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倾听”:解锁幼儿表征记录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周蓓雷【摘要】实施“一对一倾听”是解锁幼儿表征记录的有效手段,能准确捕捉幼儿的内心世界,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其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文章聚焦于幼儿园中的“一对一倾听”实践,深入探讨“一对一倾听”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以及实施“一对一倾听”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一对一倾听”;幼儿表征记录;自我表达;幼儿个性发展;师幼关系
作者简介:周蓓雷(1992—),女,江苏省阜宁县羊寨镇北沙幼儿园。
表征记录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是幼儿学习、探知世界的方法,更是幼儿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动作、图像、语言、符号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问题,以及探究的过程和结论。教师对幼儿实施“一对一倾听”,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获取幼儿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从而加深对幼儿的理解,解读各种表征背后的深刻含义,使教育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一对一倾听”的意义
(一)解锁幼儿心灵密码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先天遗传、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幼儿在幼儿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作为教师,需细心观察、及时捕捉幼儿各种微妙的表征,解读幼儿行为背后那些不易察觉的秘密与需求。“一对一倾听”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教师在刻意营造的轻松氛围里,耐心倾听每一个幼儿的心声,捕捉他们的情绪变化,回应他们的每一个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揭开幼儿内心世界的神秘面纱,更好地理解他们、支持他们,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促进师幼亲密关系
当幼儿离开亲密的父母,初次踏入幼儿园的大门,面对完全陌生的幼儿园、老师及同伴,他们的心中往往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恐惧与不安。他们需要和教师建立如同家庭般温暖的依恋关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倾听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在倾听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接收幼儿的语言信息,还能传递尊重、信任与爱。通过“一对一倾听”,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他们内心的恐惧会渐渐被安全与信赖取代。倾听如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一座桥梁,让彼此在相互理解和支持中逐渐靠近,新的依恋关系因而形成。这样的关系,将为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助力他们健康快乐地
成长。
(三)实现幼儿个性发展
在成长的过程中,幼儿有着独特的梦想、各不相同的需求。作为教师,要深入洞察每一位幼儿的内心世界,因材施教,引领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每一个想法、每一点疑问,甚至是成人看来不值得一提的小细节,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能力水平及困惑,从而因势利导,灵活调整教育策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使幼儿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快乐地前行,最终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二、“一对一倾听”实施策略
(一)环境—营造倾听氛围
教师在实施“一对一倾听”时打造适宜的环境,可以让幼儿放松心情,愉快而投入地与教师互动,从而展现真实的自我。首先,倾听环境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教室里往往时时处处有幼儿,所以可以选择教室外走廊的某处,或者卧室的某个角落。其次,选择比较适合的时间,如果教师正忙,或者幼儿正投入游戏,都不是倾听的好时候。最后,适宜的光线、舒适的座椅、适合的温度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放松,他们的语言也会更流畅,教师因此能更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
如在选择班级倾听区域时,笔者在和幼儿讨论后,最后选择了走廊的一角,有柜子隔断,既可以看到外面是否有来人,又可以安享一隅。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倾听区域。如一个幼儿正在建构区玩耍,全神贯注地建构自己内心的想法。活动结束后,笔者趁热打铁,和幼儿聊一聊他的作品。又如,班上有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小夏,她常常安安静静地在游戏区中玩游戏,从不主动和老师交流。有一次她在阅读区阅读绘本,那天的天气很好,暖暖的阳光洒在角落。笔者把阅读区的小沙发搬到谈心角处,拿了一本绘本,喊小夏一起来看。慢慢地她越来越放松,话也多了起来。经过那次,小夏明显变得开朗起来。
环境在“一对一倾听”中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适宜的环境,能拉近师幼距离,增进彼此信任,促使幼儿积极表达,从而大大提升倾听的效果和双方之间的理解与共鸣。因此,在安排“一对一倾听”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沟通的氛围。
(二)倾听—鼓励积极表达
倾听,看似简单的行为,却是需要艺术和技巧的。在倾听时,教师需以眼神交流、身体前倾等肢体语言,展现全神贯注的倾听姿态。这样的态度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从而更加愿意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1]。
幼儿的思维跳跃性强,语言组织能力水平不高,因此他们在讲述时往往显得不够连贯,甚至会出现重复、颠倒的情况。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独特,有时的讲述不符合逻辑,但这正是他们创造力的体现。如笔者班上的一诺是个非常活泼开朗的孩子,她有着用不完的精力,每天情绪高涨、快快乐乐。但是她的语言发展有些缓慢,一说话就开始紧张,经常是一个词一个词的蹦出来,不能完整表达句子。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应保持极大的耐心,不急于打断或纠正,而是试着理解幼儿,通过点头、微笑或简单的肯定词,如“嗯”“然后呢”,鼓励幼儿继续讲述,帮助他们逐步厘清思路、完善表达。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复述等方式,帮助幼儿梳理和深化自己的思考,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如笔者总是利用空闲的时间找一诺聊天,静静听她讲述,不急于催促她说完。有次幼儿玩完沙池游戏回来,叽叽喳喳地在自己的游戏本上记录今天的游戏故事。一诺画了一张画,有很多细小的点点,应该是沙池的意思。“咦?这些粗粗的线条是什么呢?”笔者让一诺讲讲。一诺愣了半天,才说了一句话:“我、我、我去沙池里玩了。”笔者安静等待,只是点头认可她的讲述,并没有催促。一诺自己稳了稳,开始慢慢讲述。她一边用手指着那几根粗粗的线条,一边说:“树,我种树了,沙漠里要种树。”经过耐心等待,笔者终于了解,原来她和小朋友一起把树枝种进了沙池,还浇了水。她说沙漠是很可怕的地方,如果能多种树,沙漠就会变好。多么美好的心愿啊,正是倾听让笔者读懂了一诺那美好的心灵。
因此,教师在“一对一倾听”中展现出足够的耐心和尊重,并辅以开放式提问、情感共鸣与支持等行为,能够有效地鼓励幼儿积极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语言及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得以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进一步增强[2]。
(三)支持—多样表征需求
布鲁纳的表征系统理论指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发展出三种主要的表征方式:动作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在幼儿期,这三种表征方式并存且相互交织。因此幼儿会用绘画、语言、符号、实物等多种方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需求。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帮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喜好表达自己。当幼儿能更加全面、深入地表达自己,“一对一倾听”才能真正取得效果[3]。
在班级的每个区域中,笔者都提供了纸、笔、剪刀、胶棒等材料。幼儿在游戏中随时都可以用画、剪、贴的方式表征自己的内心。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幼儿的表征记录方式也在更新换代。笔者在教室前面放置了手机盒,里面有两部手机,幼儿有需要时,可以选择使用手机拍照片、录音、录视频。在种植区,笔者还放置了小水桶、小铁锹、手套等多样的材料,便于幼儿随时取用。因为表征的方式多,在开展“一对一倾听”时,幼儿的表达欲望也特别强烈,他们会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内心的故事,积极性与自信心不断提高。如幼儿在进行建构游戏时,常常会因为自己的作品被破坏而心情郁闷,当教师提供了手机后,他们只要有新的作品,就会兴致勃勃地拿起手机拍照,留作纪念。在自由活动时间,他们会不断翻看自己的作品,自豪地讲述自己搭建了什么、细节里有些什么内容。在不断地回看与讲述中,幼儿们互相学习借鉴,建构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在“一对一倾听”中,教师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引导幼儿自由创作记录,并积极分享与交流,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认知发展、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观察—捕捉关键信息
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内心需求和发展轨迹,且尚未完全掌握情绪调节技能,往往会因为某种特别的原因而出现奇怪的表现。教师需做个有心人,细致观察,留意幼儿的语言、动作及与同伴的互动等多方面表现,捕捉关键信息,更好地解读幼儿、帮助幼儿[4]。
晓晴是个温柔安静的女孩,班上很多小朋友都乐意和她交朋友。有一次重新调整位置时,笔者把她安排到她的好朋友边上,她却不想换新座位,也不愿意说出理由。问了几次,她都没有说原因。于是,笔者开始留心观察她,发现每次游戏时,她都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上,笑眯眯地看着桌垫下的图标。这个图标是开学时她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共同设计的—一艘色彩漂亮、造型特别的火箭。也许是她想把这个图标拿到新座位?笔者拿着图标,请晓晴一起到谈心角聊聊:“晓晴,这个图标真好看呀,是你和好朋友设计的,对吗?”晓晴看着图标,笑眯眯地点头。她给我讲了火箭上的花纹,甚至火箭上发生的故事。“你不喜欢现在的位置,是因为没有这个图标吗?”“是的。而且新的位置上已经有图标了。”原来晓晴纠结的是这个。我和她商量了一个办法,征求了别的小朋友的意见,把图标进行了更换,这回晓晴开开心心地坐回了自己的位置。
总之,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教师可以捕捉到幼儿的关键信息,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发展需求,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
(五)反馈—促进良好发展
自我决定理论中提道:老师如果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会满足幼儿的关联性和能力感需求。幼儿感受到被重视和认可,从而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情感联系。同时,积极的反馈也肯定了幼儿的能力,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做得好,进而提升自信心。这种内在动机的增强,会激励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探索,从而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倾听中,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表现给予具体而真诚的反馈,而不是笼统地以“你真棒!”来表扬幼儿。例如,当幼儿提出一个新颖的想法时,教师可以说:“你的想法真有意思!你可以再来试试看,也许会有更多的发现。”这样的反馈不仅肯定了幼儿的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和创造力[5]。子恒是个爱发脾气的小男孩,遇到不顺心的事,他就像河豚一样,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睛,有时还会哭闹。后来笔者和他说,如果不开心了,就到谈心角去吧,老师帮助你。有一天,他气呼呼地跑到笔者身边说:“老师,我想去谈心角。”来到谈心角后,笔者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此时的他已经平静了许多,只是眼泪汪汪地说:“我想把建构区的积木整理好,可是,小雨不好好收拾,还把积木乱七八糟地扔到了篓子里,一点也不整齐。”子恒是个做事细致有条理的孩子,特别是在收拾积木时,他一定会一丝不苟地把积木摆整齐。而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笔者对他的生气表示了理解,表扬了他收拾整理的好习惯,另外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小雨不愿意好好收拾?遇到不好好整理的人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子恒逐渐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听他的话,发脾气也不能解决问题。他还想到了用分类分工的方法,帮助其他小朋友把积木收拾得又快又好。
可见,教师积极的反馈对于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幼儿讲述、教师倾听并反馈,这种互动方式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与关注,更能有效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良好发展。
结语
通过艺术化的“一对一倾听”,解读幼儿的表征,不仅是一场教育方法的革新,还是对每一个幼小心灵的深情呵护。透过幼儿丰富多样的表征活动,教师可以看到幼儿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强大的自信心。而正是“一对一倾听”,才让教师得以深入那纯真无邪的内心世界,捕捉每一个细微的需求与渴望。因此,将幼儿的表征与“一对一倾听”紧密结合,是对幼儿的爱与尊重,也是对教育的尊重。教师与幼儿必将在这样的倾听中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凤.一对一倾听,读懂幼儿心[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3(7/8):30-31.
[2]金玲俐.谈“一对一倾听记录”实施策略的优化与创新[J].新智慧,2023(35):89-90.
[3]王黎,李彩.让“一对一倾听”助力幼儿成长[J].教育文汇,2023(10):27-30.
[4]姜菲.“一对一倾听”视域下提升幼儿表征能力策略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3(20):132-135.
[5]郑银花.“一对一倾听”让儿童的成长看得见[J].好家长,2023(3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