,创设情境,激活学习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其主动思考与探索,是保证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应根据古诗词内容的特点,创设具有真实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利用情境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认知水平,使学生灵活运用学科思维掌握古诗词语言知识与审美鉴赏技巧,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5]。
例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词教学内容为《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这五首古诗均以山川美景为主要描写内容,将思想情感寄托于山水景物之间。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中的山川美景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从赏景的角度切入,联系生活经历感悟古诗词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认知、精神、情趣等方面的提升。首先,教师应明确这五首古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内容,如《野望》中的“山野秋晚图”、《黄鹤楼》中的“黄鹤楼之景”、《使至塞上》中的“塞外风光图”、《渡荆门送别》中的“大江山水图”、《钱塘湖春行》中的“西湖早春图”,据此确定情境创设的重点。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与古诗词内容相关的景物图片,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欣赏这些美景图片或者与其相似的景象时的感受,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分析景物特点为切入点,思考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对诗人抒发情感起到何种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利用情境,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诗人所看,感诗人所感,整体把握古诗词内容,体会审美意境与情感意蕴。
(三)明确指向,任务引领,促进深度学习
结合大单元教学的特点,教师应以学习任务群作为古诗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利用任务的驱动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词内容,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依据任务要求开展有层次、有深度的古诗词学习活动,顺利建构完善的古诗词知识体系。教师还应围绕古诗词教学的主题,结合古诗词内容,从不同角度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群,为学生的古诗词系统性学习提供支架。
例如,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古诗词教学内容为《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师应从不同角度设置学习任务群,驱动学生深度学习,让学生在古诗词整合教学活动中获得能力素养的提升。以语言能力发展为导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诵读法,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古诗在选材和内容设计上的特点。依据任务要求,学生需要明确:在内容上,《石壕吏》反映的是征兵;《卖炭翁》反映的是宫市现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的是诗人杜甫的个人遭遇。在写作手法上,《石壕吏》与《卖炭翁》以记叙为主,具体体现为老妇的语言描写和卖炭翁的外貌、心理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包含记叙、描写和抒情,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通过记叙个人遭遇,发出忧国忧民的呼喊。该任务群可以使学生突破古诗词阅读障碍,掌握主要内容,为后续深度学习奠定基础。以审美创造能力培养为导向,教师可以设置学习任务群,指导学生重点剖析古诗词蕴含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怀与诉求。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分析诗人在题材和内容选择方面的意图;结合古诗词内容,分析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任务群导向下,学生从《石壕吏》中可以了解征兵事件的始末,想象战争的残酷,体会诗人在面对征兵这一事件时的矛盾思想;可以通过《卖炭翁》中的黑白色彩对比,感受卖炭翁生活之艰辛,剖析诗人借“卖炭翁”这一形象为穷苦百姓发声的意图;可以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了解诗人杜甫的经历,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杜甫“住茅屋”“饮秋风”的原因,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真实情感。
通过上述任务群指导教学,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挖掘古诗词蕴含的深层情感与思想,既能够顺利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活跃思维,又能够从古诗词的笔墨之中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心思想。
结语
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重点教学内容,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大单元视域下,教师应通过主题引领,明确具体的教学方向;依托古诗词内容的关联性,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利用任务的驱动作用,使学生挖掘古诗词内涵,切实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从而有效创新语文学科育人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廖国华.诗教文化与高中古诗词大单元教学的实施[J].中学语文,2023(30):111-112.
[2]符书绅.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古诗词教学建构[J].语文教学通讯,2023(29):44-47.
[3]赵海霞.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整合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6):97-99.
[4]刘飞飞.立足大单元教学品味古诗词魅力:以古诗《浪淘沙》教学为例[J].河南教育(基础教育),2022(Z1):55-56.
[5]王薇.“大单元”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探析[J].小学语文教学,2022(1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