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分析

作者: 肖青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单元教学更突出地展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得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文章讨论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意义,并分析了围绕核心素养、把握语文要素、创设生活情境、采用启发教学、品读优美段落、组织实践活动等六方面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肖青(1982—),女,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畅林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建议,教师在统筹设计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时,“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以及“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上述建议精选文质兼美的教学资源,整合有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开展单元教学,让学生在单元主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单元教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单元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网络,同时强化逻辑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会更加牢固,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会得到拓宽。

(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综合分析法是教师开展单元教学时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在进行综合分析时,学生往往需要先从单篇出发,再对整个单元进行分析,找到同类型文章的联系,积累相关语言知识和丰富的语文学习经验。由此,学生会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相较于着眼单篇课文的教学模式,单元教学更强调学生自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开展单元教学时,会引导、指点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而且可以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当然,在单元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单元主题、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也会形成更深刻的认知,这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

(一)围绕核心素养,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教学前,不但需要整合教学内容,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分析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然后由此出发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整体教学质量提升[1]。

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紧扣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重点探究任务,以指导学生有序学习知识、顺利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组织的单元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包含《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开展单元教学前,教师确定单元教学主题为“金秋时节”,然后围绕这一主题整合形式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秋日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分析学生的学情后,教师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积累优美句子,让他们学会在写日记时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色,有效锻炼写作能力,初步发展语言运用、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基础仍相对较差,教师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如下探究任务:1.在自主阅读课文后,和同桌讨论秋天的典型景色,说出自己对秋天的印象;2.在跟随教师学习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提及秋天时常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探究任务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帮助其深入理解单元主题与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推动其思维发展。

(二)把握语文要素,重点培养语言运用素养

在实施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单元的语文要素带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内容,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语言运用素养。当然,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与深度思考空间,鼓励学生与同伴、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由此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学习经验[2]。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包含《观潮》《走月亮》《秋晚的江上》《花牛歌》《繁星》几篇文章。在开展单元教学前,教师确定单元教学主题为“自然之美”,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在分析学生的学情后,教师确定教授这一单元的重点为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为达到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在带领学生品读课文后,组织了以“推荐一个好地方”为题的自由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充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由此收获丰富的语言运用经验,同时开阔视野。此后,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教师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学生在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改编一段课本剧,并画出课本剧表演的背景图,据此展现自然之美。在学生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回想学习感受、总结学习技巧,为后续完成写作任务奠定基础。

(三)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课文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联。为了让学生顺利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与情感表达,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结合生活经验分析课文。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3]。在创设生活情境之后,教师还需要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推动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得能力提升。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包含《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教师确定单元教学主题为“万物有灵”后,设计了如下单元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会在描写一种事物时表达自己的感情,理解自然景物之美。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展示多幅自然景物的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单元教学主题。接下来,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并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自然景物令你印象深刻?为什么?”提出问题后,教师留出时间给学生自主讨论,并适时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景物之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技巧。此后,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并着重分析这些课文描写具体事物的手法以及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在学生掌握上述语言知识后,教师则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在课堂最开始,大家简要分享了自己印象深刻的自然景物。在阅读课文之后,大家是否想到更好的方法介绍自己印象深刻的自然景物?”在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教师鼓励学生将想到的内容写下来,为后续引导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做铺垫。

(四)采用启发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时,教师应当减少教学干预,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思维能力。为此,教师需要适时采用启发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4]。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包含《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课文。为了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革命岁月”这一单元教学主题,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教师采取了启发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课文。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从以下角度深入分析课文:1.结合时代背景,感受红军身上的伟大精神;2.分析狼牙山五壮士有怎样的英雄气概;3.分析《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如何描写开国大典这一别开生面的场面;4.思考《灯光》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表达顺序叙述故事的。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后,学生不仅会对课文的主旨、思想感情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还会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完成基础学习任务后,教师则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一进阶学习任务具有开放性、探究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敢于质疑的精神与批判性思维。

(五)品读优美段落,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

在开展单元教学时,教师同样需要带领学生细细品读单篇课文中的优美段落,探究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让学生顺利积累丰富的审美体验,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这样的教学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使学生发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体会到语言文字之美[5]。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包含《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为“舐犊情深”,在教学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段落,品味这些优美段落蕴含的丰富情感。在学生被课文打动之后,教师适时分享类似主题的课外阅读资料,如《多年父子成兄弟》《秋天的怀念》等文章,鼓励学生继续阅读,由此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师还在课堂最后进行总结升华,鼓励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小事时,留心体会自己的情感,思考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意味着什么,并尝试做些什么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六)组织实践活动,培养文化自信素养

在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时,教师还应当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由此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与内核,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并且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包含《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三篇课文。在教授这一单元时,教师围绕“民间故事”这一单元教学主题设置单元教学目标,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了“民间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民间故事以及自己喜欢的角色。在学生完成分享任务后,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角色画下来,并尝试给这一角色续写故事。这样的创作活动符合学生的期待,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基于新课标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开展单元教学,将零散、碎片化的知识整合,设计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自主学习,并由此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逐步实现个性化发展。当然,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改进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活动切实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印.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俗”单元为例[J].大学,2023(增刊1):146-148.

[2]王璐瑶.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策略[J].求知导刊,2023(36):32-34.

[3]周雯.聚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求知导刊,2023(36):44-46.

[4]展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思考[J].文科爱好者,2023(6):103-105.

[5]李娇.习作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J].文科爱好者,2023(6):109-1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