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户外自主游戏观察、分析和改进
作者: 倪若曦【摘要】户外自主游戏是幼儿园常见的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思维能力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文章探讨了基于儿童立场组织户外自主游戏的方法,强调了教师在组织户外自主游戏时,应当耐心观察儿童行为,从儿童的视角分析他们的意图和需求。文章还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师在明确儿童的意图和需求后,和儿童有效沟通、尝试改进教学活动的措施。
【关键词】儿童立场;自主游戏;行为分析;教学反思
作者简介:倪若曦(1992—),女,江苏省兴化市东方幼儿园。
自主游戏不仅是儿童表达自我和探索世界的重要载体,也是成人理解儿童和促进儿童发展的窗口。然而,对幼儿教师来说,有效观察、理解并响应儿童在自主游戏中的行为和需求,仍然是一个挑战。教师可以尝试基于儿童立场去观察儿童的行为,明确儿童在游戏中的自然状态,深入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意图,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识别儿童的实际需求,并通过实践、反思来优化教学策略,为儿童提供一个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支持他们的个性化发展[1]。
一、观察技巧—以“童眼”分析游戏行为
观察儿童在自主游戏中行为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发展需求。以“童眼”观察,意味着教师要抛开成人的预设框架,全面、客观地捕捉儿童在游戏中的动作、表情、语言,并结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分析他们动作、表情、语言背后的意图[2]。徐泽民教授提出“站稳10分钟”主张,强调教师需要有耐心,在组织游戏的一段时间内“不说、不做、定点观察,做一个‘研究儿童’的专业工作者”。这意味着教师应专注地观察儿童的自主游戏行为,而不仅是根据幼儿的游戏片段进行分析。由此,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
例如,教师发现小邬、小蛋黄、巧克力和彩虹在玩搭积木游戏后,选择在一旁静静观察儿童的行为。彩虹在游戏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指挥其他儿童搬运和摆放积木,这体现了彩虹的组织能力、对游戏规则的理解能力和对同伴的影响力。随后,巧克力将自己不需要的车辆积木放回,这一细节展示了他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尊重。接下来,彩虹开始和其他儿童讨论搭积木的方案,这表明她在寻求进行创造性表达的思路。在材料不足时,小邬和巧克力主动去寻找更多材料,这显示了他们具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而小蛋黄选择协助彩虹搭积木,体现了这群儿童具有协作和分工意识。接下来,几名儿童不断尝试和调整搭积木的方法,这反映了他们具备坚持和探索精神。
通过这样的细致观察,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理解儿童的交流模式,还能够感受他们的思维过程、情感状态和社交动态。这种全面而深入的观察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信息,教师可以借助得到的信息更好地支持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为了明确儿童行为背后的意图,教师还需要与儿童互动,倾听他们对游戏的看法和感受。在彩虹指挥其他儿童时,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她交流:“你在游戏中担任了领导者的角色,你对此感觉如何?你觉得大家的合作怎么样?”这样的对话能够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彩虹的想法。在巧克力和小邬主动去寻找材料后,教师给出积极的反馈:“我注意到你们主动去拿积木,这体现了你们的责任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互动不仅能加深教师对儿童行为的理解,也能让儿童受到鼓舞,变得更具自信心和主动性。
二、行为分析—以“童心”理解儿童意图
在幼儿教育中,理解儿童的意图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跨越成人思维的局限,尽可能地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和需求[3]。以“童心”去理解儿童的意图也是教师应当坚持的教育理念。在对儿童行为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儿童在游戏中面临的困境和做出的选择,以及他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解决冲突、如何与同伴合作。这些细节能够揭示儿童在认知、情感和社交层面的发展情况,展现他们对某些事物的兴趣或是对某些特质的认同,是教师了解他们社交能力和情感处理能力的重要依据。
在某次玩户外角色游戏时,一些儿童决定搭建一个“健身房”。在这个过程中,谦谦选择搬轮胎来拼装“健身器材”,君君选择搬运围栏,夏夏选择搬垫子,芯瑜选择搬桌子和椅子。这些选择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他们对游戏主题的理解。当谦谦向教师、同伴解释自己搬运轮胎的原因时,他不仅在介绍他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也在表达他对游戏角色和环境的理解。这显示了他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以及在游戏中扮演领导者角色的能力。随后,儿童一起在垫子上翻跟斗,这种行为表明他们发现了运动的乐趣。此外,在这一合作游戏活动中,不同儿童承担了不同的任务,这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具备一定的责任感和分工意识。
三、需求识别—以“童智”响应发展需求
除了明确儿童行为背后的意图,及时响应儿童的需求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教师应当以“童智”响应儿童的需求,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以儿童的方式回应他们在游戏和学习中展现出来的需求,及时给他们提供合适的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在游戏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发展。
在某次户外自主游戏中,朱哿和宇洋一起用牛皮纸袋进行创作。他们的这一选择不仅反映了他们对牛皮纸袋这一材料的偏好,也显示了他们对合作活动的兴趣。在创作时,朱哿用手按在牛皮纸袋上,而宇洋则沿着朱哿的手画线。此后,朱哿和宇洋一同完善牛皮纸上的图案。这展示了朱哿和宇洋对美术活动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及时给儿童提供更多的材料和支持,引导他们继续完成创作。教师先是引导朱哿和宇洋尝试不同颜色和质地的绘画材料,再鼓励朱哿和宇洋使用不同的绘画技巧来描绘事物,以激励他们继续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四、倾听感受—以“童声”进行深入交流
在组织户外自主游戏时,教师还需要认真倾听儿童的声音,通过儿童的表达了解他们的游戏体验和实际感受。为此,教师需要与儿童直接对话,询问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坦诚、平等的师生交流不仅体现了对儿童学习主体性的尊重,而且可以推动儿童继续进行探索。
在某次户外探索游戏中,乐乐和琪琪在草地上发现了一只蚂蚁,然后他们兴奋地观察着蚂蚁的行为,并开始讨论蚂蚁的习性。乐乐说:“蚂蚁真勤劳,它们总在不停地工作。”琪琪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蚂蚁应该也需要休息的,它们不能一直工作啊。”教师听到他们的对话,发现他们对昆虫产生了兴趣,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于是顺势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蚂蚁为什么要这么勤劳地工作呢?”待乐乐和琪琪分享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后,教师继续问:“那么,蚂蚁会以什么方式休息呢?”通过这样的交流,教师不仅了解了儿童的想法,而且顺利地引导他们往更深入的方向思考,激励他们进行更多的探索。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儿童在游戏中展现出来的情感,并适时通过对话帮助儿童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儿童往往会变得沮丧、气馁,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情绪信号,并主动与儿童沟通,了解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调节情绪、继续探索。发现一名儿童在搭建积木时遇到积木多次倒塌的问题,变得有些气馁后,教师走近他,跟他说:“老师刚才看到你的积木塔倒下了,你现在感觉如何?你愿意和老师分享你的想法吗?”在儿童说出自己的感受后,教师安慰他:“这的确是让人感到沮丧的事。但是我们手头还有这些材料,我们还可以继续搭积木,对吗?”通过这种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在与儿童沟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沟通态度和沟通方式。一方面,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儿童,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会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的尊重不仅应体现在言语上,还应体现在肢体动作和情绪表达上。比如教师应在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用鼓励的眼神和微笑回应他们。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以帮助儿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乐乐和琪琪讨论蚂蚁是否勤劳后,教师可以适时复述他们的观点:“乐乐觉得蚂蚁非常勤劳,一直在工作;而琪琪认为蚂蚁也需要休息,不能一直工作。”这样的复述会让儿童知道自己的想法被听到了,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梳理思路,由此明确想要说的内容。
五、实践反思—以“童趣”优化教学活动
在组织教学活动后,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教师才能不断成长,找到有效的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在反思、调整时,教师需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来优化教学策略,尝试给儿童创造更加丰富和有趣的学习环境。为此,教师要理解儿童的兴趣所在,并据此思考真正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找到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学习热情和创造力的切入点。
在某次户外表演游戏中,一丁和钰钰主动搬来椅子,并用纱布装饰背景墙,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一丁和钰钰展现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表演艺术的浓厚兴趣。在对这一活动进行反思时,教师意识到,自己可以给儿童提供更多种类的服装和道具,引入不同风格的音乐,以支持儿童对表演活动的探索。教师也分析了将这种表演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结合的方法,比如鼓励儿童在舞台上讲故事,或者鼓励儿童在表演中展示自己刚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计划在下一次组织活动时设定观众互动环节,以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
当然,教师的反思不仅应涉及活动内容,而且应涉及活动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在反思时,教师还分析了自己可以如何提升这类活动的教育价值。由此,教师确定了在下一次组织这类活动时,自己应当引导儿童讨论表演技巧、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肢体协调能力、鼓励儿童尝试剧本创作,以帮助儿童通过他们感兴趣的表演活动获得多个领域的发展。
结语
为了充分发挥户外自主游戏的作用,教师应当基于儿童立场去组织活动,然后站在一旁认真观察儿童的行为,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意图,并采取科学的方法与儿童交流,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儿童可以获得足够的自我表达和个性发展空间,教师也可以得到深入了解儿童、与之共同成长的机会。当然,在组织活动后,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分析自己可以如何进一步完善、创新教学活动,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在游戏中找到乐趣、发现自我、绽放光彩、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承儒.基于“儿童立场”理念的户外游戏环境创设思考[J].华夏教师,2023(20):64-66.
[2]顾青.深度观察,发现儿童生长的潜力:从一次户外游戏的观察识别说起[J].动漫界(幼教365),2023(24):35-36.
[3]刘奕君.户外自主游戏的观察、分析与总结[J].动漫界(幼教365),2023(1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