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的学习: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实践研究

作者: 邹虹

基于项目的学习: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实践研究0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跨学科项目化作业成为常见的作业形式之一。文章在阐明跨学科项目化作业设计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化作业可遵循的设计原则,并从“问题导向的作业情境设计”“动手实践的作业解决过程”“开放自由的作业呈现形式”“指向未来的作业评价导向”四个方面,探索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设计路径,以期实现小学数学作业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化作业;项目化学习

作者简介:邹虹(1989—),女,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一、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设计意义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层次性和选择性、作业量较大、质量较低等问题。基于此背景,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优化作业设计,不能简单地用试卷或练习册代替作业。

跨学科项目化作业是一种基于项目化学习理念的作业形式,通常以项目主题任务为载体,涵盖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跨学科项目化作业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出发,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评互评,发展高阶思维。可以说,跨学科项目化作业是教学的延伸,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赋能[1]。教师可以跨学科项目化作业为载体,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自信,增强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二、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创设真实情境原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合理的生活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关注情境的真实性,适当引入数学文化[2]。基于生活的真实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升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设计跨学科项目化作业。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正负数后,教师可以设计家庭收支记账式的作业,让学生担任家庭小会计,负责记录家庭一周或一个月的收支情况,包括收入来源和支出项目;鼓励学生依托记账数据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如计算总收入、总支出、节余等,并提出节约开支的建议,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记账和财务管理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校园测绘项目、营养午餐项目、购物消费项目、旅游行程规划项目等。

教师在设计跨学科项目化作业时,可遵循创设真实情境原则,通过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具身感受实践原则

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真正的学习不仅需要思维方面的碰撞,还需要身体的参与实践。通过具身感受实践,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跨学科项目化作业往往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完成任务,强调主体性和实践性。以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绘制我的校园地图”为例。这份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测量与绘图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巩固长度、面积等概念,发展观察能力、空间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参与、情感的体验与知识的学习合为一体,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在设计跨学科项目化作业时,可遵循具身感受实践原则,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情感投入度,从而增强他们的具身感受。而具身感受的增强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

三、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实施框架

教师根据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化作业设计原则,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以“三会”育人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目标,尝试设计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化作业设计框架结构图(见图1)。

(一)问题导向的作业情境设计

现实生活中存在适合用来创设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化作业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利用,围绕作业情境设计合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

例如,教师结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课的内容,创设了作业情境:中国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在巴黎奥运会女子跳水10米跳台项目决赛中再次上演“水花消失术”。她的高难度动作获得全场一片赞叹。目前为止,这位年仅17岁的中国选手成为该项目奥运连冠第三人。

以上作业情境以2024年的热点话题巴黎奥运会为背景,基于这一切入点设计作业,将数学与体育学科联系起来。首先,教师让学生观看全红婵奥运会跳水比赛的视频,为后续项目化作业的开展做好准备。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怎样的计分规则比较公平?”“全红婵的得分是如何计算的?”等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最后,教师通过“奥运知识补给站”活动,为学生普及相关规则,让学生计算全红婵10米跳台决赛第五跳的得分。

奥运知识补给站:奥运会跳水比赛中,每个运动员完成动作后,会有7位裁判给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剩下的分数相加,再乘动作的难度系数,就能得到最终得分。

跳水得分=(7个裁判总分-1个最高分-1个最低分)×难度系数

问题:假设全红婵在10米跳台决赛第五跳中得到的分数分别是:9.5分、10.0分、10.0分、9.5分、10.0分、9.5分、10.0分,动作难度系数为3.2。请你计算全红婵第五跳的得分。

完成作业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本次项目化作业的收获。有的学生从科学角度对运动员压水花的技术表示赞叹;有的学生从公平竞技角度谈了对奥运会的新认识;有的学生表示从全红婵身上学到了敢于拼搏的运动精神……总之,通过此次作业,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动手实践的作业解决过程

部分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习惯从成年人的思维出发,或以标准答案为唯一衡量标准。跨学科项目化作业则鼓励学生突破桎梏,大胆地想象和创造。为此,教师可以数学作业情境中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据收集、调查研究等多种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形成核心素养。

教师结合“扇形统计图”这一课的内容,设计了以下课后延伸作业。

作业情境:你想知道自己家一个月支出背后的秘密吗?让我们用最近学过的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统计自己家某个月的消费支出,并对家长提出合理建议。相信你能成为优秀的家庭支出分析师!

作业内容:用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统计家庭某个月的消费支出情况并进行分析。

作业目标:

1.结合家庭月支出进一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并解决一些简单

问题;

2.在制作家庭月支出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应用意识[3]。

这一份跨学科项目化作业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从核心问题“如何收集家庭某个月的收支数据?”出发,完成“整理家庭收支数据,将其制成扇形统计图”的项目任务。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显著提升。

(三)开放自由的作业呈现形式

在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呈现形式上,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书面形式,而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呈现作业成果,将自己的作业转化为个性化的作品。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统计表、统计图等,统计全国各市人口数量的增减情况。再如,鼓励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自己的作业成果,或是采用演讲的形式汇报成果。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将跨学科项目化作业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撰写反思日志、参与线上互动等方式交流学习成果。总之,自由开放的作业形式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新发现、新思考,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指向未来的作业评价导向

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化作业评价指向学生的未来,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旨在让学生在评价中总结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实现进步。

以跨学科项目化作业“动手实践做年历”为例。学生需要完成“我思考—年月日关系、我来说—年月日原理、我能画—生日月历、我设计—创作年历、我挑战—年历介绍”五大板块的项目化作业。学生通过项目研究和动手实践,对年、月、日有了全面的认识。项目任务结束后,教师发放“动手实践做年历”项目评价表(见表1),采用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种形式,让学生能够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结语

总之,跨学科项目化作业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学生实现“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成长”,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唐彩斌.项目化学习在小学数学学科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0(32):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黄哲.发展学生数据分析素养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探索:以《扇形统计图》教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5/16):85-9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