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散文体裁的文学阅读力培养策略
作者: 朱玉静【摘要】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意蕴丰厚、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占据着不小的比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文学欣赏、思维训练与情感培养融入散文学习之中,使其感知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掌握语言表达的多样范式,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让散文这类文学作品发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茁壮成长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散文;文学阅读力;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朱玉静(1988—),女,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意蕴丰厚、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占据着不小的比例。教师可从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出发,引导学生经历品味语言、感悟形象、丰富体验的过程,找到阅读散文的有效策略,积累语言表达的多种范式,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1]。
一、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散文的语言精炼隽永,充满韵味,且极富画面感和音乐感。这些都是丰富学生语言储备、促进他们从口语白描式表达向书面文学化表达进阶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品味这些蕴藏着作者遣词造句艺术的文字,让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中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激发提高自身语言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意识。
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匆匆》
为例。朱自清先生围绕“时光匆匆、转瞬即逝”这一特点,通过具体事物的对照,将时间这个原本看不见的东西写得有声有色,使其悄然无声、不停向前的形象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发读者深切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课文中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的文字,通过体会长短句的节奏变化之美来感悟语言的形式美。
当学生将课文熟读成诵后,教师再组织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艺术。
【任务一】你对文中哪些语句或段落特别喜欢?选择一到两处仔细阅读,并在旁边写下你喜欢的原因或者阅读感受。
【任务二】从同学的推介中选择与你想法一致或者不同的地方,进行点评,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任务一旨在丰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鼓励学生挖掘文本中的亮点,无论是遣词造句的精妙,还是情感表达的深邃,都能成为品味与欣赏的对象;任务二则巧妙地构建了一个让学生互评互学的平台,旨在让学生在分享与倾听中碰撞思想、拓宽视野。通过欣赏与对比,学生不仅学会从不同角度品味文本,还能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未曾留意的细节之美。比如,通过对时间流逝的不同描述方式展开讨论,学生不仅认识到朱自清先生用词的丰富与精准,还加深了对时间价值的理解。这两个任务相辅相成,既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悟与内化,又强调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性。
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还学会如何品味散文的语言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表达力与审美创造力。同时,与学习伙伴的分享和交流也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认知,引发了他们的深入思考。比如,有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发现:朱自清在写时间匆匆而过时,用了“逃走”“溜去”“跨过”“飞去”“闪过”“吹散”“蒸融”等词,使得语言丰富而不单调、形象而不枯燥。这一发现让其他学生耳目一新,在对课文的重读和品味中丰富了自己的
认知。
还有学生通过品味时间在洗手、吃饭、静默、睡觉等日常生活中悄然而逝的排比式描述,猜测作者没有描写时间在写作、读书、工作等场景中消逝的情形的原因,认为这样描写更能体现作者面对时光匆匆逝去而无可奈何的心情。通过分析比较,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具深刻性和独创性。
二、把握结构,感悟形象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感知分散在文本各处却又具有关联性的写作线索,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活跃的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选择材料、梳理整合信息、有效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体会作者将零散素材编织成篇的巧妙的构思方法,洞察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与灵动的写作思维。这不仅是对文本结构的深入剖析,更是对学生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的综合锻炼。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散文的“神”,即核心情感或主旨,再以此为线索,逐步分析“形”铺展的路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丰富多样的意象、细腻的情感描绘与深刻的哲理思考,来实现“神”与“形”的和谐统一。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独运与结构上的巧妙安排,从而在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白鹭》中,作者通过对白鹭的身形和捕鱼、站立、低飞等活动的充满诗意的描绘,将它精巧如诗、韵味如诗的形象写得生动传神。教学时,教师紧扣“精巧、韵味无穷”这一核心,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白鹭精巧之处的语句,如对白鹭的身形、羽毛、长喙、脚的描写,进而通过朗读、比较、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与巧妙;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白鹭的不同活动,如捕鱼、站立、低飞等,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品读细节、感悟情感,体会白鹭这一形象所蕴含的诗意与韵味,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组织语言描绘白鹭的美。
在学生对白鹭的形象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辨析作者是如何围绕“精巧”与“韵味”这两个核心点,将零散的素材编织成篇的,从而让学生理解这篇散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精妙。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点拨下,寻找作者的思维踪迹,通过对比等方式感悟文本结构的精妙之处,将白鹭这一形象逐渐读丰满,读生动,读出美感,读出韵味。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形散神聚”的结构特征,深入剖析文本,逐步解析文本形象与结构,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感悟形象的同时,理解作者选材与布局的匠心,学会批判性思考,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2]。
三、激活情感,丰富体验
汉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当这种情感触动心灵、激起共鸣时,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思想、输出观点。情感是连接作者与读者、文本与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创作灵感与深化理解的关键,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核心地位。
散文中的人、事、物、景与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往往具有一定的区别,因为它们已经被作者烙印上了自己的情感印迹。通过阅读文字、品味形象,学生能够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文学情境之中,与作者一起处于同一思维空间内,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产生共鸣,收获独特的情感体验,这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他们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的洞察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乡下人家》为例。这篇散文将乡村生活独特又和谐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将其写得充满诗情画意,宛如世外桃源。这与大家印象中的农村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作者眼中的瓜藤是天然去雕饰的门帘;门前的几株花,屋后的几十枝竹,是既朴素又华丽且生机盎然的点缀;散养的鸡鸭,仿佛成了行走的精灵;就连坐在屋外空地吃饭的场景,也有一种天高地阔般的和谐。
正是作者在散文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才描绘出这样一幅唯美的农村生活场景。这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去感受作品所创造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情感世界与自己的情感生活进行比照,丰富自己缺失的那一部分情感,借助作者的经历弥补经验上的不足,将散文所传递的间接经验变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从而实现“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的精神成长目的。
四、探究主题,深化理解
在学习散文体裁的课文时,主题不仅是理解作品深层含义的关键,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阅读力的重要抓手。散文的主题如同作品的灵魂,它贯穿全文,是作者情感、思想、态度的集中体现。通过深入探究主题,学生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而感受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
哲理。
对散文主题的揣摩和洞察,一般可以遵循以下基本路径:首先,学生需整体阅读散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初步感知文章探讨的主题;其次,通过细读文本,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结构安排等细节,从中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线索和证据;再次,对比分析文章的各个部分,理解这些内容是如何围绕主题展开,并相互支撑,共同构建文章整体意义的;最后,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学会批判性思考,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珍珠鸟》是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珍珠鸟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鸟从陌生到亲近的过程,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在学习这篇散文时,教师让学生在把握大意、体悟情感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主题展开探究。
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文章通过描写珍珠鸟逐渐适应环境并亲近人类的过程,传达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理念。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之情,解读课文中鲜活的语句,推动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二是信任与爱的力量。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描写珍珠鸟从最初的胆怯到后来的信任与依赖的语句,并通过思辨和感悟,让学生认识到这一过程不仅代表鸟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更是信任与爱的力量的体现,并由此拓展到,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信任与爱都是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基石。
探究散文主题是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提升文学阅读力的有效手段。在《珍珠鸟》这篇散文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细节挖掘、对比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等方式,深入探究课文的两大主题,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提升文学阅读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内在心灵得到启迪和升华。
五、拓展背景,丰富视野
任何一篇文本的创作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息息相关。在学习散文体裁的课文时,关联背景知识是深化理解、丰富体验不可或缺的一环。课文的创作背景就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揭示了作品背后的时代风貌、社会变迁、作者生平及创作心境等信息,让学生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更加贴近作品,感受其独特韵味和深层意义。
在阅读前或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并与课文内容进行比照式关联,挖掘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必要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将背景资料作为创设情境的载体,引导学生想象作品所描绘的场景、氛围和人物心理,增强阅读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桂花雨》为例。这篇散文出自台湾作家琦君之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童年时期在家乡摇桂花、赏桂花、品桂花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怀念。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教师让学生收集琦君生平经历的相关资料,着重了解她与故乡的情感纽带,了解她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生经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乡愁情感和时代特色。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情境的力量,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琦君,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重新回归文本,让学生体会文本之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感受,以体验的方式揣摩文本中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形成深入而全面的体验。
结语
总之,教师可立足于散文的语言、结构、情感、主题和背景,带领学生品味散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力,让散文这类文学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价值,不断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茁壮成长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高祥虎.品立骨词,见词中象:《草原》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1(7/8):96-98.
[2]徐亚丽.如何引导学生感知文本语言的精妙[J].江西教育,2021(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