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花梅【摘要】民族音乐对于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拓宽音乐视野和丰富知识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文章先分析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再结合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从趣味导入、探寻价值、融入乐器、音乐鉴赏、课外延伸这五个方面,探讨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花梅(1989—),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中心小学。
民族音乐蕴含丰富音乐元素与独特创作手法,情感表达强烈且极具感染力。学生学习民族音乐能够深切体会其中的情感,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开展多元教学活动、构建课程体系等方式,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
一、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一)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关键载体,不仅能助力学生掌握民族音乐的基本调式,还能让学生借此了解各民族的历史变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情感表达。学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能够显著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1]。此外,在学习民族音乐时,学生能深切感悟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感。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小学阶段的民族音乐教学要求教师从聆听、演唱、演奏、欣赏等多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多元化学习路径,让学生全面认识民族音乐。随着各类学习活动有序开展,学生不仅能掌握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能培养敏锐的音乐感知与出色的表现能力。民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与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使其能够欣赏不同风格、形式的音乐作品,提升艺术鉴赏水平,进一步促进音乐素养的
提升。
(三)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民族音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既能真切感受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风格与特色,又能探究民族音乐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及其反映的民俗风情等内容。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开阔了他们的音乐视野,为其音乐学习与文化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一)趣味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趣味导入既是课堂的关键起始环节,又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教师应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接触民族音乐,激发其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其更喜欢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和互动性的学习材料。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民族音乐精彩片段,或用视频、纪录片讲述音乐背后故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触并爱上民族音乐,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教学为例。这首江西民歌节奏明快、曲调优美,生动展现了群众欢庆胜利的浓烈情感。从音乐理论角度分析,该歌曲属于“宫调式”,由四个乐句构成,女声齐唱的演唱形式赋予了歌曲清新、明快的风格特点。三年级学生已对民族音乐有了初步认知,熟悉“宫、商、角、徵、羽”等调式的基本特点,但对于民族风格和地区音乐特色知识尚浅,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基于此,教师可设计趣味导入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首先,教师紧扣“江西民歌”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精心设计“视频导入”活动。视频以一幅金秋时节桂花盛开的唯美画卷作为开场,同时搭配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随后,教师播放纪录片片段,对《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使学生对歌曲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有初步的了解。最后,教师展示一段由专业歌手和合唱团演唱的《八月桂花遍地开》视频,让学生直观领略歌曲的旋律美与和声美,深切体会演唱者所表达的情感。视频导入活动结束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此外,在讨论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基于视频内容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析歌曲的历史背景、情感表达等方面,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为后续的民族音乐学习与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二)探寻价值,注重知识讲授
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寻民族音乐的价值。民族音乐传承至今,是因为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底蕴。因此,教师应系统地向学生讲解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等多维度知识,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教师通过长期讲解这些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使他们更加热爱、珍视本民族文化,还能帮助学生深刻领会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我的家在日喀则》的教学为例。这首民歌旋律轻快活泼、流畅易记,是藏族民歌中的经典之作。歌曲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同时巧妙融入丰富的藏族文化元素,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知识体系。首先,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朗诵歌词,鼓励他们分享对歌词内容的理解,并思考问题“藏族人民是如何通过歌词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的?”,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2]。其次,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歌曲中提及的“日喀则”这一重要地理元素。学生通过音乐感受日喀则的壮美自然风光与独特人文景观,进而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更直观地体会歌曲展现的民族特色。再次,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深入探究“藏族文化”。例如,针对歌曲演奏时融入的藏族经典舞步“踢踏舞”,教师结合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藏族音乐的节奏特色。在学生学习完这首民族音乐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此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融入乐器,感知音乐魅力
民族乐器是民族音乐的关键组成部分与传承载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民族歌曲认识不同民族乐器,进而更深刻地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例如,在学傣族乐曲时,学生能接触乐器葫芦丝;在学江苏民歌时,学生能认识各类丝竹管弦乐器[3]。在教学民族乐曲时,教师可传授乐器演奏的基本技巧,鼓励学生参与民族乐器合奏。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感知各类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喜爱。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教学为例。此曲是一首极具傣族风情的葫芦丝曲,具有优美的旋律与独特的节奏。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聆听葫芦丝音色、感受音乐情感的同时,系统地讲解“葫芦丝演奏”技巧,以此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增强其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课程伊始,教师播放音乐,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凤尾竹的图片与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情境感受乐曲营造的意境之美。在学生了解这首音乐的基本演奏特点后,教师适时介绍民族乐器“葫芦丝”的相关知识,如葫芦丝的构造原理、正确演奏姿势等。同时,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葫芦丝在气息控制、指法运用等方面的技巧。最后,教师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全曲,并结合葫芦丝演奏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葫芦丝的音色特点、音域特点及演奏方式等音乐要素。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四)音乐鉴赏,聆听体验中传承
音乐鉴赏既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路径,又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借助音乐鉴赏活动,引导学生聆听经典民族音乐作品,促使学生领悟音乐中蕴含的情感、意境及审美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与归属感[4]。此外,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和声等维度展开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五月五赛龙舟》的教学为例。这首民歌富有江南特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歌曲围绕“端午节”展开,以划龙舟比赛的场景为音乐素材,不仅展现出民族音乐的深厚文化内涵,也呈现出独特的民俗风情。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端午节”习俗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吃粽子、赛龙舟”等关键元素。同时,教师介绍江南地区的文化特色,让学生直观感受节日氛围,为后续音乐学习奠定文化认知基础。其次,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音乐学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提醒他们注意节奏、旋律和歌词,并教授民族音乐中独特的“方言”发音与特有的音乐符号,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音乐学唱环节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音乐表演中的角色,以个性化方式诠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在表演中体会到赛龙舟所展现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精神,领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为其今后的文化学习与传承筑牢根基。
(五)课外延伸,完成文化传承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他们对音乐知识的认知渐趋系统化,在民族音乐学习方面也开始形成独特的见解。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学习,课外延伸与实践学习同样至关重要[5]。课外延伸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补充与拓展路径。在不同地区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可引导学生基于课堂所学广泛搜集民族音乐相关知识,还可充分挖掘并利用地区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音乐活动,让学生深入地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教师可精心设计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当地的民族音乐节、文艺演出等活动;同时,引导学生走进非遗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借助丰富的馆藏资源与专业的讲解,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知识。这样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又能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姑苏风光(大九连环·码头调)》的教学为例。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别具一格,运用苏州方言生动地描绘了苏州一年十二个月的旖旎风光与独特民俗风情。通过学习此首音乐,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江苏一带的地域文化,对苏州地区的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为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意识,教师可丰富课程活动形式,借助实践项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音乐与民族音乐。例如,在教学完毕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探究“家乡的民族音乐”主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走访社区、询问长辈、查阅资料、网络搜索等多元化途径,广泛收集家乡民族音乐的相关资料,重点关注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乐器演奏、戏曲唱段等相关内容。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前往家乡的音乐文化遗址、博物馆、戏曲院团等社会文化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进一步深化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资料收集完毕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资料交换与学习经验分享,鼓励学生运用演唱、演奏、讲解等多样化方式,展示家乡音乐的特色与文化背景。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家乡音乐与《姑苏风光》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特点与差异。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江苏民歌的理解,还能显著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得以落实。
结语
综上所述,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意识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音乐既是艺术表达的重要形式,又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载体。教师应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研究,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学习需求,精心设计多元化、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感悟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热爱之情,不断培育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
【参考文献】
[1]李一.传承音乐之源,弘扬民族文化: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J].琴童,2023(21):20-22.
[2]李瑛.品民族之美树艺术风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23(12):129-131.
[3]廖添珮.演唱民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J].新课程导学,2022(17):38-40.
[4]蒲雪.试析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J].新课程,2022(8):120-121.
[5]吴蓉.传统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2(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