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 梳理 拓展:小学语文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作者: 田晓文

【摘要】单元复习课旨在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为其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教师应如何有效设计小学语文单元复习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复习课;单元复习

作者简介:田晓文(1982—),女,甘肃省庄浪县第三小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于学习阶段的尾声组织复习课,旨在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自检能力与问题意识。随着新课改深入,教师需要以创意的视角重构复习教学,实现点面融合,营造合适的复习氛围。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单元复习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阶段性知识的总结与归纳,是单元视域下多篇文本对比后的求同与求异,也是对已学知识系统化的迁移与运用。这是一个“知其必然”的应用过程,更是一种从“应然”到“必然”的思维方式[1]。

一、依托媒介手段,重温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是复习时疏通思路的导向。但在传统的复习课程中,学生常常会因为再次接触到熟悉的学习内容而感到枯燥乏味,有时也会因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而产生焦虑。对此,教师应转变思路,将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形式融入复习课程,带领学生重新回味单元的主题。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以“理想和信念”作为主旨,编排了三首古诗、三篇课文以及综合性学习任务和语文园地。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单元主题,来思考如何通过多元的媒介手段,用新颖的方式开启复习课程。例如,临近奥运会,在中国代表团中,无论是新面孔还是老面孔,都在为比赛而努力准备着,教师可以从中选取一名运动员,以该运动员的经历作为引出复习主题的媒介。如教师可以在视频平台上下载一个关于跳水运动员全红蝉成长经历的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该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该视频了解到全红蝉是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孩子,她被陈华明教练选中后,即使训练条件苛刻,也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夺得了奥运金牌。教师还可以再为学生罗列一些有关她的体育报道,如新华社发布的《水花的精灵—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的成长故事》,让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她的奋斗精神。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了解了全红蝉的故事,大家是否想起前段时间我们学习过的那些课文?还记得里面同样具备这种精神品质的人和物吗?”这时学生就会联想到“驰骋的骏马”“坚忍不拔的竹石”“忠诚勇敢、信念坚定的李大钊”“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党员干部和革命者”与“英勇无畏、勇于牺牲的革命战士董存瑞”,这些人、物都是在坚定的理想与信念的支持下,勇往直前、不惧艰险,与全红蝉的精神品质相契合。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联想到该单元的主题“理想与信念”,以及单元开篇文天祥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而更专注地投入课堂。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媒介与载体,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单元内的人物形象和课文主旨、重温单元主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依据下级任务,横向分析课文

复习课也应从“大”单元、“小”任务出发:“大”单元聚焦单元教学目标任务群,是一种组织形式;“小”任务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一系列下级教学任务。教师应层层推进,帮助学生不断构建与巩固自身的知识结构[2]。经过引入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单元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某一下级任务为根据,分析该单元中每篇课文是如何进行表达的,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精细化复习回忆。

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航页罗列了3项学习任务: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以第一项任务为例,第一遍学习时,学生虽然在每篇课文的任务引导下对课文中对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进行了关注和思考,但学生可能并没有将不同课文的人物描写横向对比分析,思维仍局限在单一篇章中。在复习课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每篇课文进行粗略阅读,大致回忆文章内容,并将文中有关人物描写的部分分别提取出来。然后,教师让学生横向对比分析各篇课文中人物描写的异同,从而深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品质。这样的对比分析,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记忆,还能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课文最后的学习任务罗列了3个描写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句子,学生可以从中读出李大钊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沉着冷静的高尚品质,这篇文章的人物描写借助人物“乱糟糟”的外貌来烘托其平静且坚定的内心。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的人物描写则没有那么多的对比烘托,大多是直接描写。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可以发现人物描写也有不同的技法,有时平淡的文字在对比的加持下也能表达出深刻的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除了导航页的3项任务,教师也可以参考语文园地板块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进行对比分析的任务等,选择合适的下级任务,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横向对比分析不同课文的同一方面,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使学生对单元整体建立知识框架,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三、梳理学习项目,整合碎片要素

在单元中,知识往往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每篇课文中都包含着许多类型不同的知识点。在复习时,学生需要将这些零散的知识要素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课后习题提示等,为学生铺设路径,梳理需要整理的各个项目,引导学生高效整合。

首先,教师要确定有哪些知识项目需要进行整理。参考该单元的教材编排,大致可以罗列出“生字”“重点词组”“课文使用的表达方式”“课文出现的修辞手法”“课文使用的表现手法”“阅读技巧”“主旨情感”等项目。教师根据这些知识项目,设计出不同的思维导图供学生参考,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来整合知识要素。以整理“课文中出现的表现手法”为例,教师可以按照如下思路设计思维导图:课文的主旨是什么—课文通过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主旨—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根据思维导图提示,学生可以先从课文的主旨入手,逐渐巩固对表现手法的知识。在《古诗三首》中,《马诗》表达了诗人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感慨与愤懑;《石灰吟》表达了诗人的坚强意志和为民族献身的决心;《竹石》表达了诗人对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抒发诗人对人格独立、气节坚定的追求与崇尚。而这三首诗都没有直接写人,而是以景物来表达诗人的志向,这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它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突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参考这样的复习思路,学生还能整理出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为了表现“李大钊”忠诚勇敢、信念坚定的品质,文章使用了多处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以此突出他的人物个性;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为了表现董存瑞为了信念英勇无畏,文章运用了多处细节描写、象征以及情感渲染。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完成对表现手法的梳理和归纳。

思维导图通过关键词、线段、图形,把单元内零散的知识点绘制成一张图,帮助学生快速理清复杂的知识内容。学生则利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温故知新,提升复习效率[3]。由此可见,教师对学习项目的梳理,能够帮助学生设计出合适的思维导图,从而引导学生系统化、全面化地整理单元内的知识点,将碎片化的要素进行整合,有效提升复习课效率。

四、设计训练任务,检验复习成果

教师可以设计训练任务,以此检验学生复习成果的有效性。训练任务的内容应覆盖单元内的各个知识点,以确保学生切实理解教学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是本单元的一项学习任务 。在复习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对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以及赏析好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训练任务: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某一件事进行叙写,要求结合本单元着重强调的人物描写的手法艺术表达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设计一个好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刚好没有习作任务,学生分析学习了人物描写的不同技法,但还没有实践运用。复习课中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了解了不同技法在表现人物品质上的不同效果,设计这样的写作训练任务,恰好能检验学生对这些技法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字描写的妙用,知道如何改善文章的表达,借助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促进情感的表达等,发展写作能力,同时促使他们将在复习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际操作上升为理性运用。学生完成训练任务后,教师应该及时组织交流反馈,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指导学生分析优秀习作中的人物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展示优秀的文章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交流思考这些开头结尾有哪些优点、对文章整体表达有何帮助等。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掌握对人物描写的不同技法,还能够深化他们对文本与单元主题的理解。

由此可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合适的训练任务,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以此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复习成果。设计训练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是为其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实施跨界融合,拓展知识运用

在复习课上,知识的拓展运用是关键一环。教师需要通过跨界融合的教学策略,将单元内的综合性学习专题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帮助学生营造知识运用空间,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查找资料,搜集红色诗词,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的革命情怀,最后全班共同制作小诗集。教师需要将历史学科与学习任务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历史中的革命人物,同时把“搜集诗词”改为自主创作诗词。在学生创作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该单元学习到的知识点运用在诗句中,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首先要去搜集历史上的革命领袖、革命英雄。假设以抗美援朝中的战斗英雄黄继光为例。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英勇牺牲,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体现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搜集资料后,学生进行诗句的创作。在该单元中,学生学习了托物言志、细节描写、对比反衬、情感渲染等多种表现手法。在创作诗句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托物言志来描写黄继光的精神品质,写道“顽石傲立风雨间,无畏无惧显英颜”;有的学生用细节描写来表现黄继光的革命精神,写道“临危挺胸膛,舍身堵枪炮”。

由此可见,在历史学科的融合下,学生能够激活思维,复习课程也更具灵活性。学生搜集革命人物信息和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既是对知识的再次巩固,也是对知识的实践性运用,这有利于拓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升复习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增强语文复习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需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手段,融合多元媒介与视角,科学施教,让教学技术手段以学生为服务中心,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课,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关远馨.问题驱动“四点”发力,助推单元复习教学:以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为例[J].教育,2024(2):104-106.

[2]胡丹,侯加慧.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下单元复习策略探究: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为例[J].阅读,2024(47):4-6.

[3]关金菊.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复习中的运用研究[J].求知导刊,2022(2):65-6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