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贾燕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开展实践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该教学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进一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与运用方法,还能从评价结果中明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主调整学习思路,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文章先剖析“教—学—评”一致性教育理念的内涵,再系统分析基于该理念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最后从多维度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贾燕(1985—),女,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南街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落实新课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活动,教师应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根据学情选择教学方法,结合教学过程设计评价体系,将教学、学习、评价整合为有机整体,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内涵

(一)“教—学—评”一致性含义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重视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三者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此理念认为,教学设计为学习活动提供方向指引,学习活动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践,而学习评价则是对教学设计与学习活动成效的检验与反馈,三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只有构建协调统一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高效开展。

(二)“教—学—评”一致性特点

1.目标一致性

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是“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核心与基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评价设计均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每一项活动和教学环节都是为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服务,确保教学活动能够达成预期教学效果,切实保障教学质量[1]。

2.评价持续性

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中,评价被赋予了评估教学状况、洞察学生学习需求的关键职能。因此,评价必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前,教师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基础;教学中,教师借助评价监测学习进度、调整策略;教学后,教师利用评价来评估学生水平。教师通过全程性的评价反馈,确保教学始终沿着既定目标推进。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助力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不仅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基石,还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以目标达成度作为评判教学成效的标准。学生在教学目标引领下参与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清晰有序,有效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学习过程的高效性。

(二)促进学生自学能力提升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主体地位。在此模式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教师不再直接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扮演支持与辅助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方法指导与心理支持,助力学生逐步达成各项学习目标。同时,借助评价机制,学生能够及时反思自身学习不足,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进而转变思维模式、调整学习策略,有效提升探究式学习的效能。

(三)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贯彻实施,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交流互动。在交流过程中,各方的知识体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相互交融。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与成长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的质量;学生相互启发,合作解题,提高“学”的质量[2]。这种互动让学生学习状况充分展现出来,保证了教学质量。

(四)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教—学—评”一致性的数学课堂,强调教师依据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与反馈信息,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基于此,教师积极将新型教学理念与方法引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通过深入分析评价结果来寻求最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学方法。这为数学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三、“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配套活动

为达成“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深度剖析教材的内容和教育价值,并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精准设定教学目标,进而从目标达成的视角系统设计教学、学习与评价活动。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本单元聚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和千克所代表的实际质量,理解其概念并掌握二者的换算关系,培养在生活中运用这两个单位描述物体重量的能力。基于此,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了解克和千克的含义及用法,为后续教学设计锚定方向。其次,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教学方法,设计学习与评价活动。鉴于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为帮助学生切实理解二者代表的实际质量及相互关系,教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知克和千克,学会运用它们描述物体的重量,在探究过程中促进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在学习方法选择上,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教师遵循独立思考原则,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最后,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评价活动。在过程性评价中,当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阐述克和千克的转化关系时,教师给予“非常好”等激励性反馈,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当部分学生出现“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的认知误区时,教师组织“铁和棉花谁更重”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反思学习不足。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朝着学习目标不断迈进,助力其全面发展。

(二)评价反思教学,方法匹配目标

完整的教学计划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目标等构成,它们之间的契合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为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设置评价环节,评估教学内容的难度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分析教学方法与课程目标的匹配度。此外,教师应依据评价结果优化教学设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3]。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四则运算”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运算规律,着重培养其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基于此,教师引入任务教学法,将四则混合运算问题拆解为加减混合、乘除混合、加乘混合等多个分层任务,难度由简至难逐步递增,助力学生逐步掌握混合运算规律。在教学内容编排上,教师依照四则运算的定义、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的顺序,由浅入深地渗透知识。为确保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教师在分层任务中设置不同类型的运算题目,如侧重加减运算的“32+15-14”,以及涉及多种运算的“14×5+6÷3-1”。此外,教师还设置了应用题“华华去超市购物,买了1双20元的拖鞋,3斤单价15元的橙子,2块单价25元的巧克力和1包12元的饼干,因钱不够退掉1块巧克力,求华华的购物总消费”,以此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评估学生的答题结果,教师发现学生在计算题方面表现良好,但在应用题中难以理清数字间的内在联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将生活情境深度融入分层任务,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计算购物总价,在解题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运算与推理能力。

(三)创造互动机会,践行以学定教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强调,学生是推动教学活动开展、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主体。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教师需秉持“以学定教”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并组织小组讨论,借此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困难及学习状态;课上,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根据学生的表现与反馈,及时判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否贴合学生需求;课后,教师通过批改作业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认真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方案,为后续制订科学合理、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筑牢基础[4]。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通过布置预习任务了解学生的学情,让学生观看用七巧板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拼成正方形的微课,并思考问题“等边三角形经拆分重组后能够拼接成哪些图形”。这一任务既能激发学生对图形转化的思考,又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图形特征和转化的认知情况,为后续割补法和面积公式推导做铺垫。其次,教师通过互动深入了解学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在讨论预习任务时,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分割、重组三角形的经验,据此判断学生对割补法的理解程度。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教师留意学生的操作,若发现有学生认为菱形不能转化成长方形,进而质疑公式的一般性,便安排任务:分别用割补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计算菱形面积,对比结果,验证公式的适用性。最后,教师借助作业评估学生学习成果,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薄弱环节。若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存在问题,可要求学生录制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视频,以此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面向真实诉求,推动教学分层

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基础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若按统一标准设计教学和评价活动,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帮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升知识水平,教师可将分层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如分层选择教学方式、分层指导学习方法、分层制订评价标准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5]。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教学为例。教师依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后进生、良好生、优等生三个层次,针对各层次的特点挑选适宜的教学方法,并制订相应的评价策略。在教学方法方面,对于基础薄弱的后进生,教师运用问题驱动法,提出“你觉得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有相似之处吗?”等问题,引导他们自主推导分数除以整数的含义与算法;对于基础扎实但自学能力较弱的良好生,教师设计生活化任务,如“小明要把自己的半个西瓜平分给三个小伙伴,谁能帮他想想办法?”,以此引导他们推导分数除以整数的含义和算法;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优等生,教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分数除法的含义与算法。在学习方法方面,鉴于后进生基础薄弱、思维能力不足,教师安排他们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让其相互交流、分析问题;考虑到良好生基础扎实、思维能力较强,教师引导他们自主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并探索“分西瓜”这类任务的解决办法,在实践中锻炼思维能力;针对优等生,教师运用角色扮演法,让他们扮演教师,上台分享自己对分数除法的理解和计算分数除法类问题的方法。在评价方法方面,由于后进生缺乏学习动力,教师遵循激励性原则设计评价活动,如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由于良好生需要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布置随堂作业,实时评估他们的学习情况;为培养优等生的反思能力,教师布置分数除法计算题,引导他们将自己的计算结果与标准答案进行对比,促进其自学能力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数学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为落实新课标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质量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应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同时,重视教、学、评三者间的内在联系,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不断创新教学策略,调整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收获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杨宏.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以“小数除法”为例[J].现代教育,2023(5):28-33.

[2]章勤琼,阳海林.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学教评一致性”:兼论核心素养的落实与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1):21-28.

[3]黄秀梅.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原因及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8):123-125.

[4]温秀欢.基于逆向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3(29):29-32.

[5]吴美容.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J].亚太教育,2023(14):177-18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