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美育渗透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左云云【摘要】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美育日益受到重视。文章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现状与优化策略,旨在促进教学改革创新、增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教师开展美育渗透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美育渗透;审美能力;人文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新礼乐文化的小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研究”(立项编号:GH202207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左云云(1987—),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小学英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更肩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使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元素,能够有效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育质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美育渗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通过审美体验提升学习积极性。在语言技能培养方面,美育渗透有助于学生感知语言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从而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水平。从文化素养层面看,美育渗透能够为学生搭建跨文化审美的桥梁。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不同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艺术形式、风土人情等,丰富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开阔视野,增强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在思维发展方面,美育渗透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从而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其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现状分析
(一)数字技术应用不足
小学英语教学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往往缺乏充分的探索与实践。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部分学校的多媒体设备陈旧老化,智慧教室建设进度缓慢,有的教室甚至缺乏基本的投影设备。这种硬件设施的短缺状况会制约数字化美育教学的深入开展,使教师难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展示艺术作品、播放音频材料或进行实时互动教学。从教师专业素养视角来看,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欠缺已成为制约美育渗透的关键因素。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对新型教育技术应用持观望态度,对数字化教学工具的运用能力有限。这种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导致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无法熟练运用数字资源,难以创设沉浸式的美育教学环境[2]。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智慧教育对教师数字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未能及时跟进这一发展需求,致使数字技术应用与美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教学情境创设不当
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普遍缺乏真实性与生动性,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提供的标准化情境,难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此外,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审美体验的营造,导致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和审美认同。这种机械化的情境设计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制约其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教学实践来看,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存在偏差,简单地将其等同于课堂导入或背景介绍,未能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美育元素。教学情境的单一性和表层化倾向使课堂缺乏艺术感染力,学生难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感受语言之美、文化之美。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形象思维特征,然而现有的教学情境设计未能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导致美育渗透效果不佳。
(三)文化内容整合不够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整合可能存在碎片化特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文化元素的处理往往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入挖掘中西方文化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不够透彻。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多以节日习俗、饮食特色等表象性知识为主,缺乏对深层文化内涵的探讨,这种浅层次的文化导入难以激发学生的文化审美意识。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现有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知识点分散且联系不紧密。教师往往将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重点,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和梳理整合不足。这种文化教学的随意性和表面化,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不利于其建立对中西方文化的整体认识和审美判断。
(四)实践活动开展有限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美育活动的开展往往受课时和教学进度的限制,部分学校难以安排充足的课外英语文化活动时间。在大班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往往难以开展深入的美育实践活动。许多学校每学期仅能组织1~2次英语节、英语故事会等文化实践活动,活动参与面较窄,且持续时间短暂,难以形成常态化的美育实践机制。教室空间限制、教具设备不足等客观条件也会制约实践活动的开展[3]。部分学校缺乏专门的英语活动场地,教室空间拥挤,难以开展让学生充分互动和表现的实践活动,尤其限制了英语戏剧表演、歌曲演唱等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师资配备方面,教师工作量大且缺乏开展美育活动的专业培训,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不强。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优化策略
(一)运用数字技术,增强学习动力
数字技术在英语教学美育渗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多媒体设备和智能软件的有机融合,能够构建起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环境。科学运用数字技术不仅能突破传统教学中视听感知的局限,更能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语言学习氛围,使抽象的色彩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审美体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立体呈现和实时互动特性,为美育渗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能够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激发其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审美兴趣。通过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教师可以将英语学科知识与艺术审美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感知色彩之美的同时掌握语言表达技能。
例如,在“Colours”一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精心制作的数字教学课件。教师可以利用AR技术呈现自然界中的缤纷色彩立体,如绚丽的彩虹、斑斓的蝴蝶等,引导学生用beautiful、colourful等词汇描述所见之美。在色彩认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数字绘画软件,让学生参与创作虚拟调色盘,在混合不同颜色的过程中学习light blue、dark green等色彩词汇,体验色彩变化的奥妙。针对农村学校设备不足的现状,教师可以借助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通过教学APP引导学生开展“Colour Hunt”活动,在校园内搜寻不同颜色的物体并用英语进行描述。在拓展训练中,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带领学生“参观”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欣赏印象派大师的色彩运用,培养学生对色彩艺术的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数字互动游戏,如“Colour Match”“Rainbow Dance”等,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加深对色彩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生动的教学实践,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培养其发现美、感知美的审美素养。
(二)创设趣味情境,培养审美能力
创设趣味情境对培养学生英语审美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它能够将抽象的语言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审美体验。趣味性教学情境的构建需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艺术元素与语言学习有机融合,创造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语言之美。通过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其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4]。教学情境的趣味性设计应着重体现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Drawing in the park”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布置教室环境,利用绿色植物、户外写生照片等布景营造公园氛围。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轻柔的自然音乐,配合图片展示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公园景色,如beautiful flowers、tall trees、clear sky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艺术家在公园写生的场景。学生可以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边画边用英语交流,如“What are you drawing?”“I'm drawing a butterfly.”。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将语言表达与艺术创作自然结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户外写生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感受美、表达美。在作品展示环节,教师可以组织“Little Artists Gallery”活动,学生轮流用英语介绍自己的作品,描述创作灵感,其他同学则扮演参观者,通过提问与互动加深对艺术表达的理解。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简单的英语画册,将自己的绘画作品配上英语说明,培养艺术与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三)整合文化资源,提升人文素养
文化资源整合在小学英语美育渗透中具有独特价值,它能够架起语言学习与文化审美的桥梁,帮助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通过多元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文化浸润环境,激发其对中外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审美感知。优质的文化资源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更能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结合点,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感受文化之美,培养其文化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
例如,在“Chinese festivals”一课中,教师可以整合多样化的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数字资源方面,教师可以运用中国传统节日的3D虚拟展馆、节日文化微视频、传统音乐素材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实物资源方面,教师可以借助非遗传承人制作的剪纸作品、传统服饰、节日装饰品等实物,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之美。社区资源方面,教师可以邀请民间艺人在课堂上展示灯笼制作、面塑、泥塑等传统技艺,或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文化馆的节日主题展览。家庭资源方面,教师可以发动家长收集整理家族传统节日照片、视频、故事等资料,形成独特的家庭文化档案。图书资源方面,教师可以精选中英双语绘本、传统节日故事集、民俗文化读物等,建设班级节日文化图书角。网络资源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中外文化交流平台,组织学生与国外伙伴学校开展线上节日文化分享活动。多种文化资源的深度整合,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与体验,还能培养其人文素养。
(四)开展实践活动,发展创新思维
开展实践活动是深化美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潜能。在英语教学中,动手实践不仅能够加深语言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表达,通过具体的操作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注重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获得深层的语言学习体验和审美感受。
例如,在“Asking the way”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立体城市沙盘,包括用纸盒制作建筑物、用彩纸制作道路标识、用橡皮泥制作小型景观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英语为自己创作的每个建筑物和道路命名,制作精美的指示牌和路标。学生还可以使用环保材料制作独特的3D地图,在地图上加入LED灯带制作发光路线,用纽扣、贝壳等装饰材料点缀地图特色景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立体旅游手册,将自制地图中的重要地标用卡纸制作成立体模型,配以手绘插图和英文说明。为了提升作品实用性,学生可以在地图和手册中加入指南针、比例尺等实用元素,制作可互动的折叠式地图。学生还可以尝试用废旧布料制作城市挂毯,将路线图通过刺绣或拼布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丰富多样的手工实践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激发其艺术创造力,同时加深其对相关英语词汇和表达的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融入审美元素、创设美育情境、整合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等多元策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美育渗透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和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教师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美育渗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还能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光菊.小学英语美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J].中学生英语,2024(38):49-50.
[2]陈迎,刘明东,蔡丽阳.美育视阈下小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之美[J].英语广场,2024(24):133-136.
[3]蔡连增.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4):83-84.
[4]傅赛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元素[J].福建教育,2024(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