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瓶”为乐,玩乐探索

作者: 高亚

【摘要】瓶子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体,围绕在幼儿身边的瓶子也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中班幼儿的兴趣特点和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瓶子的特性,挖掘瓶子的教育价值,将瓶子应用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并且在日常活动中渗透瓶子的教育价值等。比如,用瓶子作为资源打造温馨和谐的班级环境、以瓶子作为载体设计有趣生动的教学活动、用瓶子作为主要材料制作丰富有趣的区域游戏。

【关键词】瓶子;中班幼儿;环境创设;区域游戏

作者简介:高亚(1995—),女,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实验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瓶子资源的利用正是充分尊重了幼儿的兴趣。瓶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资源,有着各种各样的造型,对幼儿有天生的吸引力。但部分幼儿园教师往往觉得瓶子深度挖掘的意义较小,没有充分开发瓶子资源的教育价值。基于这样的现实基础,本文论述了教师引导幼儿深度探索瓶子创造价值的策略,以期为后续的班本活动提供有效的案例参考。

一、缘起—追随兴趣,展开探究

幼儿园内的美工室摆满了各种各样材质、形状、大小的瓶子,幼儿对这里的瓶子充满了好奇。“老师,这么漂亮的瓶子是从哪里来的呀?”“这个形状的瓶子好像是我爸爸经常喝酒的啤酒瓶呀!”“这个瓶子我知道,它就是我爷爷喝的二锅头加工成的。”“装颜料的瓶子洗干净之后还能用来装漂亮的贝壳呀。”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幼儿对瓶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追寻幼儿的兴趣,教师和幼儿共同设计了关于瓶子的调查表,由幼儿认真填写完成。调查表的填写主要以图片、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自己在生活中认识的瓶子画下来,并请家长在旁边附上文字说明。40%的幼儿能画出生活中常见的瓶子,比如矿泉水瓶、饮料瓶、花瓶、啤酒瓶等,并且能够说出瓶子有塑料瓶、玻璃瓶两种类型;只有1%的幼儿能说出有陶瓷材质的瓶子。40%的幼儿画出的瓶子是由瓶盖和瓶身两部分组成,只有一个幼儿用文字标示了瓶颈、瓶底等部位。在了解瓶子作用的过程中,幼儿对瓶子作用的表述非常丰富,20%的幼儿能说出瓶子可以做花瓶、装水和果汁等,个别幼儿能说出瓶子可以回收、变卖。

二、发展—锁定瓶子,了解特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瓶子,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已有的经验、能力,依据中班幼儿年龄段发展需要,设定适宜的主题环境、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家园共育活动等,逐步激发幼儿对瓶子的好奇心 [1]。在活动中,幼儿可以走进瓶子的世界,寻找、感受、体验更多关于瓶子的用途、玩法,发现瓶子更多的秘密,获得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瓶子的回收成为垃圾处理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环保意义。玻璃瓶回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垃圾排放,又能减少对矿物质资源的占用。塑料瓶回收后都会进行加工利用,根据塑料的不同材质进行处理。大多数废旧的塑料瓶都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例如用来做包装材料、日用品、工业用品、家居用品等。教师可以从环保角度入手,利用瓶子的回收向幼儿渗透环保理念,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三、实践—挖掘价值,一物多用

(一)家园合作促发展

家长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支持者,发动家长的积极性尤为重要。中班的幼儿对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想象力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一个小小的瓶子很有可能引发幼儿无限的想象。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通过鼓励调动家长和幼儿的积极性,让家长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带领幼儿寻找关于瓶子的社会资源、生活资源,收集有关瓶子的信息。比如,有的家长在假期带着孩子去参观博物馆,了解古代瓶子的发展历史,认识瓷瓶、花瓶、酒瓶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有的家长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在购物的同时认识塑料奶瓶、保温杯、红酒瓶等具有现代特色的瓶子;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参观关于瓶子的画展,了解各种瓶子的造型美和结构美;有的家长则会在自己平时喝酒时收集很多有好看花纹的瓶子,打造“家庭瓶子博物馆”。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对瓶子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进而为后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二)区域游戏助成长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为途径。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能够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2]。

例如,在美工区里,教师投放了不同的材料,如颜料、排笔、丙烯马克笔、护衣、超轻黏土、海绵印章等,幼儿可利用这些材料对瓶子进行创意改造。幼儿们用海绵印章蘸取白色的颜料,将一个个颜色不统一的塑料瓶变成颜色相同的瓶子;用黏土制作可爱的黏土作品,粘贴在玻璃瓶身上,感受玻璃瓶平整处和凹凸处的不同触感与黏性;先在易拉罐的外表涂上喜欢的颜色,再用大的马克笔绘制各种各样的表情、图案。教师通过利用搭建微景观的方式,将幼儿的作品呈现在教室玄关门口,让幼儿充分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来,体现幼儿作为班级小主人的位置。

在建构区,教师也投放了易于拼搭、造型统一的薯片罐、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幼儿可发挥自己的想象,搭建游乐场、水上乐园、水池、博物馆等建筑,探索更多使用瓶子的方式。在科学探索区,教师带领幼儿利用瓶子制作小实验,如排水小风车实验、气压实验、排水实验。同时,幼儿还利用各种不同材质的瓶子,在里面装上小石子、小珠子等物品,摇晃倾听,感知不同材质的瓶子与物体发生碰撞时能够发出不同的声响。通过多种实验,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在生活区,幼儿使用超轻黏土制作造型各异的饼干。有的幼儿将瓶子充当擀面棍使用,将黏土擀成圆形;有的幼儿还使用不同瓶子的瓶底,在黏土上按压出不同的花纹。

教师通过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将瓶子融入区域游戏,培养了幼儿实践、探索、观察、发现等多种能力。瓶子资源在幼儿区域游戏中的不断渗透,不仅充实了幼儿的一日生活,还能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地积累经验,并将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三)巧用瓶子材料,打造班级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利用瓶子创设班级环境,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实现自由创造[3]。幼儿在小景、玄关、自然角、门帘、美工区作品墙、益智区隔断等各处都融入了瓶子的身影,彰显了瓶子在环境中的教育价值和作用。

在不同的位置,教师引导幼儿使用不同材质的瓶子,以更好地贴合环境的特点。比如,在小景和玄关处,幼儿选择了大小相同、观赏性较强的玻璃瓶。为了增加环境打造的趣味性,幼儿还在玻璃瓶上进行了涂鸦,并将其高高低低地悬挂起来,显得错落有致。而在美工区作品墙、益智区隔断等地方,幼儿选择了不易碎且观赏性较强的塑料瓶,同时使用颜料、勾线笔、油画棒、超轻黏土、水粉笔、海绵印章等材料进行各种各样有趣的创造。

(四)巧投瓶子部件,丰富区域材料

班级设置的“小小瓶子博物馆”里,将不同瓶子按照材质、类型、大小等进行了分类,方便幼儿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需求拿取瓶子,同时还能有意识地将易碎瓶子、回收瓶子、破瓶子的盖子收集起来,以供游戏操作。根据瓶子本身作为容器的特点,教师还投放了胶带、胶枪、吸管等工具性材料,供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自由探索。

在益智区,教师开展“瓶盖拧拧乐”游戏,让幼儿先将瓶盖大小相同的塑料瓶的上半部分裁剪下来,利用胶枪粘贴到底板上,并在瓶盖上写下1~7的数字,然后将瓶盖拧下来打乱,让幼儿还原正确的数字排序。该游戏不仅能实现让幼儿熟悉数字的目标,同时还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锻炼了幼儿拧的技能。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开展“小瓶盖走迷宫”“瓶盖大pk”“瓶中吹气球”等游戏;教师还可以用瓶子替换一些常见的游戏材料,创设新游戏,比如棋类游戏中可以用瓶盖代替棋子。瓶子的加入,不仅丰富了益智区的游戏内容,而且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在美工区,不同材质的瓶子本身也是一种绘画的好材料。比如,幼儿收集的玻璃瓶通常是家人喝酒用的瓶子,这样的瓶子造型非常的精美,有的瓶身上面有很多中国风的图案、龙的图腾或者一些自然风景。幼儿通过用海绵印章将调好的颜料对瓶子进行加工,瓶子就会变成酷似花瓶的造型。比如,幼儿使用蓝色颜料和水粉笔在瓶身上进行青花图案的绘制,一个个青花瓷的花瓶就制作好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中国风的图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塑料瓶刷上白色颜料,让幼儿用黑色勾线笔在瓶身上绘制动物脚丫等图案,或者用各种颜色的水粉笔绘制喜爱的水果,如樱桃、柠檬、西瓜、蓝莓等。幼儿还可以在铝制的啤酒瓶上绘制各种造型的笑脸、在收集的塑料酸奶瓶上绘制不同的表情包、在玻璃瓶上用超轻黏土塑造各种立体的造型等。创作结束后,教师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铁架上,以供幼儿观赏、学习。

在图书区,为了拓宽幼儿的知识视野、丰富幼儿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瓶子有关的故事绘本,比如《装幸福的小瓶子》《唱歌的瓶子》《记忆的瓶子》《玻璃罐里的小秘密》《打不破的花瓶》《装在瓶子里的阳光》等,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绘本进行阅读,同时将自己读到的有趣的故事内容分享给同伴。通过讲述故事内容,幼儿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了解更多有关瓶子的知识,还能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生活区,为了进一步培养中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可以投放使用过的瓶子和大小不一样的杯刷,让幼儿自行清洗这些瓶子,以供下一次使用。每新增一些废旧瓶子,教师都可以将其投放到生活区,让生活区的幼儿进行清洗,晾干后再投放到其他地方。幼儿在清洗瓶子的过程中,既锻炼了手部动作,提高了自理能力,又感知了瓶子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增进了对瓶子的了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建构区、“小医院”“快递站”等地方投放许多瓶子。有了瓶子的加入,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结语

总之,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是幼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源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为此,本文立足幼儿的直接经验,融入五大领域教学,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瓶子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有机会与瓶子近距离接触,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关于瓶子的各种活动,发展幼儿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确保每位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和谐、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江苏省学前教育研学中心.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2016年度视导报告[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7(4):14-17.

[3]虞永平.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J].中国教师,2020(1):81-8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