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例的习作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研究

作者: 罗美妹

基于实例的习作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研究0

【摘要】习作单元不仅是语文教材的关键组成部分,还是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习作单元整体教学旨在通过系统、连贯的习作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提升技巧,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文章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对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展开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期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整体教学;语言运用能力;群文互读

作者简介:罗美妹(1980—),女,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中心小学。

一、习作单元整体教学要点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个习作单元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且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这是确保习作单元整体教学具有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前提。在开展习作单元整体教学时,纵向梳理教材,厘清目标层次,明确教学侧重点,对于有效落实习作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至关重要[1]。

(一)聚焦要素,理解语文要素内涵

开展习作单元整体教学的第一个要点是聚焦单元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并引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和实践,使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相辅相成[2]。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习作要素为“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单元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文章是如何通过动作、神态、语言、外貌描写,将人物形象塑造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从语文要素入手,提升写作能力。

(二)纵向梳理,明确教学侧重点

在习作单元整体教学中,纵向梳理是为了明确不同习作单元的教学侧重点,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师可通过纵向梳理教学侧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由简到繁、由基础到高级的写作技巧,确保教学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系统性[3]。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通过纵向梳理可以发现,写作要求由表现人物的特点逐步过渡到表现人物的内心,习作要求由笼统到具体,范围不断扩大,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呈螺旋式上升[4]。

(三)横向关联,明晰写作核心知识

横向关联是指在习作单元整体教学中,将各类写作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整合,提炼写作的核心知识。例如,笔者通过横向梳理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板块的内容,发现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写作核心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如何选择典型事例;如何选择合适的人物描写方法;如何选择典型配角。因此,笔者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结合课文中的片段,从三个写作核心知识入手,带领学生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并指导学生在习作中模仿和应用。

二、习作单元任务的整体规划

单元任务是指单元教学周期内,教师给学生布置的需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的,基于单元目标的一系列有逻辑联系、逐步推进的学习任务的总和。教师需要基于习作单元设计具有逻辑关联的子任务,从而分解学习难点,逐步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确定教学顺序

在规划单元教学任务之前,教师应确定合理的教学顺序。教师需要先依据课程标准中相关的教学要求,确定习作教学目标,梳理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再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学生的写作水平等要素,合理确定教学顺序,确保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设计单元任务

在确定了教学顺序之后,接下来教师需要科学设计单元任务。单元任务的设计要结合教学目标,契合习作单元内容,呈现结构化特点,将具有关联性的习作知识整合起来,逐步落实到每个课时中,确保每个任务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习作能力。

(三)设计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设计是习作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巩固。教师要结合习作单元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具有拓展性的多样化课后作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学以致用,提升写作能力。

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任务规划表。

三、习作单元学习活动的科学设计

(一)既抓实单篇教学,又进行群文互读

在设计习作单元学习活动时,教师既要抓实单篇教学,又要组织学生进行群文互读,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他们的综合写作能力。单篇教学侧重于深入剖析文章的写作技巧、结构和语言特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实现习作方法的实践转化。群文互读则侧重于对单元课文或已学过的课文进行阅读和比较,促使学生建立单元课文之间的联系,了解不同写作风格、不同表达方式的区别,丰富习作素材储备,从而使学生的习作更具个性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单篇教学和群文互读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又注重教学的多样性,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针对《摔跤》和《两茎灯草》中的两个片段,教师可做如下设计:①默读片段,说说课文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什么内容;②主要人物分别有怎样的表现?③圈画描写动作的字词,说说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些动作的,能够从中体会到人物的什么特点;④思考动作描写有什么好处。

以上四个任务引导学生先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典型事例,再聚焦描写方法,体会人物特点,最后感受表达效果。这样的任务设计前后贯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增强了单课之间的联系,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二)发挥习作例文的指导作用

习作例文重在“用”而不是“教”。因此,教师不必对例文的字词、内容、感情等做过多的讲解,而应让学生亲身实践,在实际应用中掌握例文所用的表达方法。例如,针对《我的朋友容容》这篇习作例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中的事例展开思考:“文章主要体现了容容的什么特点?”“作者选择了哪些事例来体现容容的特点?”“事例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由此引导学生通过习作例文学习如何借助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初试身手”第二题“你的家人有什么特点?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典型事例表现他们的特点,列出来和同学交流”,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借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总的来说,学生可以把习作例文当作独立的文本来学,深入研究其中的表达方法;还可以用来和精读课文进行对照,在写作方法上寻找异同之处,领悟写作方法的多样性。

(三)注意阅读与写作训练的梯度分解

在习作单元整体教学中,目标分解尤为重要。这种方法将习作目标分解成几个循序渐进的小目标,通过分阶段、分步骤的教学,重点讲解习作核心知识,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细节、结构和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仿写练习和创意写作两方面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这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夯实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

例如,通过课文《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和习作例文《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学习运用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课文《摔跤》和《两茎灯草》学习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课文《刷子李》和习作例文《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学习运用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和补充阅读材料《不知疲倦的人》,学习借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四)重视读写活动的有效联结

在习作单元整体教学中,有效联结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知识和技巧,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在《刷子李》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点学习《刷子李》第三至第十一自然段,让学生抓住曹小三情感变化的语句,学习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的方法,重点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情感变化是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来的,并将其与《摔跤》和《两茎灯草》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进一步体会借助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的好处。最后,组织学生开展片段练习,学生要以“厨神老妈”为题,抓住周围人的反应来突出老妈的特点。

通过读写融合的练习,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多样化的写人方法进行写作,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结语

综上所述,习作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强调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聚焦、对教学侧重点的明确和对核心知识的横向关联。教师可通过对习作单元任务的整体规划和对习作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达成提高习作单元整体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陆慧.以结构化思维,实施习作单元整体教学: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4(4):4-7.

[2]景洪春.深度学习下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活动设计与思考:以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1(2):14-19.

[3]张军.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一体化”教学建议: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12):24-26.

[4]林顺.融合读写,构建言语表达图式:以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2(21):55-5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